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德尔夫:文坛书界的成功者
伊德尔夫原名于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原任包头市文联主席、包头市作家协会主席、《鹿鸣》杂志社社长、主编。内蒙古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秘书长。现为世界侨联书画院顾问、中韩书画家联谊会特聘顾问、北京蓝天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新华书画院特聘高级书画师、包头市文联名誉主席、白城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1944年1月,伊德尔夫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阿力得尔苏木靠山屯,幼年随父母迁居吉林省洮南县保民乡花道宝屯。生于农民家庭,父母也没读过书,但是明白让孩子读书受教育的重要。伊德尔夫7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村北的袁家屯小学读书。
伊德尔夫喜爱读书。他说,童年的记忆里,第一篇让他感动得落泪的文学作品是王愿坚先生的《党费》;第一本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书是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也可以说,《党费》和《青春之歌》是他的文学启蒙作品。那时,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萌发出一个愿望:把书读好,长大了,也要写书!
也许是天赋,也许是自身努力,小学期间,伊德尔夫的作文都写得非常好。班主任老师多次在班里表扬他,学校的其他老师看了他的作文,也很惊奇,一个乡村孩子,父母没有文化,家里又没有哥哥、姐姐帮助、辅导,却能写出这么好的作文。为了把书读好,伊德尔夫很勤奋,他常常一个人早早地就往学校走。一个深秋的早上,伊德尔夫在一条必经的林带,竟然看到两只狼从他眼前匆匆跑过……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儿,孤身一人,在荒郊野外忽然看到狼,但他竟然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镇静,既没有恐惧、退缩,也没有大喊大叫,坦然地继续走自己的路。那天,他与往常一样若无其事地赶到学校……“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东北大地的荒郊野外经常有狼活动。我经常听大人们讲狼常常在夜间像强盗一样潜入村庄,叼走农民饲养的羊和猪崽,后来听大人们说,我碰上的狼,是夜间偷吃了某个屯子里的羊或猪崽,吃饱了肚子的狼,必须在日出前安全地赶回窝,所以不会攻击我……”
几十年之后,伊德尔夫回忆起上学途中的“历险记”,也有一点后怕,但他微笑着说:“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是不怕狼。”后来,从事了与文学相关的工作,记忆中东北大地春夏秋冬的美丽风光、北国乡村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上学路上与狼相遇的“历险记”,都给伊德尔夫提供了诸多文学因子。
1960年,种种原因,伊德尔夫不能继续上学了。初中肄业,他回到内蒙古科尔沁右旗老家,在国营呼和牧场当了一名农工。幸运的是,在牧场只当了半年农工,伊德尔夫就被选拔到总场举办的畜牧兽医培训班学习。在培训班,伊德尔夫勤奋学习、表现突出,在30多位学员中脱颖而出。培训结束后,他被选拔到呼和牧场总场畜牧兽医科任兽医员兼药库保管员,在呼和牧场工作两年,又被调到国营公主陵牧场担任兽医员。“当时,兽医员在牧场是很吃香的,单位给配备了一匹叫‘草上飞’的马。我骑着心爱的‘草上飞’,奔波、穿梭于各个牧业点,检查、指导畜牧业生产和管理。广阔无垠的草原,碧草如茵的牧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图景,都成为我日后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题材。”
1963年8月,19岁的伊德尔夫应征入伍,从科尔沁草原来到内蒙古西部的集宁市,成为内蒙古军区骑兵13团的一名战士。离开牧场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兽医老师告别时,他的老师对他说:“于富,到部队好好干,当个尉官回来!”伊德尔夫记住了老师的话,在部队工作24年,他没有辜负老师的要求,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班、排、连、营、团的台阶,成为一名团职军官。
新兵入伍的头3个月是最艰苦的时期,在集宁市老虎山下的军营里,伊德尔夫每天摸爬滚打,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部队生活最能磨砺人的坚强意志。少年时代就有着“作家梦”的伊德尔夫,在十分紧张的军训之余,没有放弃刻苦读书。每到星期天,他最愿意光顾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至今还记得,他在集宁市新华书店买的第一本书是《我是怎样学习创作的》,书的作者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上海工人作家胡万春。他说,这本书为他走向文学殿堂指明了方向。
在部队,伊德尔夫好学上进,表现突出。在当士兵的几年里,年年都被评为五好战士,并且还成为内蒙古军区考核评定的“神枪手”——特等射手。在紧张的军训、工作之余,他不仅坚持读书、练习写作,而且在担任内蒙古军区骑兵一团司令部文书期间,天天练习毛笔字,这为他日后成为书法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习写作是从写新闻报道开始的。第一次写稿,写的是部队开展冬季练兵的新闻,稿件投到内蒙古军区的《内蒙古战士报》上,没成想稿子很快发表了,部队领导看到发有于富文章的报纸非常高兴,称他是团里的“秀才”。
伊德尔夫在部队进步很快,入伍3年就入党、提干,先是担任骑兵一团警卫排长,因为他的新闻稿件时常在报纸上出现,就调任他为团政治部新闻干事。在这一段如鱼得水的日子里,白天,他背着照相机到各个连队采访、拍照;晚上,加班加点赶稿子。不久,上级领导安排伊德尔夫到到乌兰察布盟上山下乡办公室担任军代表兼《新社员报》主编。这些工作为他日后走上文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9年5月,伊德尔夫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乌兰察布军分区土默特右旗人武部政工科,任政工干事。在土默特右旗人民武装部工作期间,他开始大量读书,从旗图书馆借来大量文学名著潜心阅读,他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人生与社会的诸多问题,而文学创作的冲动也不时击打着他的神经,伊德尔夫开始了小说创作。他与一些文友一起参加了包头市在土默特右旗举办的文学创作学习班,1972年9月,伊德尔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柱子》发表在《包头文艺》杂志第三、四期合刊上。接着,另一篇短篇小说《雷兵》在《内蒙古文艺》上发表。从此,一篇又一篇的短篇小说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
1974年6月,伊德尔夫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人武部调到包头军分区政治部任新闻干事。业余时间,他仍积极热情地从事文学创作、书法练习。这期间,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和内蒙古军区政治部的聘请,他还担任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军旅小说集《哨所清泉》一书的编辑。1978年,伊德尔夫在部队期间,他的第一本小说集《一发跳弹》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78年,伊德尔夫从部队转业到包头市文联工作。他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的研习。1980年,伊德尔夫被招录到国家培养作家的最高学府——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深造。在文学讲习所,我国著名作家王愿坚先生担任伊德尔夫的导师。从学生时代就崇拜王愿坚的伊德尔夫非常兴奋,在文学讲习所,他虚心求教,认真聆听王愿坚和其他老师的每一次授课。这段时间的学习使他的创作理念、创作思想、创作手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开始了荒诞小说的创作,他的作品得到了王愿坚老师的充分肯定和很好评价。王愿坚先生在给伊德尔夫短篇小说集《谁之过》写的序言中说:“伊德尔夫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勇于探索、不断创异求新的作家……他不满足于对社会问题进行一般性揭示,而是力求从现象入手,去解剖、探视现实社会深层结构的病灶,着力对社会弊端进行抨击,以其疗救者的责任感、满腔热情地去追求正义、呼唤真善美。”后来,“新荒诞小说”这株艺苑奇葩,受到中国作家协会领导金炳华、陈忠实、玛拉沁夫等名家的高度评价。陈忠实对于伊德尔夫的小说作品更是给予高度评价,他在一篇评论作品中写道:“前些日子,在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长江三峡笔会上,结识蒙古族作家伊德尔夫,他朴实而又率真,显见草原之子独具的天然禀赋。他仅小我两岁,身上却洋溢着壮年人活跃敏捷的气象,一种勃勃的活力。及至归来读他的小说,大为惊讶,竟然是出乎意料的荒诞小说的奇异景象。偏于北疆的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位思路诡谲堪称奇才的荒诞派小说家,引起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和研究,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当是合理的。我以为,其意义远不拘于伊德尔夫创作本身,更在于其现象对于当代文学创作构成的丰富性和别一个声音,都是极有建树性的内涵的。”
在小说创作上,伊德尔夫勇于探索、独辟蹊径。作品《窗下的故事》入选王蒙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第16集。伊德尔夫说,这是他感到最为荣耀的事情。从1917年开始,《中国新文学大系》共出版五辑,在这100多年中,作品能够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作家凤毛麟角。第五辑文学大系选择作品的时间跨度是从1976年到2000年的24年,作品入选第五辑大系的小说作家,内蒙古只有4位。
至今,伊德尔夫已创作发表1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书法作品时常在书报刊载、海内外展出。在文学方面,他主要进行小说创作,与此同时,还创作发表诸多散文、散文诗、格言警句、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等作品。伊德尔夫的作品集有短篇小说集《一发跳弹》、中短篇小说集《谁之过》、小说集《公开的内参》、短篇小说选《伊德尔夫小说选》、散文集《瑞草集》《覃思集》、电视文学剧本《错、错、错》等,还有诸多报告文学作品等。
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伊德尔夫酷爱书法。他的书法作品章法工致、自成一体。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书展,并被美国、韩国、日本国、蒙古国、台湾、香港等诸多国内外及地区的一些机构和个人收藏。由文艺研究机构编撰出版的《伊德尔夫文艺创作研究文学评论集》《伊德尔夫文艺创作研究-书法评论卷》,专门评介、推崇他的文学与书法作品。《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书法报》《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国书画名家大师画典》《中国城市年鉴》《中国时代人物》《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作品集》等诸多报刊、画册多有刊载、评介他的书法作品。
近年,他出版了大型书法集《伊德尔夫书法集》《中国书画百杰-伊德尔夫书法》《白城书画名家系列丛书·伊德尔夫书法选》等。作为作家、书法家,伊德尔夫曾应邀到美国、韩国、蒙古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访问。面对这数不胜数的成就与荣誉,年过古稀的伊德尔夫说:“所有的成就都属于昨天。艺无止境,我还得继续努力创作!”这,就是伊德尔夫!这,就是文坛书界一名成功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