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英杰人物库
教书写书编书成就他人成就自己——张伟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08 15:50:07]  点击:319次

张伟.jpg

张伟:教书写书编书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在包头文化圈,张伟的头衔很多,比如师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比如《阴山学刊》主编;再比如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这些都是他在单位里的本职工作。此外,他还有很多社会兼职,如评协主席等。至于临时性的工作,更是不计其数,有朋友称他是评委专业户,各类文化活动的评委席上,常能见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精彩点评。在他的众多身份里,最著名的一个是“评论家”,为文学作品、戏剧、影视、书画等艺术作品撰写评论,是他的主业。

 

“评论”,没有诗歌的浪漫、散文的唯美、小说的趣味,张伟却将这“评”写得入木三分、炉火纯青。功成名就者、初出茅庐者都以得到他的“评”为荣。而张伟低调地说:“我是个没故事的人,在单纯的环境里做单纯的事,读书、教书、编书、写书。”

 

60后的张伟出生在赤峰市敖汉旗,敖汉旗曾是一个国贫县,却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出土过很多红山文化遗存。因为老家整体的贫困,张伟的的童年,经历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单调与贫乏,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勤劳善良的母亲、豁达睿智的父亲,他们给予了他宽厚博大的爱,在父母的教诲和鼓舞下,他少年时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小学、中学,张伟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初中升高中,张伟考了全公社第一。

 

张伟说,他有过多个职业理想,唯独没做过“作家梦”。大约是因为作家梦需要文学启蒙吧,张伟青少年时代是“想看书,没有书”的时代。他说,那时“最文学”的一本书是一期《草原》杂志,他从头看到尾,看了好几遍。高中时,他的老师说他“长于议论”。“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我‘拙于叙述’呢?当时没细究,后来我自己悟到了一些,‘长于议论’便多‘议论’吧。”高二分文理科,张伟毅然选择了文科。“当时,全年级学文科的只有四人,没法单独成班,理科的同学上理化课时,我们四个就拿着史地课本到宿舍自学。开始还是谈论历史、地理课上的内容,往往是谈着谈着就离题万里了。几个月学下来,连清朝为何叫满清都不知道,我们四人中,王开宇同学是满族,他也说不清楚。”后来,张伟有幸得到赏识他的老校长的帮助,转到旗里新惠中学的文科补习班。“我至今都记得,那天是11月30号,距离寒假一个多月,距离高考也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了。班里人不多,应届生更少,但至少是个‘班’了。”在这个班,张伟奋起直追。他给自己的高考命名为“非典型性高考”,回望青春,张伟说,那时的记忆,除了油石般坚硬的苞米面发糕、砂粒般的炒米,还有令他没齿难忘的奋斗历程。

 

1980年秋,张伟以超过分数线30多分的成绩考入包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来到包头最幸福的事是有书可读了。张伟戏言:“我的文学启蒙是先天不足、后天恶补。”孜孜不倦的“恶补”让张伟终成同学中的佼佼者。1983年,他顺利留校工作。工作后,一次和系里党总支李学文书记聊天,李书记说:“你们那届是我去录取的,看到你那么高的分儿还是第一志愿,我就把你的档案偷偷压起来了……”张伟听后不无幽默地开着玩笑说:“李老师啊,您可把我害苦了……”填报高考志愿时,张伟像当时的许多同学一样,不知道大学还分本科专科,考得好与不好也无从知晓,就捡熟悉的、容易录取的学校填写,就这样,他从此与包头结缘。从1980年算起,张伟在包头师院已度过41年,从青葱岁月到渐近花甲,从学生到教师到教授,他一直不曾离开包头师院。他用“敝帚自珍”来形容自己对经历与拥有的珍惜,读书、教书、编书、写书,每一份所爱都不可或缺,都铭记在心。

 

教书,张伟是认真的。1987年,张伟任教4年,中文系开选修课“演讲”,当时尚没有专业的老师,因为张伟给学生社团举办过一些演讲方面的讲座,系主任韩雪屏老师就找到他说:“张老师,这课就你来讲吧。”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年轻的张伟信心满满担起了这门课的教学。“当时,这方面可参考的资料特别少,我是单枪匹马上阵的。最大的便利之处是作为教师,我是以口语表达谋生,每一次走进课堂都是一场口语表达的实验。”几年后,张伟将经验与心得写成文章,开始在《演讲与口才》《现代交际》等杂志上发表。研究中他得出结论:口语表达归根结底是心理素质问题。1994年,张伟向内蒙古教育厅申报“口语表达心理素质研究”课题获批立项。随后出版《口语表达心理研究》一书,并作为包头师院学术专著项目获得学院资助。20年余后的今天,仍有相关专业人士寻找并阅读、学习此书。

 

1996年,张伟在包师院任教13年。学校组织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张伟夺得文科组第一名。接受校报记者采访时,他概括出一堂好课的八字真言:准确、丰富、深刻、生动。此后20多年里,他一直按照这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心无旁骛,一心向学,1998年,张伟以自己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实力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张伟任《阴山学刊》主编。他说这期间有两件事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一件,当年学校举办大学生辩论赛,决赛上,我点评时出口成章,评点精准到位,刚到任不久的党委书记杜学武特别赏识,后来还在各种场合夸奖我。第二件,当年学校专科升本科,组织了八九位优秀青年教师组成论证组,反复调研、讨论之后,动笔写论证报告。究竟由谁来执笔?教务处长、论证组组长亢维业老师让我们每人写一篇,五一长假之后的五月八号上午交给他。交稿那天,大家先后都把论证报告交到亢老师手上,亢老师交给了校长刘振洪。刘校长把八九份报告读完,决定采用我写的稿子。就这样,一个字都没改,以学校红头文件的形式,用我的稿子给自治区党委、政府打报告,申请晋升本科。因为这两件事,当年9月份调整干部时,我被任命为《阴山学刊》主编。”在这个岗位上,张伟一干就是22年。《阴山学刊》至今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学术期刊。所以说,编书,他也是认真的。

 

张伟曾两度为包头电视台主持读书节目。1999年,一电厂团委搞辩论赛,张伟应邀作评委,同时担任评委的有电视台总编辑张青法,那是他们第一次遇见,张伟的点评,很快吸引了张总编。“他觉得我形象好、声音条件好,尤其是口才好,刚听完一场辩论,马上就即兴做出评价,很不容易。吃饭时,他对我说,电视台正在筹备策划一套节目,其中有一档是读书天地,问我是否能担任这档节目的主编及主持人。”就这样,2000年,52个星期,张伟主编并主持了52期读书节目。电视台只给他派来一个人,负责后期制作,其他的工作,如选题、撰稿、请嘉宾、录制等都由他一人来承担。张伟说,那一年像打仗,手忙脚乱。

 

20年后的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电视台又请张伟出山主持“悦读生活”节目。他介绍的第一本书是《囯士无双伍连德》,110年前的1910年,哈尔滨大鼠疫,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以其勇毅与智慧,扼制住了疫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之后,张伟带着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主要成员们,介绍了十几种经典名著,分析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深受观众和读者的好评。

 

文学创作方面,这个从没做过“作家梦”的作家处处显露着“杂家”的文艺范儿,这一点从翻阅他的著作《插柳集》便可见一斑:散文、随笔、评论、杂文、诗歌、歌词甚至剧本,众体皆备。他戏言,评论别人要有凭有据、有道有理。他说:“评论要做到位,必须有创作的甘苦和体会。艺术的感觉冷暖自知。文学史上有‘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也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而我,是为评论而创作。”

 

2014年春,张伟和《鹿鸣》杂志编辑、我市著名作家郭盛共同担纲编辑出版《许淇文集》。当时许淇先生已卧病在床,盘点一生创作,出一套文集是许老最大的心愿。虽然工作体量巨大,但张伟毫不犹豫,两年多时间,他和郭盛沉浸期间,10卷本、500万字的《许淇文集》终于2016年问世。没过多久,许老离世。张伟在散文《生命在作品中延续》里,详细记录了与许老的情感以及对这位包头文坛巨匠的致敬。2016年,包头市委、市政府表彰在文学艺术方面获得突出成就的人,颁发包头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全市有16人获此殊荣,分别来自各个艺术门类,其中,文艺评论界只张伟一人获奖。

 

2020年,张伟被学校评为“优秀社科普及专家”,颁奖词这样写道:“从未停下手中的笔,从未止步思索的路,以高度的文人自觉,在社会上和校园内践行一名学者‘以文化人’的责任与担当。十三五期间出版四部著作,主编10卷本、500万字文集。立足专业,辐射反哺社会,长期为多家文学期刊撰写评论文章,广泛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堪称‘包师文化名片’。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全国社科期刊优秀主编、包头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等荣誉和奖励。”

 

驰骋讲台41年,驰骋文艺界41年,说桃李满天下毫不夸张,说墨香满乾坤也不言过其实,但他说:“我所做这一切只想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写作者对文字的敬畏之心。”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74 总访问量: 3145559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