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英杰人物库
北中国草原上逆生长的文化达人——钤保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08 15:19:56]  点击:53次

钤保成.jpg

钤保成:北中国草原上逆生长的文化达人

 

曾任包头市文联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任国内多家新闻媒体资深顾问、内蒙古七九河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播剧总导演兼出品人。

 

他姓“钤”,但这个字很多人不认识。他说从上幼儿园开始,到走入社会,他遇到能认识这个字的人没几个,所以他经常不说大名,只说小名“保成”,后来说笔名“博卓记”。这个姓音同“钱”,是古代长方形打印的意思,叫钤记、钤印。现在全国姓这个姓的不超过三千人。

 

钤保成出生在一个“父母隶属完全不同的两个‘阶级’的家庭。”钤保成的父亲是革命者,母亲却是旧家庭的大小姐。

 

钤保成两岁开始有记忆。一次发麻疹,妈妈拿着小勺子喂他平儿散,他以为是泡饼干,一口下去,苦的差点没上来气。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那个药的纸袋上有个胖娃娃。三岁时随父亲来到包头工作,他记得当时他穿着一件绿色的儿童斗篷,爸爸因工作需要,带着他去农村生活,他不习惯农村就常常让爸爸抱着,至今他还记得他们那时常吃的饭是煮茄子。四岁时,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他在青山区当时叫做红房子的十字路口,让穿着白色警服的交警逮住后罚了五毛钱。60年后,一次在小区散步,他碰上那位当时的交警,他居然一眼就认出他,为了确认自己的记忆力,钤保成上前问:“老同志,您原来是青山交警大队上班吗”?对方诧异地说:“是啊,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您今年八十多了”?老人说:“是的,奔九十了”。接着,他讲了他们60年前的相遇。

 

上了小学,钤保成成绩优异,第一批入队戴红领巾,每次都能考双百,可惜,他刚上二年级就赶上“文革”。轰轰烈烈的年月,钤保成和那个年代所有孩子一样,跌跌撞撞就走到了初中。那时,他迷上了看长篇小说,《隋唐演义》《三国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要碰到了,他就看,什么都看,看完就给街坊邻居的孩子们讲故事,讲的孩子们都不回家吃饭。初中毕业,钤保成终于实现了他从五岁起就产生过的“离家出走”的愿望。

 

1973年,钤保成在山西铁路上工作的舅舅联系到了山西原平一个农村,他和姐姐一起下乡插队了。在山西原平小河村知青大院,钤保成和姐姐见到了许多国家省部级领导家的孩子,如总政治部萧华将军的两个女儿、傅秋涛将军的孩子、小说《敌后武工队》原型区委书记的儿子、童大林的两个女儿童天齐、童燕齐。而钤保成,才去了一年,就在这些青年之中脱颖而出,被村大队提拔成四小队会计,这是他做梦也不曾想到的。

 

除了当会计,钤保成还参加了宣传队,不久就成了创作骨干兼报幕员,县广播站发现他的播音才能,就经常在开全县大会时,让他和县广播站的播音员一起主持全县的各种文艺大会。

 

一天,他在地里劳动时听说了部队招兵的消息,而且插队生有两个名额,在一位大姐的鼓励下,钤保成鼓起勇气去报名,但不巧的是报名工作已经结束。他不甘心,就大胆地对相关工作人员说:“你们不要我会后悔”。这两位解放军叔叔愣了愣就问他:“为啥,你是哪里的”?他说:“我是小河村插队生,我会编快板、会唱歌、能报幕”。工作人员就对这个勇敢的小伙子说:“那你唱一个”。钤保成就唱了李双江唱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就这一嗓子,把公社院子里的人都给唱到接兵部队办公室门口了,接着他又拿出口琴吹奏了一段朝鲜歌曲《在泉边》,所有人当即都镇住了。就这样他冲破层层阻力破格入伍。

 

到了部队新兵连,钤保成因不怕吃苦,很快得了军事五项全能还得了三等奖,成了各个连队争抢的新兵好苗子。直到现在,那个给了他一生转变的接兵排长吴长元还记得这件事,但是当时吴排长没有抢到钤保成,他被另一个新兵连班长抢走了。

 

新兵钤保成打枪百发百中,他说:“都是上学的时候拿气枪打鸟练出来的。”到连队一年后,钤保成就到了山西省军区汽车训练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榆次军分区,不到半年又调到山西省军区司令部给军区首长开专车。也就在那时,钤保成接触了很多激励他不断上进的人物,如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开国中将梁兴初等。

 

钤保成酷爱文学和播音,因音色优美浑厚,山西原平县广播站一度想让他复原回到县广播站工作。巧合的是,彼时他正好写了一部广播剧《最后一封来信》被当地电台选中,因缺一位配音演员,导演临时拉他替补,没想到他一开口,导演就激动了:“你这哪是替补呀,简直可以做主角。”“其实当时,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有资格和实力考石家庄步兵学校,军区首长也支持,可因为更喜欢播音,我就放弃了考军校的机会,而偏向了播音主持。”于是,钤保成一门心思开始学习播音专业,随后被山西电台著名播音员王哲发现。“我和王老师当时可以说一拍即合,一个愿意好好教,一个愿意好好学习。我开始潜心学习播音。”经过半年的专业培训,钤保成参加了山西省电视台全省播音员招募选拔赛。“当时,全省各大文艺团体和应届毕业生上千人参加选拔,而大赛只选前十名,选上后分配到山西各专业单位工作,我以优异的第三名成绩脱颖而出。前两名是女性,男生我算是第一名。”从此,钤保成走上了他酷爱的播音专业之路。

 

1983年,钤保成回到内蒙古电视台任新闻主播,后调入宁夏电视台任新闻主播,并且负责培训省电视台专业播音员。

 

因经验积累,钤保成总结出了播音创新理论——“多声区发音”和“三线语流图”得到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张颂的赏识,张颂到宁夏电视台考察时,他们还专门讨论了他的理论。那时钤保成就想写一部真正的标准话专著:《标准汉语表达与文学修养》。但是当时正赶上国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他工作繁忙,又加上眼花缭乱的下海潮,种种忙碌使得他并没有完整的时间来精心完善他的理论与经验。之后不久,钤保成调到宁夏化工厂负责筹建电视台工作。但完成了宁夏化工厂电视台的筹建工作,钤保成没有坐享这宏大的作品给他带来的荣耀。第二年,他居然辞去宁夏所有的工作,只带了一台照相机,回到家乡包头寻找商机了。

 

当时,很多新闻单位和出版单位知道他辞职都纷纷派人找他,邀请他前去任职。其中,内蒙古一家省级杂志社的一位主编特意来到包头找他。后来,回忆当初,他调侃自己:“也许是因为年轻,也许是骨子里的不安分,放着两个省电视台炙手可热的新闻大主播、代训播音员专业导师不做,偏偏要上大街‘卖江米条’。”钤保成真的就在街上卖江米条了。前来邀请他“出山”的人们无论如何都不信,他就带着他们去自己的摊点证实。中午,他们在他摊位附近的馆子一起喝酒吃饭,大家都知道,这事已成定局,已经是谁也无法劝说的了。

 

继“卖江米条”之后,钤保成在青山区一个仅12平方米的小铁棚子开了一家“明星照相馆”。虽然只是个铁棚子,但牌匾却是当时包头副市长包启光题写的,生意也十分火爆。包师院王鸿应教授听说包头还来了这么一位“奇人”,不大相信,就亲自来采访,他一看,信啦。前来照相的人排队到半夜两点,为了排上号,顾客还给他买西瓜、盒饭。前来观光的日本人、美国人还慕名来照相,回国后他们还给钤保成寄来信件,称赞他的摄影水平高。有一对美国夫妇在中国收养了一个孩子,在钤保成的铁棚子里拍了照,之后他们来信告诉钤保成说,等孩子长大了,一定会告诉他,他人生的第一张照片是一位技术高明的中国摄影社给拍的。收到这样的来信,钤保成很激动,他为自己的选择骄傲。王鸿应教授得知此事,激动地写了一篇《小门脸里的大明星》在《包头日报》发表,一度全城轰动。钤保成开照相馆的第二年,青山区委副书记徐文潮特意为他写了一篇报告文学《生命的光点》,这篇文章曾一度响彻草原大地。感怀于种种意想不到的惊喜,感怀自己放弃一个挚爱投入到另一个天地,钤保成写了长诗《达尔罕草原之梦》,《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发表。

 

经过实践的检验之后,钤保成骨子里的不安分再度抬头。他关了照相馆,到北京创建了北京大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两年后回到包头开发房地产。他是包头地区第一批房地产开发者。“既然是开发者,就要有新思路。”在他的带领下,包头出现了多个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但让人费解的是,钤保成并不热衷于商场恋战。他说,见好就收,回归文化情怀还是最终目的。

 

几年后,钤保成从商业地产全身而退,开启又一个让人跌碎眼镜的选择。他开着跟随自己多年的5G大奔吉普一头扎到山西黄土高原的窑洞里开始文学创作。1997年香港回归,他写了一篇长诗《潮音百年》被央视军事部看中,在青岛和威海海军军事基地排成电视片,他本人应邀出演海军舰长。随后,他完成了长篇小说《爱的不是你》在新华出版社出版;诗歌专辑《弯曲的长歌》在远方出版社出版;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敕勒川风云》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四十集电视连续剧《七九河开》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百集电视连续剧《八九燕来》在远方出版社出版。

 

2009年,钤保成和张纪中合作策划的新版《西游记》在甘南冶力关顺利拍摄,拍摄完成后,张纪中亲自题写了以钤保成名字命名的“中国临潭冶力关保成影视基地”。文学创作渐入佳境,之后钤保成又写了360万字的长篇小说《我在高原等你》已经改编成380集广播剧连续剧《高原的孩子》。

 

现在,年已花甲的钤保成“隐居”于包头一个简约普通的社区,做着自己喜爱的事。他钟爱自己的事业,免费开办网络公益课已有三年时间。每当动人的声音通过种种电子设备落到学员的耳畔,他便体验到一种不一样的幸福感。

 

2020年初,他终于完成了他一生的夙愿——一部近百万字、六项专利保护的播音学术专著《标准汉语表达与文学修养》。

 

目前他成立的内蒙古七九河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内蒙古地区很有影响力的影视专业单位,他的团队准备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投入五百多万元,把它打造成年生产上千集、国内唯一的一家专门生产广播剧的生产基地,为国家创造就业市场,无偿为有理想、有志向推广普通话的人们助力添彩。钤保成有一句他自己很得意的话:“真正的财富是把对社会有意义的工作当生活去享受,其它都是身外之物”。

 

2021年,以蒙古族额吉都贵玛等老人为原型的广播剧《国家的孩子》隆重开播。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115 总访问量: 314572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