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英杰人物库
诗情诗意在草原与矿山上飞扬——张钟涛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09 11:03:46]  点击:272次

张钟涛.jpg

张钟涛:诗情诗意在草原与矿山上飞扬

 

 

张钟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包头市作协名誉副主席、包头诗词学会副会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诗刊》《草原》《黄河》《延河》《草原》《鹿鸣》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已经出版诗集《红色山峦》《太阳石》《带血的祭歌》《阳光下的雪》《倾听与歌唱》和《生命之旅》《跟着春天行走》两部散文集。曾获内蒙古第七届索龙嗄奖、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包头市文艺振兴奖、全国冶金文学一等奖等。有作品入选《中国抒情诗选》《中国抒情散文大系》《2015中国诗歌选》《内蒙古七十年诗歌选》等。

 

 

如果说每一种文学都带着独特的乡土气息,每一位文学爱好者都有深植于心的故乡,那么,雄伟的大山和广袤的草原,就是张钟涛的气息与故乡。是大山与草原铸就了他坚韧乐观的性格,而他的作品却于粗犷和豪放之中,显露着儒雅细腻的诗人气质。张钟涛说:“很小的时候,我对山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岁月里,繁衍出心灵的诗鸟,飞翔在属于我的天空和土地。”

 

1960年,因父母支援包钢建设,年仅4岁的他跟随父母亲从老家来到了白云鄂博铁矿。记忆中,那时的白云鄂博,除了几间在西北风中矗立的小土房,便是无边无际的荒凉戈壁,放眼望去,四周一片沉寂,沉寂中,偶尔传来震耳欲聋的开山炮声便是这寂静中最响亮的点缀。而张钟涛却对这无边的苍茫充满好奇,长大后,他想,这也许就是文学的故乡情结吧。长大后的他写出无数与大山、与草原、与寂寞相关的作品。

 

1964年,张钟涛上了小学。一家六口,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和母亲做临时工的收入维持,日子捉襟见肘,但那时,又有几家不如此?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除了懂得省吃俭用,懂事的张钟涛还带着弟弟妹妹捡煤渣。白云鄂博的酷暑与严冬,他们兄妹几个一有时间就去捡煤渣,他说:“因为有了勤快的我们几个,家里差不多十来年都没买过煤。”而少年时代的贫穷苦难并没有给他留下阴影,相反却带给诗人更多的感悟。

1976年,尽管下乡的洪流已接近尾声,张钟涛还是作为最后一批下乡知青,来到达茂旗西河乡插队。西河乡是白云铁矿的一个农场,单调乏味很快冲淡了初来时的新奇,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尽的寂寞孤独。他说,幸好有书作陪。煤油灯下,他一遍遍地读那本快要翻烂了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为读过多遍,我渐渐从这本书里领悟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这本书,抚慰了我的烦躁不安,让我渐渐平静地接受了现实。”业余时间,知青们喝酒聊天甚至打架,张钟涛在读书。之后不久,因沉稳持重,张钟涛担任了知青队长和团支部书记,为了改变当时青年们因无所事事形成的陋习,张钟涛任队长后开始引导大伙读书。还是那本破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体知青都要读,认真读。因为有了文学的熏陶,张钟涛所在的知青点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也因此而出席了当年包头市青年突击队队长表彰会。

  1981年11月,张钟涛被调回白云铁矿,在工电车间当了一名工人。巡路、筑路、扛枕木,这份工作他做了三年。后来再想起来,张钟涛说,“其实当时很艰苦。工作基本是室外作业,夏天,干热的风吹过寂寞无边的原野,而冬天,是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但那时毕竟年轻,年轻,总是让人能勇敢面对现实,也对未来充满幻想。”尽管艰苦,他还是写出了“雄浑的大山养育了我的生命,洁白的铁花唤起了我的激情。面对大山,我没有理由不歌唱。”的动人诗句。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张钟涛有了大山的秉性,矿山人的质朴、豪迈也逐日融进血液。工作后,有了更多读书的机会,一个偶然,他得到了一本郭小川的诗集。品读间,他被诗人的激情和智慧所吸引。那些让人振奋的语言在他年轻的心胸中激荡,他怀着崇敬与憧憬拿起了笔。白云有一种特有的植物,盛夏开出细碎纷繁的小白花,入冬,繁花干枯但依旧保持盛开的样子永不凋谢,当地人称其为“铁花”。张忠涛感叹铁花顽强生命力,他的第一首小诗就是《铁花》:“她没有绿叶的陪衬/可她的根/却深深地咬着岩石/咬着一个诚实的土地……”他试着把这首诗投给了《包钢日报》,不久副刊便发表了这首诗,后又被《包头日报》副刊转载。“这个鼓励,让我从此爱上了诗歌。我想,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矿山盛景、矿山人的纯真。”从此,张钟涛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一首首描写矿山及矿工生活的作品频频出现在区内外报刊上,张钟涛也因此获得了“矿山诗人”的美称,并获得诸多殊荣。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张钟涛创作的鼎盛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尤其是郭小川、贺敬之、艾青、泰戈尔、歌德等中外诗人的著作,他从中汲取养分,养育自己创作的苗圃。在他的带动下,那时的白云铁矿涌现出一批以他为代表的诗歌作者,成为白云鄂博强有力的歌者,见证着铁矿前进的时代强音。1985年,张钟涛担任白云铁矿团委书记,1988年,被任命为铁矿办公室主任,这个时期,他的目光由矿山转向了草原,《草原之夜》《我和草原》《草原,我心中仁的海》等一首首温情细腻的作品蓬勃而出。

 

但是十年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张钟涛的诗歌创作曾一度进入低潮期。这个时候,他担任白云铁矿的工会主席。工作的繁忙和诗歌当时曾出现的混乱无序,让他陷入了深思。张钟涛认为,诗人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沿,讴歌人民的心声。他说:“我的诗反映的都是老百姓最质朴的情感,我不需要那种故弄玄虚的技巧,我宁愿把笔锁在抽屉里,也不去迎合作秀之风。诗人及其风格的形成源于自己对生活的深入和感悟,诗歌是我永远的追求。”

 

1997年,张钟涛出任白云铁矿党委副书记,工作更加忙碌繁重,大大小小的繁杂事不断堆积在眼前,需要逐一解决。为了使自己不至迷失于琐屑之中并保持一颗平静的平常心,张钟涛开始刻意去和文学界人士接触。他说,每一次接触,都是一次创作的动力。“我绝不牵强附会,我要写出好作品。”所以,无论多忙,他总会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前,看明净的月光入室,自省诗心何处。

 

2002年,由于工作需要,张钟涛走出白云鄂博的大山,又融人另一座山的怀抱。这是距包头市400余公里的一个叫做卡布其(意为山沟)的地方,包钢乌海矿业公司便坐落在这个山沟里。卡布其是一个小镇,一条几分钟便能走完的小街是最繁华的地段,这里无疑是寂寞而单调的,但是张钟涛不怕。他甚至有些喜欢这里的质朴和宁静。那座山叫甘德尔山,它独特的外貌时时给人以悲壮,肆虐的风沙扫过北国的苍茫,恰是诗人保持昂扬斗志的基底。张钟涛仿佛带着诗人的梦想与激情来到了这个外人看来缺乏活力的地方。而对于一个党委书记来讲,要兼顾工作与创作毕竟也是有难度的。一如当年下乡插队时,不久,他便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他说:“我以诗人的激情投入工作,以诗人的热情去感染其他人。”卡布其孤寂的日子竟让张钟涛感觉受益匪浅。他说,作为一个与矿山打了20多年交道的诗人来说,心态是最重要的。“不是我选择了大山,而是大山选择了我。”大山给了他创作的源泉与灵感,他说:“我摸着风/摸着钢铁的部分/我已经习惯了/许久都是这样/以这种方式/完成我的诗歌。”这便是他诗人的真实写照。

 

因忙于工作、忙于创作,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照家庭,对于父母、妻子、孩子,张钟涛说心里总是怀着歉意。插队的时候,与妻子相识, 1982年结婚,无论在工作上还是文学创作上,妻子都给了他巨大的支持。

 

张钟涛在白云铁矿生活了近四十年后,2002年被调到乌海包钢卡布其矿工作,当时,他是只身一人来到这个偏远的矿山的,对于他来说,生活上自然有了诸多不便,但长期在矿山生活工作的经历,磨炼了他的性格,凭借顽强的毅力,他在这里工作了三年之后,组织上又把他调回包钢疗养院,不久因机构整合调整,疗养院与包钢卫生处、预保中心合并,张钟涛出任预保中心党委书记。

 

在预保中心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张钟涛工作了五年。这期间内,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仍然坚持阅读和写作,先后又出版了《跟着春天行走》和《倾听与歌唱》两本书。期间,他积极与市文联联系,把包头作家创作基地放在了疗养院。2011年因工作需要,张钟涛被调入包钢工会任副主席同时兼任包钢文联副主席、包钢作家协会主席。在这个岗位上,他积极组织包钢热爱文学的职工们采风创作,写出了大量的讴歌包钢、赞颂新生活的作品,包钢成了包头市一块举足轻重的文学热土。2012年底,他离开了工会工作岗位,2016年正式办理退休。

 

虽然退休了,但文学依然在路上,他仍笔耕不辍。近几年来,他的诗歌创作更加注重生活细节的挖掘,诗歌作品变得更加成熟干练。诗之泉不断喷涌,这位矿山之子、这位站在矿山上的歌者,诗情诗意依旧在草原和矿山上飞翔着。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70 总访问量: 3145555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