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剪纸——刘静兰
1963年——1968年在内蒙古商都县高勿素公社上小学
1971年——1972年在内蒙古商都县高勿素公社上中学
1973年任内蒙古商都县高勿素公社南梁大队妇联主任
1974年任内蒙古商都县高勿素公社南梁大队民兵连长
1975年——1979年任内蒙古商都县高勿素公社党委副书记
1980年——1983年任内蒙古商都县高勿素公社妇联主任
1983年——1995年在内蒙古包头市第一化工厂工会工作
1995年——1998年任内蒙古包头市第一化工厂工会副主席
1995年加入包头民间文艺家协会,任民协副主席至今
1998年——2000年任内蒙古包头市第一化工厂工会主席
2000年退休至今
2000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2003年加入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
传承谱系
我出生在河北北部商都县高勿素乡(现属内蒙古自治区),这里东与河北省北部接壤,往南百公里就是山西省的地界,晋、冀、蒙三省区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这里也是中华民族原始社会华夏部落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的交汇地,因此,孕育了这里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氛围。传统的民间剪纸在这一地区有着漫长的历史,并深受当地地域文化和民间传统的影响,形成了自己剪纸特有的风格。窗花是这一地区剪纸的主要形式。这里的剪纸题材和花样以传承下来的作品为主,传统的图案多通过熏样完成并流传下来,不仅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剪纸的原始样式,延续了剪纸艺术的独特性,而且成为反映当地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缩影。过去,这一带农村民居是外层抹泥的土坯房子,正面开门窗,逢年过节,都有贴窗花和把剪纸用彩纸衬出来当作年画贴在墙上的习俗。每到这时,家家户户都会拿出从前留传下来的熏好的样子,拓上红纸,剪出各样的窗花。 36眼窗格的窗户或64眼窗格的窗户以方棱形或方棱形中间套圆形,俗称“圆光”的框架图案。这些传统窗花有寓意天地阴阳相合化生人类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碗扣碗”、“鹰踏兔”、“鸡卧盘”等样式的窗花,有象征通天通阳、子孙繁衍生生不息的“老鼠爬杆”,有寓意今年翻个身、过上好日子的“翻跟头娃娃”,有作为合家保护神与生命繁衍之神的“抓髻娃娃”、“拉手娃娃”,还有寓意企盼过上好日子的“老太太烧火煮饺子”,以及炕头的墙上贴的求神保护的“庙”等等。这些窗花图案想象丰富,造型夸张,形态灵动,寓意鲜明,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的剪纸正是在这种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秉承晋、冀、汉文化的传统,兼收农耕文化细腻和草原文化粗犷特色,融传统思想与现代品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
包头剪纸就其传承脉络来看,具有复杂性和地区多样性。我的技艺的形式表现为传统的家庭相传、邻里相传和现在的师生授艺等形式。
王根梅,女,现年74岁,蒙古族,早年跟村里的妇女学习剪纸,没有具体的传授人。是周边农村知名的剪纸能手。
刘静兰,女,汉族,1955年出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包头明天科技股份公司山泉化工厂退休职工。8岁时跟随同村的郭婶婶(王根梅)学习剪纸。
赵一凡,女,汉族,27岁。包头市少年宫老师。从小和母亲刘静兰学习剪纸。在市少年宫教授少年剪纸班。
谭红春,女,汉族,44岁。包头明天科技股份公司山泉化工厂职工,师从刘静兰学习剪纸。
胡燕,女,汉族,39岁。包头明天科技股份公司山泉化工厂职工,师从刘静兰学习剪纸。
马静华,女,回族,41岁。包头明天科技股份公司山泉化工厂职工,师从刘静兰学习剪纸。
刘华翔,男,汉族,13岁。师从刘静兰。
学习与实践经历
我8岁时跟随同村的剪纸老艺人郭婶婶(王根梅)学习剪纸,从学剪最简单的花鸟鱼虫等动物造型开始,学习运用老方法熏样子、用麻纸搓纸捻等技艺,再到剪出一些比较复杂的窗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剪纸技艺日渐精湛。每到过年或农闲时节,我就会走家串户去搜集各家的熏样,回来照着熏下来的样子拓上红纸剪成窗花,一边剪,一边留心观察各种剪纸的造型、特点,揣摩图案的寓意,随着拓剪样子的增多,开始尝试着自己构思、创作,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把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剪子表现出来。这时,妈妈告诉我剪窗花要“剪的毛锼锼的、长甚甚的、档档要剪的细针针的,贴在窗户上又亮堂又好看。”在母亲的启发下,经过自己年复一年的勤学苦练、收集、整理、再加工、再创作,我在继承传统剪纸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剪纸风格的雏形。28岁时,我调入内蒙古包头市工作。城市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和蓬勃发展的景象让我为之兴奋,也为我的剪纸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同时,我发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也对剪纸情有独钟,这让我对自己的剪纸也充满信心。然而,传统的小窗花根本不适合贴在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宽敞明亮的大窗户上,而且,城里人对窗花的要求也不仅仅是表达吉祥喜庆,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我还翻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类的书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了更多的理论性的了解,使我的剪纸从创作构思到对中国传统民俗寓意的应用、把握和融合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工作之余、生活之中,我以自己独特的视觉进行观察,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都成了我构思设计的元素,使我的剪纸创作的内容更加丰满,也让剪纸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从而让人们对于剪纸更易于理解、接受、欣赏和喜爱。我为亲戚、同事结婚创作的喜花,为小孩子过生日剪的生肖花,为老人祝寿创作的寿花以及为各种主题活动、灯展等特意创作的各种灯笼花等等,既满足了人们的要求,又迎合了时代的特色。在注重剪纸的创新和发展的同时,我深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千百年来得以流传,其根与魂是民族传统文化。为此,我从不间断地从民间汲取营养。每逢春节回农村老家,我都会挨家挨户地看窗花样,看到有老样子,都要熏拓下来,收集保存好。长期以来,多次深入偏远山村,了解当地的民俗,寻找流落在民间的老窗花样子。几十年来,收集、整理、抢救性地保护了许多几近失传的老窗花样子。通过对传统老样子的收集和整理,我对民族民间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创作的剪纸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民间传统的造型与当代生活完美的结合,使我的剪纸作品既有生活情趣,又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造型生动可爱,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我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为了让更多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喜爱这一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我在包头最大的艺术品市场开设了剪纸专柜,展示、销售我的剪纸作品,让剪纸这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也让剪纸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艺术收藏品。
技艺特点
我从熏花样、剪窗花入门到独立完成剪纸作品,其间经过40多年的磨练,练就了娴熟的剪纸技艺。我的作品题材来源于民间乡野和现实生活,质朴明快,取材蕴含民间谐音或隐含寓意,生活气息很浓,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祝福和冀望,既积淀着农耕文化的夸张与含蓄,又包容了草原文化的粗犷,体现了对各民族、民间元素的理解。我的剪纸图案设计线条优美、细腻,手法明快而含蓄,玲珑剔透,似行云流水,既活灵活现又有灵动感,极富想象力和生命力。技艺以剪细毛毛见长,毛毛剪得细长细长的,均匀细密,整齐细腻,纯净可爱、沁人肺腑,给人以触手可及的柔弱感,者成为了我剪纸艺术独到的艺术风格。
静下心来欣赏那镂空玲珑剔透流畅如柳丝的细线,那大块红色而边缘那么细长的长毛毛,长毛毛剪得那么长,剪得那么细,那么密,那么毛茸茸,排列的那么整齐匀净,那么优美沁心。我以为如果没有创造者的纯净的灵魂,如果没有创作作品时超脱于喧俗尘世的纯净心态,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这样高度的艺术技巧的,我以为这就是中国卓越的剪纸艺术家刘静兰剪纸艺术独特的艺术特色。(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前会长靳之林评)
个人成就
主要荣誉称号:
2005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6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 “首届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委授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7年6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
2010年6月,内蒙古文化厅授予“第二届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获得主要奖项:
1991年7月,《蛇盘兔》荣获首届中国民民族民间剪纸大奖赛二等奖;
1994年10月,作品《老窗户》 获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铜奖;
1998年9月,《十二生肖》在中国文联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00年,《草原吉祥》获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一等奖;
2001年8月,《草原吉祥》在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评选中荣获“山花奖·民间工艺金奖”;
2005年9月,《老窗户之二——天圆地方》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07年,参加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专题展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
2008年,参加第九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作品《四季平安》荣获银奖。
被收藏(收录)及发表作品:
1993年,《六猴献寿》等十二幅作品被收录于《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一书;
1996年11月、2001年8月,《老窗户》、《十二生肖》、《草原吉祥》等228幅剪纸作品(包含有窗花、喜花、灯笼花、团花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0年2月,作品《龙》发表在200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文艺周刊头版;
2000年10月,《刘静兰民间剪纸集》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6年9月,《十二生肖》、《老窗户——天圆地方》、《一路清廉》三幅参加“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7年,《老窗户——阴阳相合》、《老窗户——天圆地方》2幅传统纹样剪纸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同年,代表作《十二生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永久性收藏。
主要发表作品:
1993年,《群猴献寿》等十二幅
作品入选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一书;
2000年,作品《龙》刊登在2月12日《人民日报》文艺周刊头版。
2007年,作品《福猪》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刊登。
2000年出版《刘静兰民间剪纸集》一书。
2010年3月由王文章部长主编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剪纸大师刘静兰口述史《剪出来的大师》出版发行
2010年12月由冯骥才、白庚胜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草原剪花人——刘静兰》一书出版发行。
部分用于邮票、邮品发行的作品:
1996年,《老鼠吃葡萄》被密克罗尼西亚国选为鼠年邮票图案,出版小型张一枚;
2002年4月,《三阳开泰》被国家邮政局选定为“癸未”年生肖邮票二图;《喜气洋洋》被用于“癸未”年邮票小版张版式二过桥装饰;
2006年,《腊梅花猪》被国家邮政局选定为《2007年有奖明信片——普通型》邮资图;
2008年11月,《生肖牛》被国家邮政局选定为《2009年有奖明信片——普通型》邮资图全国发行;
2011年1月,作品《兔子啃萝卜》被中国金币总公司选用出品《2011辛卯兔年生肖金银纪念章》;同年,作品《小兔子》被天津邮政集邮公司选用为邮戳图案发行;近十几年来,多幅作品用于各类个性化邮票附图及被多个省市邮政局选用于各类个性化邮票附图首日封、交替封主图发行。
对外文化交流及参加的大型活动:
2002年7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应日中友好会馆邀请,随同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前会长冯真代表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赴日本东京举办“中国剪纸世界展”文化交流活动;
2007年4月,随文化部赴法国巴黎参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现场演示中国剪纸技艺;
2007年6月,参加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并荣获 “文化遗产日奖”;
2008年8月奥运会期间,参加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
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聘请为课程教授,讲授剪纸。
2009年2月9日参加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化局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
2009年11月23日至12月24日随文化部赴台湾参加“守望精神家园,第一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
2011年5月29日,代表内蒙古包头剪纸项目赴成都参加“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2010年8月,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与中国驻马耳他文化中心合作开展的对马耳他民众的艺术剪纸培训工作,赴马耳他讲授剪纸技艺。
授徒传艺情况
剪纸是中华文化艺术瑰宝,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让剪纸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我积极鼓励自己的女儿学剪纸,还利用在单位任职工会主席时,把一些年轻人组织起来学习剪纸,给他们讲授剪纸的特点、艺术特色,积极地鼓励他们,还亲自手把手地教,一剪一剪地指导,很快有许多年轻人喜欢上了剪纸。同时,我也会鼓励她们通过参加各种展览、比赛活动,展示她们的技艺,交流心得,提高剪纸水平,现在许多人都成了剪纸能手,让剪纸技艺得以传承。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中央美院还专门开设了剪纸艺术课,我受聘于中央美院,成为中央美院课程教授,2008年、2009年先后两次赴中央美院讲学,让剪纸艺术走进了高等艺术学府,得到更广泛地弘扬和传播。近几年来,随着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回归,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寻根和热爱,也让更多的人也喜爱上了剪纸这个古老的传统艺术,我在当地艺术品市场开设的剪纸专柜也成了许多剪纸爱好者向她请教、学习剪纸的场所。
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情况(展演、宣传、讲座等)
为了让剪纸艺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弘扬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剪纸,我积极参加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以及当地举办的各种公益性文艺展演、宣传活动。
2002年7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应日中友好会馆邀请,随同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前会长冯真代表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赴日本东京举办“中国剪纸世界展”文化交流活动;
2007年4月,随文化部赴法国巴黎参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现场演示中国剪纸技艺;
2007年6月,参加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并荣获 “文化遗产日奖”;
2008年8月奥运会期间,参加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展演”。
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聘请为课程教授,讲授剪纸。
2009年2月9日参加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化局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
2009年11月23日至12月24日随文化部赴台湾参加“守望精神家园,第一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
2011年5月29日,代表内蒙古包头剪纸项目赴成都参加“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2010年8月,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与中国驻马耳他文化中心合作开展的对马耳他民众的艺术剪纸培训工作,赴马耳他讲授剪纸技艺。
多次在过年期间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下部队、社区慰问,2010年2月随国家文化部去四川灾区慰问,还经常参加包头市的社区慰问、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展演等活动。
持有该项目的相关实物、资料情况
1、现有流传下来的清朝时期以及近代的该地区的老窗花,包括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的,近五百幅。
2、传承下来的老剪刀和煤油灯
3、2000年出版《刘静兰民间剪纸集》一书。
4、2010年3月由王文章部长主编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剪纸大师刘静兰口述史《剪出来的大师》出版发行
5、2010年12月由冯骥才、白庚胜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草原剪花人——刘静兰》一书出版发行。
为该项目保护传承所做的其他贡献
我从8岁开始学习剪纸,历经四十多年勤学苦练,潜心研究和创作,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抢救性地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了几百幅几近失传的传统老花样子。2.在继承传统剪纸样式和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了民间剪纸艺术,使剪纸能更好地反映当代人的生活风貌和追求,为人们所欣赏和喜爱。3.让民间的剪纸艺术得以传承和弘扬,培养出数十名剪纸传承人,并被中央美院聘请为课程教授,两次为中央美院学生讲授剪纸艺术课。4.先后出访日本、法国、台湾、马尓他等国家和地区,为推动剪纸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做出贡献。5.让剪纸从民间技艺发展为高雅艺术,又让剪纸从大雅之堂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欣赏、喜爱剪纸。其中244幅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3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两幅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作品《十二生肖》被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永久性收藏。6.推动剪纸文化在包头地区的发展,使剪纸成为展示包头文化艺术特色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