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英杰人物库
童话世界里的挚爱真情——张我愚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08 15:47:24]  点击:355次

张我愚.jpg

张我愚:童话世界里的挚爱真情

 

祖籍河北的张我愚1941年出生于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毕业于包头师专,为人师表大半生,为包头市唯一一位童话作家。出版儿童文学作品《魔棍儿》《小青马与大灰狼》等9部;文学理论《儿童文学与创作》;创作电视剧、广播剧十余部。其作品中有十几部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及区、市级文学奖。

 

“轻轻松松写作,潇潇洒洒生活”是张我愚的为人、为文之道。他说他不是那类呕心沥血用生命去写作的作家,也不是走红文化时尚一发不可收的作家。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张我愚崇尚“兴之所致”,所以,作为作家,他涉及的体裁便五花八门,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童话、报告文学、戏剧、曲艺等剧本。兴之所致,文之所致,而成就的精品、美文却有目共睹。

 

1941年12月,张我愚出生在巴盟杭锦后旗一个小村里,纷飞的战火虽未曾波及至此,但穷乡僻壤里的童年是可想而知的枯燥艰涩。当同龄的小孩儿瞪着惊恐饥饿的双眼于门前呆坐之时,他却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不认识多少字但看见书就要磕磕绊绊地去读,邻居家的一个老人见这个孩子如此与众不同,就把自己珍藏的书借给他看。张我愚如获至宝。七八岁的农村小孩哪里懂得爱惜书本,但张我愚是个例外,每次看别人的书,都小心翼翼,看完后马上归还。小孩子看书,由于识字所限难免囫囵吞枣,但他会不厌其烦地向大人请教,同一本书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看。


 

到了学龄,张我愚与别的上得起学的孩子一样走进了学校,但与别的孩子不同的是,老师所教的字他无一不识,于是二年级时,学校破例允许他直接升入五年级。这突如其来的肯定与鼓励更加奠定 了他读书的决心。但是由于条件所限,他并没有读到什么好书,直到上了高中。上世纪60年代初,张我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的呼市土默特中学读高中。学校的藏书让他大开眼界,同时也让他如鱼得水,课余时间,他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理员从未见过如此如饥以渴地看书的学生,就破例允许他到书库挑书看。渐渐地,图书馆的老师开始偏爱他,他一次可借十几本书并且只写一个单子就可以,这是学校从未有过的优遇,张我愚破了先例。就在那时,张我愚接触到了世界名著。

 

学校晚上10点熄灯,熄灯后张我愚便悄悄点上蜡烛看书,书中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他痴迷,不知不觉已是破晓。那种真正的秉烛夜读的生活持续了3年,3年之中他看完了他所喜爱的所有名著。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张我愚做一个作家的资历初具雏形。书读得多了便有感而发。他有一个叫作“每日漫笔”的练笔本子,天天都会有目的地去写,无论是写人写物写事写景,他随时记录随时练习,这也为做一个作家奠定了基础。

 

谈到写书、谈到第一次创作,大约得追溯半个多世纪。那时,14岁的张我愚在巴盟乡下的中学里读初中。他着手去写的第一篇文章题目叫《黄河童话》,在那个饥饿成灾的年代,一个农村少年着手写作恐怕是极为鲜有的。1958年,17岁的张我愚在《包头文艺》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听来的故事》,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1963年,张我愚考入包头师专,同样是读书,但那时他已立志要做一名作家。从包头师专毕业后,张我愚被分到包一中当老师。当时,包一中是包头市惟一的一所重点中学,对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包一中师资力量雄厚,绝大多数教师都来自名校,张我愚是学历最低的,但他有着掩盖不了的优势,那就是他突出的写作才能。从17岁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他已陆续发表了大量作品。他坚持不懈的创作热情深受校领导肯定。

 

那时,老师们大多不愿带初中班级,但张我愚却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体会他们的快乐忧愁,写他们喜爱的童话自然水到渠成。中长篇童话《一个样儿国奇遇记》与短篇童话《蚕变》便是他在初中部当班主任期间写成的。《一个样儿国奇遇记》呼吁教育者还孩子们一个多彩的世界和欢乐童年,《蚕变》则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简析了孩子们“不愿长大”的苦衷。张我愚的童话属“写实童话”,在全国独树一帜,他主张单纯地反映儿童的世界,开阔小读者的眼界。童话里,他给孩子们勾画一个多姿多彩、自由欢快的天地,现实中,他注重孩子们兴趣的培养。那时的学校宣传较多,课余时间,他便为班级写剧本排节目,带着同学们参加各种演出。有时是上午写剧本,下午就演出。他所带的初中班的节目高中班都比不上,他为同学们创作的文艺节目年年都在学校汇演中得冠军。一个才华横溢的老师必会拥有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弟子,后来,当年在张我愚羽翼下成长的孩子,遍布全国文艺舞台,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及各省市文艺团体均有他的学生,有些甚至当了领导、成了名人。

 

上世纪 70年代起,张我愚开始给几家出版社出书稿,涉猎题材包括童话、剧本等。白天,繁忙的教育工作占去了大部分时间,晚上,因孩子尚小还要帮妻子做家务,写作的时间往往是从午夜开始。同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妻子贤良淑德、通情达理,她在尽力不让丈夫分心之余还充当着他的第一个读者。妻子在小学任教,他每写一部童话都要问她:“你们学校的孩子是这样吗?”若有异议妻子便给他指出,他再进一步修改。张我愚创作童话,不仅向妻子“请教”还要通过儿子的“认可”。每写一篇,未发表之前都会读给两个儿子听,若儿子兴趣很大,便证明作品会受到小朋友喜爱;若儿子不感兴趣则证明文章还未写到小朋友们的趣味里,还要下大功夫去修改。两个儿子的童年及少年时代均在父亲的童话熏陶中度过。

 

除了童话作品之外,张我愚还出版了剧本集子并于全国发行。张我愚对创作的认真还在于他对事实的尊重,虽写的是童话,但所涉及的知识一定是准确而详实的。在童话《水鸟》创作期间,他曾亲自到乌梁素海去观察水鸟的生活习性及到北京动物园询问关于水鸟的各种知识。一位童话评论家曾评论他道:“我愚的童话写的不多但每篇都有新意,读后留给孩子们许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他的短篇童话《蚕变》被选入《中国当代优秀童话选》。此间,张我愚作品大量辑册成集,十几本,四、五十万字于全国发行。

 

上世纪90年代,张我愚调入包头市师范学校主教儿童文学并开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此期间创作的儿童文学理论作品《儿童文学与创作》作为教材于全国几十家师范学校使用。与此同时,张我愚开始创作广播剧及电视剧剧本,四五年的时间便写成了十四五个剧本。1999年,《画童与神马》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赛罕湖的传说》荣获全国广播剧二等奖;2005年《一个样儿国奇遇记》荣获全国广播剧金奖。《草原故事》《情暖冰河》分别获得内蒙“五个一工程奖”。他为各盟市广播电台创作的广播剧更是年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的奖项。

我市残奥冠军边建欣载誉归来,张我愚为纪实电视剧《边建欣》编剧。2004年,《张我愚童话作品选》出版并深受包头市中小学生的喜爱。他的反映教育界人物的长篇报告文学《塞上师魂》于《全国师范教育杂志》发表、《稀土之光》《人格的魅力》在《内蒙古老年世界》发表,彰显着他在童话之外取得的卓越成绩。

 

担任全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期间,他多次参加理论研究,结识了全国各地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并几次邀请他们来包头参观。其中亚洲儿童文学学会会长蒋风及全国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彭斯远更是张我愚的莫逆之交。1997年,他主持的全国师范儿童文学研究会年会被与会者评价为历年“最富人情味”的一次年会。张我愚为人豪爽与无私使得他的朋友遍布全国。

一生中,读书、教书、写书几乎占去了张我愚绝大多数的时间,但生活中的张我愚也有着丰富多样的爱好:旅游、打球、交友、唱歌都是他绝好的休闲方式。创作归创作但他绝不苦自己,也正是这酒脱的生活方式铸就了我市仅有的一位童话作家。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74 总访问量: 3145559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