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哈撒儿祭祀
简介
哈撒儿祭祀是蒙古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之一,2007年已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哈撒儿祭祀包括哈撒儿神位祭祀、哈撒儿阿剌黑苏力德祭祀和哈撒儿敖包祭祀。其中,举行在哈撒儿祭奠堂的泰亦勒(tail)· 博格达祭祀是有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影响广泛的蒙古族传统祭祀活动。这是以哈撒儿安详画像和威猛画像为主要祭祀对象的神位祭祀,属于蒙古族祖先祭祀文化范畴。
哈撒儿神位祭祀也是达茂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哈撒儿祭祀分布的地方内,达茂旗拥有哈撒儿祭祀中心的地位。
该项目的保护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明安联合旗(简称为达茂旗)文化局文化馆,共同保护单位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哈撒儿研究中心。
哈撒儿祭祀具有700余年的历史渊源。哈撒儿神位祭祀帐在诸多哈撒儿直系中只被科尔沁左翼七个鄂托克之一茂明安部落所拥有。公元17世纪初,随着科尔沁蒙古的社会发展和茂明安部落游牧地的变迁,历经周折,1917年哈撒儿神位祭祀帐被迁至今达茂旗境内。哈撒儿祭奠帐被搬迁到现在的位置也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哈撒儿神位祭祀活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间断。1988年达茂旗在哈撒儿祭祀斡日格的旧址建成哈撒儿祭奠堂,并当年恢复了哈撒儿祭祀活动。哈撒儿祭奠堂具有独特的祭祀仪式,历代相传的两个画像是祭奠堂的文化灵魂。目前,由此折射出包括哈撒儿敖包、哈撒儿阿剌格苏力德在内的这些祭祀文化,共同构成哈撒儿祭祀文化。现在,哈撒儿祭奠堂一年五次的祭祀活动已成惯例。其中,农历五月二十七日上午的祭祀最为典型。哈撒儿祭祀在当地蒙古族人民心目中拥有神圣的地位。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哈撒儿祭奠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明安镇萨如拉塔拉嘎查境内。距达茂旗所在地百灵庙镇75公里,呼和浩特包头二市两小时辐射圈内。传统的哈撒儿祭祀活动在这里举行。
哈撒儿祭奠堂,由斯琴毕力格设计,于1988年6月8日破土动工,是年10月末竣工。哈撒儿祭奠堂的面积为90平米,高度为9米,屋顶为蒙古包式的建筑,由正堂和两个附堂组成。在蒙古包式的屋顶上有金顶鎏金幢,刻画吉祥兰云图案。在两个附堂上面分别有拉弦的弓箭和苏力德。正堂里祭祀着哈撒儿安详画像、威猛画像、哈撒儿汉白石坐式雕塑像和弓箭等。
哈撒儿祭奠堂位于察罕少荣山和哈剌少荣山之间的山谷源头,其北面是一片奇石大山,山顶上矗立着哈撒儿敖包;祭奠堂的南面为平缓的草原小盆地,背风向阳,温暖潮润,安静典雅,这里是人们向往的风水宝地;祭奠堂的西南处还耸立着蒙古族三大制胜苏力德(察罕苏力德、哈剌苏力德、阿剌格苏力德)。在这里举行哈撒儿祭祀活动已有25年的历史。
历史渊源
哈撒儿祭祀活动开始于1227年哈撒儿去世之后。历经元朝、北元朝、清朝、民国时期。至清朝时期,哈撒儿的直系后裔茂明安成为了一个单独的札撒旗。长期以来,茂明安旗人保持对祖先的祭祀。新中国建立后,1958年茂明安旗与达尔罕旗合并成为达茂联合旗。茂明安人成为了在达茂旗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初年,茂明安部落的封建主阿儿脱歹·宝音国王在科尔沁部左翼七鄂托克中拥有了掌管始祖哈撒儿宫殿和祭奠帐的特权。“阿儿脱歹”,系蒙古语,意为拥有宫殿者,“阿儿脱歹·宝音国王” 意为拥有哈撒儿宫殿的宝音国王。阿儿脱歹王被清朝封为“汗”,汗母被尊为太后,颇受尊重。
康熙初年,茂明安部落被迁徙到大青山北麓乌兰察布高原。之后,离旗政府所在地奇德希日不远的苏门哈达建立哈撒儿祭奠帐,进行哈撒儿祭祀活动。后来随着茂明安旗所在地的不断迁徙,哈撒儿祭奠帐也曾被四次搬迁。第一次是1710年由苏门哈达迁到五当召斯润宝力高;第二次是1872年由斯润宝力高迁到呼少苏门塔拉;第三次是1888年由呼少苏门塔拉迁到苏金敖宝;第四次是1917年茂明安旗在新宝力高建立旗政府时,将哈撒儿祭奠帐搬迁到察罕少荣山与哈剌少荣山之间的山谷源头。哈撒儿祭奠帐被搬迁到现在的位置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达茂旗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拥有哈撒儿祭祀中心的地位和影响。
长期以来,茂明安部落以哈撒儿博格达的画像为主要祭祀对象举行哈撒儿神位祭祀活动,并保留了它的传统的祭祀习俗。哈撒儿神位祭祀的重要内容和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在蒙古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形成的。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哈撒儿威猛画像的复原;
哈撒儿安详画像的复原;
都日少德达格宝的复原;
哈撒儿斡日格(祭奠帐)的复原;
《哈撒儿祭祀》(纪录片)的制作;
哈撒儿敖包的建立;
哈撒儿苏力德群的建设;
出版发行的资料性成果有:
《哈撒儿祭祀文化》,包赛吉拉夫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哈布图·哈撒儿》,孟克德力格尔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哈布图·哈撒儿的祭奠帐》,奇丹编写,内部资料。
传承谱系
历代呼呼格(传承祭司)及其继承人:
第一代:其旦,祭祀主持
第二代:敖其尔,祭祀主持
第三代:巴图查干,祭祀主持
第四代:茂浩日查干,祭祀主持
第五代:明干扎布,祭祀主持
第六代:玛尼扎兰,祭祀主持
第七代:丹苏荣,祭祀主持
第八代:阿民布和,祭祀主持
第九代:额尔敦巴特尔,祭祀主持
其中,唐苏荣(1926-1988)-阿民布(1955-2008)-朝鲁门(1957-)是世系三代的呼呼格。他们均出生在明安镇(原为新宝力高苏木)那仁宝力格嘎查,哈撒儿直系后裔,茂明安部落人。
现任呼呼格叫朝鲁门,哈撒儿的直系后裔,主持哈撒儿祭祀仪式,出生在明安镇那仁宝力格嘎查,牧民。
主要特征
哈撒儿神位祭祀是蒙古族重要的祖先祭祀文化之一,它以独特的祭祀文化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具有明显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痕迹,反映着蒙古族古老而传统的祖先祭祀文化之共性。例如,祭祀的期间推崇白色,用只勒都(半截腔子)进行祭祀等。
(二)祭祀活动彰显着哈撒儿个人所具备的特色和优势。例如,在祭祀活动期间有一个人拉着弓弦蹲坐在祭奠堂西南角、击马镫、因为哈撒儿神祗十分威猛,所以祭祀期间讲究干净、专用洁白的绵羊作为祭肉,并用陶高宝力格(锅泉)煮祭肉、烧掉剩骨和只勒都等。
(三)蒙古族地方性文化特征较为明显。例如,祭祀期间除了呼呼格以外不许他人带刀、呼呼格将供品扔给祭客们、祭司活动结束后呼呼格踢开用于煮祭肉用的三块石头等。
重要价值
哈撒儿神位祭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文化特色鲜明。哈撒儿神位祭祀是在茂明安部落或达茂旗地方范围内举行的具有部落性和地方性为一体的祭祀文化。
哈撒儿祭祀文化是蒙古族祖先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内蒙古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哈撒儿祭祀文化是蒙古族民俗和传统祖先祭祀文化的一个缩影。抢救、挖掘、传承和保护哈撒儿祭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建设,保护传统文化,丰富社会精神财富将起到积极作用。
濒危状况
目前,在当地知晓古老而传统的哈撒儿祭祀仪式的人们日益减少,这对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蒙古族乃至人类一种文化面临着即将消失。在历史上形成并被传承下来的许多传统的祭祀仪式及其习俗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挖掘和抢救哈撒儿祭祀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现在人们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这对传统的哈撒儿祭祀文化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传统的哈撒儿祭祀文化日益淡化,濒危状况很严重。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在民间的哈撒儿祭祀活动中以及保护与传承哈撒儿神位祭祀文化过程中,历代呼呼格发挥着指导性作用。目前,在哈撒儿祭祀活动的祭司呼呼格的倡导之下,复原哈撒儿斡日格,并恢复了以往的诸多传统祭祀活动。
1.恢复了用只勒都祭祀现象、击马镫仪式、封神马仪式。通过这些祭祀仪式的恢复,使哈撒儿神位祭祀活动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2.达茂旗明安镇政府将哈撒儿神位祭祀文化纳入本地区民族文化建设规划中。
3.因为采取了围栏等得力的措施,目前哈撒儿祭奠堂附近的生态恢复得很快。
(二)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各种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例如,大茂旗政府成立了哈撒儿祭祀活动管理委员会,委任管委会主任,负责日常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