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斌:将枯燥的文物考古做成一生所爱
野外作业、风餐露宿,对于行业外的人来讲,考古是艰辛、枯燥的,而对于包头博物馆馆长张海斌来讲,却是乐在其中。从1989年大学毕业至今,30余年的时间里,张海斌对他所投身的文物事业始终充满着激情与热爱。这激情与热爱如熊熊燃烧的火,灿烂地照耀着他的人生,也映照着他的付出与收获。
1966年,张海斌出生在土默特左旗大黑河故道附近的一个乡村,家乡不远处就是汉代的云中郡故城,这里历史上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地方。如果说父亲千奇百怪的历史故事能够算作幼时的启蒙,那么上学后张海斌对历史的兴趣就算是他为后来所选的专业奠定的基础。少年时,他曾一度喜欢写作,他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但最终张海斌考入吉林大学学习考古专业。张海斌说:“当时,全国只有十所左右大学有考古专业,吉林大学的考古专业很有名,其实我那时根本不知道考古专业到底包含了些什么,只知道和历史、文物相关,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学呗。”后来的30余年,他将自己的考古所得编撰成一部部专业巨著,考古,让他一度做过的作家梦也变成了现实。
而真正开始学习,张海斌才意识到考古的枯燥与艰涩。大三上半学期的实习和大四的毕业实习,张海斌接触到了考古的实际工作,似乎找到了他所学专业的兴趣所在,在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下,张海斌掌握了从考古发掘到资料整理、绘图分期、报告编写的全套功夫。1989年,张海斌大学毕业分配到了包头文物管理处。幸运的是第二年就参与了一线考古工作并独当一面,他也从此爱上了考古。
1990年春,为配合丰准铁路(乌兰察布的丰镇至鄂尔多斯的准格尔)的基本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伍在铁路必经之地——准格尔旗百草塔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我记得有三四个月吧,我们住在当地居民一个废弃的窑洞里,吃水是一口旱井,打上来的水需要沉淀很久才能喝,遇上下雨就只能喝浑浊的泥汤。我们白天徒步到工作地点进行挖掘,晚上再走回来。那个地方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不是上坡就是下坡,骑不了车,只能徒步。一个遗址,要细致地挖掘一两个月才能见到成效,考古是慢工出细活,每一个细节都急不得。”做为这支队伍中最年轻的成员,张海斌自是格外珍惜这个机会,生活中的困难没有不能克服的。这次考古,他们发掘了两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了几百件仰韶和龙山时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特别是龙山时期的房址里出土的十多件陶器,填补了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期考古的空白。而当时,面对那些四五千年前的出土文物,张海斌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事业,选得对、选得值。在文物考古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霎时坚定。
1992年,在考古界崭露头角的张海斌代表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率队到位于巴彦淖尔的乌兰布和沙漠,对庞大的汉墓群进行发掘。张海斌说:“在汉代,这个地方是朔方郡属地,有一部分汉墓曾遭到过破坏,但这次发掘还是出土了价值不菲的文物。”一系列的考古发掘中,一百多座组合完整的墓葬惊喜呈现,同时出土的还有铜钟、铜钫、龟钮铜印、骨尺、陶鸮壶、陶模型明器等不胜枚举的精美文物,让张海斌和团队深深震撼。1993年春节后,张海斌着手争取包头召湾汉墓的发掘,著名的汉代“单于和亲”瓦当就从这里出土。当年夏天,意义重大的“建宁三年(公元170年)石碑”出土。时隔多年,谈起这次考古的收获,张海斌仍兴奋不已:“这次发掘,除了这块碑,另一个重大收获是一个保存完好的祭祀用的石享堂。这次发掘不仅为包头的历史添上了又一笔色彩,对研究汉代历史、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建宁三年石碑”目前由内蒙古博物馆馆藏,我国著名书法家丛文俊还从书法的角度解析了石碑的书法造诣。张海斌说,其实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包头就是很重要的地区,特别是到了汉代,这里一度也是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此后,张海斌认为,从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到包头、鄂尔多斯,历年发掘的汉墓较多,加之当时包头和巴彦淖尔、鄂尔多斯的新发现,完全有必要建立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汉墓序列。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他写出一系列论文加以论证和求证。1997年,作为主要执笔人,张海斌参与编写了《内蒙古中南部汉代墓葬》一书,将这一时期的发掘成就全部录入。该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荣获2000年度内蒙古社科进步二等奖。之后,张海斌撰写了《包头汉墓分期》《包头出土的“单于天降”和“单于和亲”瓦当》《试析鄂托克旗凤凰山一号汉墓》等一系列文章,对包头汉代墓葬做了详尽断代分期,科学地界定出“单于天降”和“单于和亲”瓦当的年代,同时勾勒出王昭君出塞的路线图。还利用考古发现的实证材料,系统而准确地梳理出东汉时期的匈奴故地河套地区不仅居住着汉族,同时也居住着内附的南匈奴和东陟的西羌族。通过汉墓牲殉现象的研究,探索识别东汉时期内附的匈奴人墓葬,从汉墓中首次区分出西羌墓葬文化,将一幅多民族共同生存生活的画面展现在后人面前。
燕家梁本是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的一个自然村,因村北的台地上一处元代遗址闻名于世。燕家梁遗址最早于上世纪50年代在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79至1998年先后三次进行过小规模试掘,清理了一批房址、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瓷片。2006年,同样是配合铁路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共同对燕家梁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张海斌担任发掘工作的执行领队。“经实地考察调研,这一次,我们采用整体分层下挖的方式发掘,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让遗址的整体布局更完整完美地呈现。”果然,独特的发掘模式很快见到了成效。在这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大量保存较好、关系明确的时代相同、时期不同的遗迹清晰呈现,如交错的道路、布局有致的房址等。特别是成排分布于道路两侧三层叠压成组的房址以及大量墨书题记,均为研究蒙元时期村镇、驿站的建置布局、经济形态及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实物资料。
经大量分析研究,张海斌得出“燕家梁遗址是元代一处与水陆驿站相关的遗址”的结论。张海斌说:“由于南临黄河,燕家梁所处的位置应该是当时丝绸之路上较为繁华的水旱码头。其上限不会晚于1275 年,下限应该在1372年以前,这百年历史,可以说基本见证了元朝的盛衰兴败。”燕家梁遗址出土的文物目前均在包头博物馆馆藏,最珍贵的当属镇馆之宝元代青花瓷缠枝牡丹纹大罐。张海斌说,燕家梁遗址为元青花瓷出土的重要地点,对元青花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燕家梁遗址发掘历时3年,共发现房址181座、灰坑422个、灰沟36条、窑址4座、地炉30座、道路6条、乱葬坑3个、窖藏25个、砖砌地下室1处;出土文物5000多件。发掘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在内蒙古考古史上堪称隆重一笔。2007年,燕家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得“2006至2007年度国家田野考古奖三等奖”;随后,张海斌和他的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超百万字的《包头燕家梁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并于2010年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燕家梁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海斌认为,草原游牧民族文化考古基本以岩画、游牧聚落址和墓葬为主。所以,在文物普查中他特别重视对草原游牧遗存的调查。为精准考察固阳县的秦长城岩画,张海斌多次沿长城徒步。“考古,我总结了几点‘腿勤、嘴勤、手勤’,腿勤多跑路多发现,嘴勤多询问多了解,手勤多拍摄多记录。”“城墙上还有很多画”的好消息,就是一个四月的黄昏,在沿着秦长城徒步走了几十公里后,张海斌从一个羊倌口中得知的。这一次,他们用一天的时间就拍摄新发现的秦长城岩画数百幅。“那次也很辛苦,走了大约70里吧,到了借宿的村子里,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了……”这些岩画,经考证分别有秦、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为秦长城的考古提供了新的历史数据。在达茂旗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他的足迹遍布草原遗存分布较多的各个苏木乡镇。其中,在满都拉镇敖伦敖包发现了长达5米的草原聚落图被称为“草原第一岩画”。张海斌说:“一天中午,考察基本结束正要上车时,我发现前方山体上似乎有一片反光,就和同事们说,前面这个地方我感觉有奇迹,不顾他们的将信将疑,我一个人率先跑过去,果然,几百米之外的山体上,我们发现了巨幅岩画。就是这幅‘草原第一岩画’”。时隔多年说起当时的发现,张海斌仍激动不已。2009年,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满都拉镇敖伦敖包岩画为“2008年度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在明史、蒙古史和蒙明关系史研究中,阿勒坦汗是绕不开的重要人物。美岱召作为阿拉坦汗的政治中心当然也是绕不开的重点。张海斌说:“美岱召的壁画和彩绘,无论从绘画还是历史文化的研究都是宝贵财富,但长期以来这些壁画和彩绘的研究并不够深入、全面,为研究者提供一部全面、真实反映美岱召的壁画和彩绘的大型图册一度成为包头几代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但由于技术条件所限,长久以来,全面拍摄美岱召壁画和彩绘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为了把愿望变成现实,2010年张海斌带着团队行动了。张海斌说:“美岱召壁画画幅巨大,拍摄需要高空作业,由于立柱多,拍摄受角度限制,画面容易变形,拍摄不易操作,并且后期拼接工作量也非常大,角度稍有不适,全图就难以拼成。”张海斌合作的团队是中国文物出版社。从2008年到2010年3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攻克难以计数的难题和困难,最终完整拍出了美岱召大雄宝殿四壁图,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拍摄美岱召大雄宝殿四壁图。拍摄完成后,张海斌夜以继日把自己埋进了100多种有关美岱召历史及藏传佛教资料中……现在,张海斌的书柜中,《美岱召壁画与彩绘》是一本精美硕大的著作,精美绝伦的图片配着洋洋洒洒几万字的详尽解说,是迄今为止美岱召壁画和彩绘研究最全面、最权威的图书,为美岱召壁画和彩绘未来的研究打开了完整而全新的视野。《美岱召壁画与彩绘》于2011年获得第二届紫禁城杯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最佳图录。
对革命文物的保护也是张海斌一直关心的事。在几年前的革命文物调查中,张海斌和同事发现了百灵庙起义部队的集结地——南卡,还调查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后窑子战斗地、八路军粮台等,并公布了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将抗日英烈祠修复开放,2020年9月,经过数年筹划,张海斌作为主要策展人,“关山度若飞——王若飞革命活动展”在包头王若飞纪念馆开展。
2017年,张海斌将目光投向多年来同样关注的五当召,整理出版《五当召珍藏》之《佛像法器其他》,将五当召的历史文化以及馆藏文物详尽解读。2020年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典·包头文物卷》。包头历史的桩桩件件,他历历在心,包头博物馆的样样珍宝他如数家珍,即使放在库房里,张海斌也烂熟于心。2021年春节前夕,“表里山河——包头古代历史文化展”于包头博物馆试展。展览受到业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张海斌说:“表里山河的陈列汇聚了包头及其附近地区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并对包头古代历史文化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梳理,是包头第一个展览内容全面、展陈手段多样、展品量质最佳的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将作为包头博物馆一个固定的展览,向观众长期开放。”
“有人说包头没文化,那是他们不懂包头。”张海斌说。目前,张海斌正着手完善包头近现代历史的展览。
张海斌,现任包头博物馆馆长兼包头市文物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员。曾获内蒙古“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包头市“鹿城英才”。国家考古发掘领队、内蒙古考古学会副会长,为内蒙古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包头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考古业绩:燕家梁遗址发掘获国家田野三等奖,主持包头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包头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受到自治区嘉奖。发表论文、报告近40篇,主编《美岱召壁画与彩绘》、《包头燕家梁遗址考古报告》等8部著作,其中《美岱召壁画与彩绘》获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最佳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