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级非遗项目—敖包祭祀
敖包祭祀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
每年阴历五月十三,是敖包传承已久的大型祭日,整个祭祀仪式依然按照传统礼仪进行。头一天,要对敖包进行全面装饰,将象征敖包魂魄的苏鲁锭的古格力(蒙古语马鬃)、敖包顶上的鲜树枝、五彩拉链等装饰全部更新。祭日这天,世代祭祀这座敖包的牧民穿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涌来,把从家带来煮熟的全羊和奶制食品摆在祭祀台上,然后每家的户主焚香举灯,并在彩色拉链上拴上憧憬美好吉祥的哈达,意味着向敖包神灵报道。
祭祀仪式开始后,由祭祀喇嘛大师庄严出场,奏乐念诵蒙古语佛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莫尼罕祭祀文》、《圣主祭祀文》、《苏鲁丁祭祀文》、《龙王祭祀文》、《大威德金刚祭祀文》等,祈祷天下安泰、福满人间。 祭祀仪式结束时,所有民众举着招福桶,继续呼喊“呼瑞艾”,按顺时针方向绕敖包转三圈,意思是敖包神灵使他们与天地取得了心灵上的沟通,再次亲近了大自然,示意感激之情。
历史渊源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就是"长生天",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他们还崇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它起源于氏族社会。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 阿嘎如泰苏木敖包祭祀习俗,是由乌拉特蒙古部从呼伦贝尔迁移到此地时延续下来的。目前有梅力更召敖包祭祀活动、柏树沟葛氏敖包祭祀活动和哈日驽得姓氏敖包祭祀活动。
基本内容
阿嘎如泰苏木敖包祭祀,定为农历五月十三(葛氏家族祭祀)和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哈日驽得姓氏祭祀),主敖包垒石成坛,环叠三层石台,基础宽广厚实,敖包前竖起一柱高杆,杆顶上放“都嘎”,杆端安有铁骝公马黑鬃做的垂缨,这就是敖包的顶饰—蒙语称“苏鲁德”神物。包顶四周,用柳条子、树技装饰。敖包的东、西各竖三根木杆,杆顶分别刻有日、月、云图形,用彩带与“苏鲁德”相连,彩带上多悬挂哈达、旗幡。
祭敖包这天,人们穿上新衣,带上肉食、奶食、白酒、茶叶以及装饰敖包的用品,从四面八方赶到敖包,先用五色哈达、彩旗等将敖包装饰一新,摆上香案,放上祭品,请喇嘛奏乐念经,牧民们跪拜祈祷,依次在敖包上祭酒,敬献奶食品,然后大家从东向西按顺时针绕敖包转三圈,脆在香案前焚香叩头。
诵经完毕,大家再向敖包三拜九叩,每人都祈祷“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八方进财,百业兴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等。祈祷完毕,到山下开阔的草原举行那达慕大会。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装饰敖包用品:五色彩旗经幡、柳条、鲜花、其他装饰物等。
2.祭祀敖包供品:全羊、奶食品、水果、糕点、酒、茶等。
3.祭祀喇嘛用具:(1)蒙古文佛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莫尼罕祭祀文》、《圣主祭祀文》、《苏鲁丁祭祀文》、《龙王祭祀文》、《大威德金刚祭祀文》等;(2)各类佛教法器:金刚杵、法铃、法鼓等。
主要特征
1、蒙古族的祭祀活动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宗教传入后,又增添了宗教的色彩。祭敖包就是以敖包神为崇拜物的公众聚会祭祀活动;
2、现在蒙古族祭祀敖包,已经淡化了古代的诸多涵义,着意强化了祝福生活的美好意愿,变成了欢腾热闹的民俗节日;
3、阿嘎如泰苏木敖包祭祀是以家族传承为主,较完整保留了蒙古族敖包祭祀活动仪式。
4、有系统的蒙传佛教蒙古语经文,并有独特的诵经仪轨。
重要价值
祭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缩影,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和礼仪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创造力。祭敖包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发掘、抢救、保护祭敖包,对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