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级非遗项目——包克图传说
简介
包克图,蒙语,意即“有鹿的地方”。因此,包头市亦称“鹿城”。在鹿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世代口口相传着许多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相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天蒙古军住在乌拉山,一位将军狩猎至转龙藏时,见一只公鹿在山顶,他拉弓射中这只鹿。岂知这只鹿是神鹿,顿时雷鸣闪电,大雨倾盆而下,山下的河水猛涨,神鹿跳进河里逆流而上,从此小河得名博托河,即鹿的河。博托河即现今东河区的东河槽。这是一则包头地名由来的传说。
通过对民间传说的收集整理,如《包头九十九名少女,九十九眼泉》、《玉帝的鹿群》、《包头梁的姑娘美如画》、《包头被点着的井》、《包头的“定河石”》,一个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表现了草原的特色,反映了蒙古民族对自然风情、美好家园的热爱和向往。
包克图传说,是蒙古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蒙古族的民间民俗文化知识,有着文学、历史、地理等重要的研究价值。
由于能够完整讲述包克图传说故事的人大都生活在牧区等偏远地区,或年事已高,致使收集整理工作困难。还有着当前年轻人缺乏对民间文学的浓厚兴趣,致使传统的传承方式口口相传受到严重威胁。对包克图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保护,是我们探寻和研究内蒙古地域文化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源。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包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包头的地理座标是东经109度50分至111度25分、北纬41度20分至42度40分,面积为27691平方公里。境内有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乌拉山(以昆都仑河为界),山峰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海拔2324米。全市由中部山岳地带、山北高原草地和山南平原三部分组成,呈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黄河流经包头市境内214公里,公路、铁路两桥并行飞架黄河南北。包头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包头市辖10个旗、县、区,总面积27768平方公里。人口245.76万, 居住着蒙、汉、回、满、达翰尔、鄂伦春等31个民族。
历史渊源
包克图,蒙语,意即“有鹿的地方”。包头历史悠久,早在战国和秦汉时期,这一带就是中原的边陲。包克图传说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成,并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至今。
包克图传说与蒙古民族的说唱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历史渊源从说唱艺术中能够窥见一斑。
有几首蒙古族民歌是描写包头及周边地区。一首名叫《韩拉斤大坝嘎》(指今韩庆坝,汉语意为‘路上的秃梁或坝’)的民歌的一段歌词是:在韩拉斤大坝嘎的山坡上,榆树影下;多想和心爱的你,诉说相爱的话语;眺望锡林艾勒(指包头梁上牧户,曾称‘包头呼日勒图锡林’,现东河区北梁)的姑娘,脚跟已高,脖子已长……。 这首民歌流行一时,一段时间乌拉特东、中、西公旗东南部民间流行过“包头梁的姑娘美如画”的赞美句。民歌《十座坝》唱的是包头往返于西北地区穿越乌拉山古道上的十座坝,有一座坝的名叫“夏斤图音大坝嘎”(即,有瓷的坝),不知什么时候商旅在这座坝前遗弃瓷器而得名,山内有九座加上韩庆坝就是十座,古道现在还依稀可见。
更早一些时候的民歌有《古日叶司音塔拉》(古日叶司,蒙语,鹿的别称)歌词中有“包图音高勒”即“包头河”,“包图音塔拉”即“包头滩”等地名。
相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为平定北方多次西征。有一次蒙古几路大军出阴山三个关隘(石拐、昆都仑、哈达门),来到黄河北岸的西夏境内(当时西夏和金的边界在沙尔沁和古城湾之间),成吉思汗沿着阴山南麓西行,路途遇见许多鹿群,将士们大喜,恳请狩猎,大汗恩准,将士们策马扬鞭,纷纷围追鹿群的头鹿。此时,有一只受重伤的头鹿,眼看就要被抓获,但偶遇一山泉,狂饮后顿时又精神抖擞,向北面的山坡狂奔而去。将士们把这一奇特现象禀报给大汗,大汗亲自来到山泉前,详细观察地形,询问向导得知此地为“包古头”,此泉名为“布日布拉格”。大汗曰:“此地难怪有这么多的鹿,泉从山腰中流出必定是神泉”。成吉思汗沿着阴山继续西行,看到巍巍的阴山(蒙古族称‘穆那山’),吟诗一首赞颂此山曰:“将亡之国可以塞之,太平之国可以营之。饥饿之鹿可以果腹,老耄之人可以息止”。“包古头”正是现在的东河区,名泉“布日布拉格”正是现在的转龙藏,博托河即现在的东河槽。
类似于上述的传说在包头有好多种版本,曾在蒙汉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现在都不难看出它们源于一个传说,都没有离开成吉思汗和鹿群。
包克图传说故事产生的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但它们的生成都是与当地历代蒙古族群众,对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美好家园的热爱和向往密不可分。
基本内容
包克图传说,是由多个神话传说故事组成。是包头地区几代蒙古族劳动人民,采用神话叙事的手法对人物、动植物、地理地貌、风俗习惯等进行的艺术创造,表达了对所居住的家园的美好寄托。故事有的是蒙古民族对真善美的讴歌,有的是蒙古族男女青年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也有对生产生活知识的讲述。这些神话传说故事的传承是蒙古族老人讲给小辈们听,起着对小辈人的教育、普及地理知识、传播生活常识的现实作用。并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
它对研究包头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以及蒙古族文学,特别是神话故事的叙事方式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包克图传说,由《玉帝的鹿群》、《包头梁的姑娘美如画》、《包头被点着的井》、《包头的“定河石”》 、《人陷泥潭拽耳朵 牛进泥潭拽尾巴》、《包头召的传说》、《包头天然的炉灶》等一系列的传说故事组成(详见辅助材料)。还有部分传说故事正在收集整理当中。
传承谱系
包克图传说,是包头地区的蒙古族群众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几代人传承至今。近几年来,由致力于蒙古族民间民俗研究的人士进行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主要以斯庆扎布为代表人物。
代表性传承人
斯庆扎布,蒙古族,1963年3月出生,乌拉特前旗人,1983年8月开始收集民间传说30多部。
1988年底任郊区区委组织员,利用到乡村下乡的机会收集蒙古族民间传说,主要是包头市周边地区,具体有沙尔沁、古城湾、毛其来、河东、后营子、兴胜、万水泉、麻池、哈林格尔、哈业脑包、哈业胡同等地区。
主要特征
包克图传说,是包头地区几代蒙古族劳动人民,采用神话叙事的手法对人物、动植物、地理地貌、风俗习惯等进行的艺术创造,表达了对所居住的家园的美好寄托。故事有的是蒙古民族对真善美的讴歌,有的是蒙古族男女青年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也有对生产生活知识的讲述。有着普及地理知识,传播生活常识的现实作用。并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
重要价值
包克图传说,具有着以下价值。
文学价值:包克图传说对研究蒙古族文学,特别是神话故事的叙事方式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历史价值:包克图传说有许多故事和包头市的历史事件有着密切关联,它具有研究蒙古族历史发展的价值;
地理价值:对研究包头市地理地貌,一些区域地名起因具有重要价值。
濒危状况
由于一些能讲述包克图传说的人年事已高,能够完整进行讲述的人已经不多。其次,能够讲述的人大都生活在牧区等偏远地区,这些地方往往缺少能够记述整理的人员和相关设施设备,致使收集整理工作表现在收集不完整或遗失的现象。再者,年轻人由于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较多,缺乏对民间故事的浓厚兴趣,也使传统的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受到严重威胁。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采取的措施有:
1.目前已收集整理包克图传说30余篇,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希望能够结集出书;
2.对能够讲述包克图传说的人,进行登记,并对其生活状况给予关注;
3.在各类媒体中发表包克图传说故事,从而引起全社会热爱和关注民族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