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雷:勤奋多产的剧作家
他是内蒙古三大奖项:“索龙嘎”“萨日娜”“五个一工程奖”大满贯获得者。他编剧的影视作品曾在好莱坞、戛纳电影节等国际A类电影节上展映、研讨。他是勤奋耕耘的多产剧作家,他叫刘春雷。
从中学时代的一首诗开始,他爱上了文学与创作。20多年,他执着于自己的爱好并为之努力付出;他默默耕耘获奖无数,却一再强调自己并非有什么天赋,而是执着、是勤奋、是精益求精的不断进取才有了一点尚不足以骄傲的成绩。
刘春雷出生在萨拉齐镇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内蒙古大学政史系的高材生,母亲曾跟随来自北欧瑞典传教士的姥姥在教堂中长大。受家庭的影响,刘春雷自幼最不缺乏的就是家中书架上的各类杂书和父辈讲述的那些精彩的人生故事。这也许就是他后来成长为剧作家的源起之处。
每个70后一定都还记得曾席卷校园的现代诗歌,汪国真、席慕蓉、舒婷、北岛、顾城……刘春雷说,第一次接触唯美的现代诗是在高二的一节语文课上。那天,酷爱诗歌的语文老师张雁彬为大家朗诵了席慕蓉的诗《悬崖菊》。诗歌优美的语言、美丽的意境深深吸引了刘春雷,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创作的种子。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小镇青年一样,青春的苦闷与徬徨,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渴望,让他们找到了表达方式——现代诗。他曾在诗中写道:那些永远不再重现的美丽瞬间/无论我怎样怀恋、如何追寻/也如昨夜的昙花/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幽香/我只能用我的泪、我的笔/让它在记忆的海洋中/结晶成亘古的琥珀珍藏我们作过的每一个温馨的梦吧/若有一天/我们都已憔悴/平庸的生活/让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还可以在月夜的孤灯下/细细、细细地品味一本心灵的诗集。这首写于上世纪90年代的小诗,在今天看来,还很稚嫩,但却是他的创作起点,也是那个年代小镇青少年的真诚表达。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正风起云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成为了多数人的的第一选择。作为学生,受时代风潮的影响,大家大多报考热门专业,计算机、会计、金融、管理等。而刘春雷却遵从内心的呼唤,执意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如愿以偿跨进了大学校门,刘春雷如鱼得水。“因为学习不再像高中那么紧张,我有了大量的写作时间。那时,我每天至少写2000字,各种文体都写,有小说、杂文、诗歌等,每天都在写。”大学期间,刘春雷开始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一次考试,陌生的监考老师看到他的名字时微笑着问他:“你就是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刘春雷?”他在《呼和浩特晚报》发表的一篇杂文《闲论毛遂》,引起了汉语系师生的关注。他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毛遂自荐”的故事中,写出了新颖的角度。
大学毕业,刘春雷进入包钢耐火材料公司,开始了他长达5年的窑火前的历练。后来他依旧认为,他是一名青春在窑火前绽放的包钢人!当时,公司要求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刘春雷便在车间做共青团工作。他所在的粘土车间有职工600多名,团员近百人。看似不起眼的基层团支部工作,勤奋好学的刘春雷却干得热火朝天。3年的基层共青团工作,让他练会了出板报、写大字、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他的写作特长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包钢广播站、耐材公司广播站成了他的发稿阵地。
广播里隔三岔五播报他写的通讯报道。一次车间的抢修,一次活动的开展,他都能发现其中的闪光之处,都能找到独特的写作视角。通讯《被冷落的饭盒》,从一个被人遗忘的饭盒,展现了抢修工人们的废寢忘食的工作精神;《兄弟之间也索赔》讲述了耐材公司模拟市场,各车间之间互把质量关的事情。这些篇幅不长的通讯,角度新颖,颇受读者和编辑喜爱。
5年的基层工作,如红色窑火,锻造了刘春雷的生活质感和独特的写作视角,为他步入专职创作领域积淀了丰厚的生活养料。在撰写大量优秀的新闻稿件的同时,他的创作天份也开始渐露峥嵘。在耐火材料公司期间,他发表了小说《传承》,调入包钢新闻中心之后,在《鹿鸣》发表了小说《丑丑的逃亡》,并开始写作历史小说《吕布》。他笔下的吕布,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三姓家奴吕布,而是一个一心只想当个好铁匠、却被身不由已推上历史舞台、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吕布。
有人说,每个作家的作品其实都有自身的影子,《丑丑的逃亡》,讲述了一只脚长异骨的小羊,拼命想逃离自已命运的故事。《吕布》也是讲述了个体性格悲剧的故事。《丑丑的逃亡》先后在《鹿鸣》《草原》上发表,在包钢新闻中心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原来新闻人也可以创作文学作品。《吕布》在刘春雷离开包钢18年后,又被他写成了大型话剧《我是吕布》,2021年初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在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大剧院演出。一部酝酿了近20年的作品,成为刘春雷截止目前艺术创作生涯中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2003年,刘春雷离开了度过8年青春岁月的包钢,成为包头市文广局创作中心的一名专职创作人员,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创作时间让他如鱼得水。2005年,和他人合作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蔡文姬》。他笔下的蔡文姬也与众多名家写的蔡文姬不同。他写的蔡文姬是在草原上才能绽放天性的文姬,是草原保护了文姬,而非悲悲切切的归汉文姬。小说由内蒙古出版集团出版后,获得了内蒙古文学创作的最高奖——索龙嘎奖。2007年,他写的剧本处女作《俺家有头猪》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一等奖、上戏杯全国剧本征集二等奖,剧本被中国剧协张家港基地排演。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刘春雷与自治区著名表演艺术家武利平合作,创作了小品《太春发财》《倔老汉种菇》等小品,先后在内蒙古春晚、中央三套等舞台演出。《太春发财》还入围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评选。刚过而立之年的刘春雷,作为内蒙古舞台艺术创作的后起之秀,迅速成长为自治区的青年创作骨干。在内蒙古宣传部组织的剧本征集研讨活动中,内蒙古宣传部主管艺术创作的领导激动地说:“你就是我们内蒙古自已培养的何庆魁啊。”
2008年,刘春雷与我市著名剧作家郭长岐等人合作创作了大型漫瀚剧《暖雪》,获内蒙古戏剧创作的最高奖——萨日娜奖。2009年,刘春雷开始参与制作包头市大型资料片《古往今来话包头》,他作为撰稿和编导,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共主创了其中的17集。他带着摄像机跑遍了土默川大地,并先后赴四川万源等地进行采访拍摄。他主创的其中三集《荣祥与绥远通志稿》,入围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单元评选,并获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秋天,刘春雷作为自治区青年创作骨干,开始了在内蒙古大学文研班为期三年的全脱产学习。重回校园,让他更是创作激情满满。他根据自已在包钢的工作经历,创作了大型话剧《窑火正红》《当春天来临》等,部分剧本分别在上海戏剧学院及内蒙古剧本征集中获奖。
在内大文研班脱产学习期间,刘春雷又得到一个前往北京电影学院深造的机会。2011年初春,刘春雷迈进了北京电影学院校园。在那里他接受了专业正规的电影训练,中国电影的著名导演、编剧,谢飞、汪流、黄丹等成为了他的授业师长。他通过各种电影节接触到了国际、国内的顶级电影人,他贪婪地汲取着电影创作的养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电影学院上学期间,他的电影剧本《其其格的夏日》获国家广电总局第三期青年电影剧本扶持计划。北京电影学院每年共有十个获奖名额,他是其中之一。他的电影剧本《筒世界》《墨玉》入围北京电影学院金字奖。他的剧本《钻石别跑》入围北京电影学院与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共同举办的十佳故事。刘春雷以优异的创作成绩,成为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生中的佼佼者。也是在那一年,刘春雷和内蒙古电影集团著名导演合作,创作了电影《月亮之上》。该影片入围第65届法国嘎纳电影节和中美国际电影节等,并在好莱坞举办过电影专场放映和研讨活动。
2012年,对刘春雷来讲,是创作成果丰硕的一年。他作为编剧的电影除了在国际、国内重要电影节上频频亮相外,在内蒙古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刘春雷在电影、戏剧、纪录片三大主要门类中连中三元,这在历次“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都绝无仅有。
之后,刘春雷又先后与内蒙古电影集团导演合作创作了电影《第七种味道》等,先后获第十五届罗马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和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新传媒大奖等奖项。他成了获奖连连的自治区著名青年剧作家,但他并未就此满足。从包钢窑火前走向包头、内蒙古甚至全国的刘春雷,深知没有经过百般击打、千般炽烤,出不了厚重作品的道理,他又开始涉足商业电影领域。商业电影一直是内蒙古电影的薄弱一环,对商业电影类型开发也远远不够。在中国每年数百亿的电影票房市场中,几乎没有少数民族电影的影子。2019年以来,刘春雷先后与国内一线电影人合作,创作了商业类型电影剧本《绝地刺杀》《一字千钧》等。目前,一部投资数千万甚至上亿的电影项目,正在推进之中。那么,为这个曾经将青春绽放在窑火前的创作者加油鼓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