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
项目简介: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针灸治病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依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进行辨证论治的。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机体是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调和、阴阳平衡的。而在病理情况下,则经络不通,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阴阳失调。针灸治病就是运用针或灸两种方法刺激人体上的经络腧穴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中医认为在人体中存在着维持人体生命运转的经络,中医说的气血及各种营养精华物质就是通过遍布全身的经络传输的。一旦经络阻塞不通,气血受阻,人体就会生病,而针灸经络上的穴位就可疏通经络气血,达到调节脏腑阴阳治病的目的。中医针灸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西医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针灸治疗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简便易行。因此它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
包头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各种针灸治法层出不穷,但形成有一套独特的针灸理论体系及治疗方法的却很少,同时也面临着传承困难等诸多问题,所以亟待采取措施保护针灸这一技艺。对它的搜集、整理和保护是我们探讨研究本地域传统医药必不可少的资源。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包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包头的地理坐标是东经109度50分至111度25分、北纬41度20分至42度40分,面积为27691平方公里。境内有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乌拉山(以昆都仑河为界),山峰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海拔2324米。全市由中部山岳地带、山北高原草地和山南平原三部分组成,呈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黄河流经包头市境内214公里,公路、铁路两桥并行飞架黄河南北。包头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包头市辖10个旗、县、区,总面积27768平方公里。人口245.76万, 居住着蒙、汉、回、满、达翰尔、鄂伦春等31个民族。
分布区域:
包头针灸分布于包头市全境,在市区大部和农牧区有较广泛的开展。昆区有多家中医诊所从事针灸治疗。
历史渊源: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石。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
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包头是个大的移民城市,老包头居民的人口由晋、陕、冀走西口的汉人后代、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及五十年代前后从东北等地来包的支边工人组成,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及包头本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高原气候,使包头的针灸技法在继承了古人代代相传后,又有了独特的发扬和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疗法。
基本内容: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包头针灸在本地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已形成独特的地域特征,切脉开方,切脉针灸,依脉象下针,行针灸补泻,标本同治,综合治疗已自成体系。继古代传统特色,吸近代有效办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各科疑难病,尤其对中风、偏瘫、不孕不育、暴聋、腹中块、类风湿、心肌病、咽喉炎、气管炎、鼻息肉、产后诸疾、口眼歪斜、胃肠疾患、阴挺脱肛、肾炎疔毒、青光夜盲、火眼、白内障、疼痛与麻木等地域多发病及慢顽症有特效。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陈建武、陈峰柏撰写的《针药并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论文被录用为全国首届针药并用治疗疑难病症学术研讨大会交流论文。《针药并用治疗脘腹部积聚证30例》获准2001年德国国际医学新技术交流大会,并授予“杰出华人名医奖”。《针、药、罐治疗疔毒30例》一文在全国首届针药并用治疗疑难病症学术研讨大会上进行了大会交流,该文发表于《中国针灸》2000年增刊上。《针灸拔罐治疗产后痹症验案》、《阿是穴治愈阴囊肿病一案》等多篇学术论文被各级权威中医学术杂志录用。祖传针具代代相传,特别是6寸芒针,可深达中脘以下进针四寸的临床实践,效果显著,为国内首创及独家技法,在针灸界独树一帜。
传承谱系:
包头针灸就其传承脉络来看,极具复杂性。复杂性表现为传统的家族相传和师徒授艺等形式;近年来,包头针灸涌现出以陈氏家族为代表的传承人物。这里选择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传承脉络。
陈大夫:男 汉族 生于不详,在包头行医多年。
李海林:男 汉族 生于1908年,拜师于陈大夫,生前在包头昆区行医,以针灸擅长。
白治华:男 汉族 生于1911年,生前在山西行医,擅长中医针灸(陈建武舅舅,早年曾跟随学医多年)
陈建武:男 汉族 生于1942年,生于教育、医学世家,1961年开始中医针灸,师承于李海林、白治华,于1985年批准首届包头市个体开业行医许可证,行医至今,有陈一针之称。
陈峰柏:女 汉族 生于1970年,陈建武长女,1991年随父亲学习中医针灸,1994年考取包头市个体开业行医许可证(针灸专科)一直随父行医至今
陈峰鸿:女 汉族 生于1976年,陈建武三女,随父亲学习中医针灸,1994年考取包头市个体开业行医许可证(针灸专科)
陈峰医:男 汉族,生于1978年,陈建武幺子,2000年于包头医学院毕业后随父学习中医针灸至今
闫杰:女 汉族,生于1978年,陈建武儿媳,2000年于包头医学院毕业后随父学习中医针灸至今
代表性传承人:
陈建武:现为陈建武中医针灸诊所法人,行医多年,治愈患者无数,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市、省、国家级刊物上。专篇作品被收入“全国首届针药并用治疗疑难病症学术研讨会”和“第四届全国针灸科研与临床研讨会”论文专集等著作内
陈峰柏:师承于陈建武,现为陈建武中医诊所成员,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又有新的创新,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市、省、国家级刊物上
陈峰鸿: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随父学习中医针灸,医学临床实践多年,得到无数患者好评,曾在市、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陈峰医:男 汉族,生于1978年,陈建武幺子,2000年于包头医学院毕业后随父学习中医针灸至今
闫杰:女 汉族,生于1978年, 2000年于包头医学院毕业后学习中医针灸至今
主要特征 :
包头针灸至今治疗常见、多发、慢性疑难病症,不仅治疗器质性病变,而且更擅治不易查出的功能性病变,并重于调理,开设“冬病夏治”及腹内积聚(块)病专科治疗,针药并用,治疗慢性疑难病症首选治疗的有:积聚、疔毒、甲亢、甲低、高血压、低血压、精神病、口眼歪斜、产后痹症、瘿瘤瘰疬、中风后遗症、病毒性心肌炎、男女不孕不育、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穴位诊测肿瘤先兆及防治。
“冬病夏治”专科治疗:哮证,喘证
积聚(块)病专科治疗:包括现代医学的肠梗阻,幽门梗阻、肝脾肿大、胆囊疾患、内脏下垂、畸胎瘤、附件肿物、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包块、异位妊娠、输卵管积水、腹腔肿瘤、产后瘀滞块及胃肠功能紊乱。
另治:痞块、阴囊囊肿。
重要价值:
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不如切脉开方普及,且开展针灸的为数不多。在开展针灸的大多医治者也都是对症针刺,对痛针刺。像陈建武诊所这种专门传承及研究针灸的极少数,其重要价值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深针。中脘以下可进针四寸的临床实践,效果显著,为国内首创及独家技法,在针灸界独树一帜。
2.透针。在世的传承人已相当稀少。
3.配穴成方及标本同治,综合调理。
4.针灸专科继承创新价值。
濒危状况:
有些针灸技法必须经过多年的师承环境下,才能掌握及熟练,踏实拜师学习的年轻人太少,而且需要很高的悟性才能学会。
人亡技绝的现状是制约针灸发展传承的重要因素。老大夫相继去世,存世的大夫越来越少。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国家保护中医针灸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
2.传承上,扩大宣传范围,吸引有志者学习中医针灸,以及扩大和确定传承的后人
3.定期开展免费义诊,提高人民群众对针灸的认知
4.在刊物上多发表论文,为中医针灸的传承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