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英杰人物库
一个蒙古族作家的文学之路——马宝山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08 15:17:39]  点击:143次

马宝山.jpg

马宝山:一个蒙古族作家的文学之路

 

马宝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包头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鹿鸣》杂志社副主编。

 

1948年,马宝山出生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8岁时,他开始在村西一座庙里读书,学的是蒙古文,之后还学了一年斯拉夫文。1960年,农田歉收,父亲带着马宝山和7岁的弟弟,来到内蒙古科右中旗一个叫查顺花的村里生活。1963年他们父子3人又辗转来到包头。

 

从科尔沁来到包头,说半通不通的汉语,马宝山因此闹了不少笑话,他至今都深刻地记着他初来包头语文得9分的尴尬,而若干年后,他把文字玩味得炉火纯青,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小小说家。

 

14岁时,马宝山在家复习两个月后,以旁听生的身份到一机一小读五年级,两年后毕业参加招工到二机厂当了一名铣工。马宝山爱读书,只要一有时间,就四处找书看。那时,书籍贫乏,但凡能找到的他一本都不放过。《红岩》《红旗谱》《烈火金刚》读一遍不过瘾,再读。除了读书,马宝山喜欢画画。在一机一小上学的时候,教美术的范老师是他的偶像。每个黄昏,范老师会在一机厂俱乐部门前画速写,他就在旁边看,看多了,他也开始动手画。纸笔缺乏的日子,他就捡粉笔头蹲在水泥地上画。很多年后,马宝山在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进修,想起最初爱上画画的时光,眼前便会浮现那时的夕阳里,他守在范老师旁边观摩的图景。

 

1969年,马宝山被派到二机三小当工人讲师(岗位是工人,工作是教师)。这一段时间是他生命中的好时光,离开嘈杂的车间,他有了充裕的时间。他一边教书,一边画画。他在学校大影壁上画巨幅毛主席像、画延安宝塔山、画珍宝岛英雄,还与几位美术老师一起画京剧《奇袭白虎团》布景。两年后的1971年,马宝山被保送到到内蒙古师范学院(内师大前身)艺术系进修。回来后,名正言顺地在二机子弟中学当了一名美术老师。1976年,春回大地,解放思想,文学像一股决堤的河汹涌奔流,马宝山涌入这股文学潮流,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马宝山说,第一篇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学生的一篇作文。“那时,我在二机一中任教,一次出黑板报,我接到一个高中生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春归校园》。文章写学生经过上山下乡走入社会,渐渐认识到自己曾经的无知行为,忏悔不已,返回学校向老师道歉的故事。我看了很感动,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写作激情。”于是,借这一篇文章的立意,也借用这个故事的核心,马宝山动笔写作,他几易其稿从3000字写到6000字,又写到9000字,投到刚刚复刊不久的《中国少年》杂志。一个月后,编辑信来了,说文章写得很好,但主题略显过时。信中编辑多有勉励赞誉之词,给了他继续写作的信心和力量。其时,马宝山已近而立之年,但他孜孜不倦地阅读、请教、练习……经过两年的练笔,1980年暑假,他写了一篇孩子劝告爸爸戒烟的故事《我和爸爸》,投到了《鹿鸣》杂志社。让他兴奋的是不到一个月就接到编辑来的信,通知了他两个消息:一是小说采用;二是邀请他参加即将在固阳办的创作学习班。马宝山回想起这段时光,很激动:“对于我来讲,第一篇作品还没发表就有机会参加专业的创作学习班真是意外之喜。”紧接着,“喜事”又至。

 

固阳创作学习班结束回来后不久,一张录取通知书寄到马宝山单位,通知他到文研班学习深造。在固阳学习期间,马宝山就听说包头市文联和包头师专要联合办文学创作研究班培养作者,但当时他还没有作品发表在报刊上,也没敢奢望。没想到的是居然能接到通知。文研班于当年10月初开班,学员里有名声赫赫的王维章、叶文彬等诗人,有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若干人,还有来自呼和浩特、伊盟、巴盟、乌海的中青年作者。一直觉得自己起步晚的马宝山如饥似渴,在这次学习中得到了更深的感悟与鼓励。

 

文研班学制一年半,在校学习一年,另外半年深入生活创作。当时,因喜欢刘绍棠的乡土文学,马宝山决心回自己的故乡阜新农村深入生活写生活。

 

阔别20年,故乡竟然没有多大变化,乡亲们住的还是土房,穿的大多也是打补丁的衣服。可喜的是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进乡村,土地联产承包在村里热热闹闹地开始了。马宝山在这个时候走进农村,走近农民,坐在滚热的土炕上和乡亲们聊天,并在热炕上写下《“小气老汉”更名记》和《媒婶》两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农村改革,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民思想生活发生变化的故事。两篇小说分别投稿给《草原》和《鹿鸣》。1982年3月,他返回包头的时候,有朋友将刊发《“小气老汉”更名记》的《草原》送到他手里。小说题目和马宝山3个字赫然印在杂志封面上。这小小的惊喜再次让马宝山激动不已。

 

渐渐地,马宝山写出了名气并被包头文学界所认识,这时,他开始关注并尝试小小说写作。马宝山回忆说:“当时我们写的小小说主要刊发在戈锋主编的《包头日报》副刊上,主要作者有伊德尔夫、王炬、张德鹏、王彦耘、肖宁、王运通等,我们十多个人一个接一个在栏里发小小说,在当时真是热闹了一阵子。因热爱,我们还成立了包头小小说学会,创办小小说报,编辑出版《北国小小说》集。”包头的小小说作者也是从那时开始走向了自治区乃至全国。马宝山写的《名气》《小城无名医》在《包头日报》刊发后,被《小小说选刊》选发,后又被很多杂志、报纸转载,并入选多个年度选本。

 

对于马宝山来讲,文学创作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数十年来,他深耕小小说创作,作品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刊发。2004年,马宝山携小小说《天怒》《小城无名医》等作品,参加“首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评选,并获得提名奖,而该届获奖者为王蒙、冯骥才、林斤澜、许行等著名作家。马宝山虽为提名奖,但是名列一批大家名家之后,其作品与这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一起编辑在《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集》里,让他又自豪又高兴。

 

1993年,文学创作渐入佳境的马宝山调到包头市文联工作,随后进入《鹿鸣》杂志社任副主编,在这期间,马宝山的小小说写作数量变少,但是更加追求精致。1996年,马宝山在《小小说选刊》、中国作协创联部联合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全国小小说之星”。马宝山的数十篇作品走向海外,走进美国、法国,泰国、日本和加拿大,并入选这些国家高校教材。

 

2017年,马宝山携创作的《沉香佛珠》《牌坊》等10篇小小说作品参加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得该奖项的作家。马宝山说:“小小说创作这么多年,我不断在反思自己的创作,坚信自己走文化小小说的道路是正确的,‘金麻雀’奖就是对我的肯定,除了文化元素,我还在小小说创作中加入传统民俗、地理、传说,尤其是灵异内容,增加小说的可读性。”

 

小小说创作之余,马宝山还涉足报告文学写作。与人合写的《丁新民和他的民工兄弟》荣获自治区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后,又获得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随后又写出《牧歌草原日出早》《一路走来的额尔敦》等几部长篇报告文学,用蒙汉两种文字出版。

 

如今已年过古稀的马宝山,有半年时间在杭州生活。2016年和2017年两个冬天他创作了64篇以唐朝诗人为主人公的系列小小说在全国多家刊物连续刊发,有几篇成为多个省市中学生考试题走进校园。从一个语文曾考过9分的蒙古族少年,到今天享誉全国的著名小说家,马宝山实现了人生的飞跃。他说:“作家都是讲故事的人,我把故乡的民情礼俗,把自己民族的故事演绎成为一种文化,通过小小说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再传播开来,这是每一位作家一生都要做的事。以后,我准备在小小说创作理论方面有自己的观点和著述,打出自己的品牌。”这是一个年过古稀的名家正要开启的文学梦想。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115 总访问量: 314572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