老包头北梁古民居的房檐,是指屋面顶部檐口的出挑部分。这个出挑,又依靠下部为椽檐,上部为飞檐的两层椽子来布局。
老工匠们讲究“木匠看三、瓦匠看二”,是指屋面顶部房檐的出挑,应是房柱的十分之三,这由木工掌握;下部砖砌墙体“腿子”挑出的高度应是房柱高度的十分之二,这由瓦工掌握。因此,房檐尽管在房子的上部,但基础工序却在下部。瓦工先将墙体砌到一定高度,然后在砌房屋侧面的护墙——山墙的前出墀头(山墙的前墙口立式墙体,也称“腿子”)时掌握好高度,留出空间,方便木工制檐。
北梁古民居的屋顶,只有少数是硬山顶或歇山顶,而大多数是后高前低的一出水单坡顶,又多以青砖、灰瓦、黑栗色木材构成,自成一体,具有采光、通风、保温、隔音、防盗等功能,一举多得。
老民居屋顶两侧房檐下的墀头墙顶部是盘头(俗称:码头),其上部多为前出式戗檐,常有砖雕饰物,砖雕又多采用动物或植物作图案,如狮子、麒麟、喜鹊、鸳鸯、鹤、牡丹、松柏、海棠、荷叶、莲花等,还有个别人物图案等。戗檐下依次是盘头、枭混、炉口、荷叶墩,这组雕花常用一个雕花桌案或花篮作为底部基座。戗檐外侧博缝头(也称护檐、护板)加一块雕砖,采用龙、凤、如意、万福、琴书等图案,寓意福寿吉祥、义礼传家。富裕人家还在仓房、厨房的砖砌屋檐下安装双斗拱或单斗拱式的出水孔,使屋顶的雨水顺畅流下,不能渗入墙体浸坏墙面。
北梁大多数百姓人家的老民居屋顶只用白灰、苒草和泥抹平。而大户人家还用半圆形筒瓦、板瓦铺在最上面,前檐再用兽面瓦当、行云滴水铺成曲沟坡面。屋顶的后山墙(也称女儿墙、后檐墙)顶部,多用雕刻了牡丹、荷花、芭蕉叶等图案的青砖砌成。由于老民居都是火炕,烟火从屋顶靠近后山墙的烟囱而出,一些大户人家的烟囱,多以荷花或芭蕉叶图案的空心双面砖雕做成,取“交合稳固”之意;也有些人家的烟囱雕刻成莲叶、葫芦图案,取“连和”或“连宝”之意;还有的人家把房顶烟囱的出烟孔用青砖砌成“皿”字形,上面再“吻”(也称“坐”)一个空心双面砖雕吻兽(也称为“吻”)。
古民居屋顶的“吻”共有12种,即: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麒麟、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这些“吻”最初是作为图腾迷信之物出现在寺庙屋顶飞檐上的,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房檐屋顶上的特殊装饰物。但是,北梁民居上的“吻”,历经百年岁月,已经所剩无几。
我在一年多的寻访中,只见到一个能够起到烟囱作用的吻兽狻猊,还意外发现了一座立于女儿墙正中的“魁星阁”保存完好,这是北梁老民居非常难得的佳作,令人叫绝,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