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阳剪纸
项目简介
固阳县是一个蕴含着多元文化的移民地域,受到蒙古族及来自晋、陕、冀等地文化的滋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孕育出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固阳剪纸艺术是上世纪从陕北地区流传而来,再经过当地的人文文化、地理等条件的磨合适应,演变成今天的固阳剪纸艺术。固阳剪纸作品给人纯真、质朴、清新的美感,富有浓郁的固阳民间气息。
以前的固阳,人们把剪纸称为“窗花”,上世纪80年代前,剪纸在固阳县是一种时令艺术,村里每逢喜庆吉日,家家户户必定要贴“窗花”,其创作主体以农民为主,手法多种多样,有自画、自刻、自染等多种形式。随着剪纸在固阳的发展,题材日渐广泛,极具生活气息,不仅有吉祥幸福的图案,也有当地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这些剪纸的完成,无一不体现着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固阳民间剪纸艺术蕴含蒙汉文化交融的历史也包含晋陕移民走西口的历史,对它的搜集、整理和保护是我们探讨研究本地域文化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随着我县经济文明的迅速发展,作为自然文化产物的固阳民间剪纸艺术日渐亮相,但有着传承困难等诸多问题,应采取积极措施保护这一民间美术形式。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固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东与武川县交界,南和土右旗及包头市郊区毗连,西同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前旗接壤,北与达茂旗相连。总面积5021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固阳地处祖国北疆,由于地域、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所致,历来既是一个战略要地,也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过渡带。所以,长城文化、边塞文化、移民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相互长期交融。留下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固阳文化。这些遗产均具有较高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文化价值。固阳剪纸艺术就是上世纪从陕北地区流传而来,再经过当地的人文文化、地理等条件的磨合适应,演变成今天的固阳剪纸艺术。
历史渊源
固阳地处阴山北麓,位于包头市北部,全境地处蒙古高原南部、黄河北岸。历史悠久,早在新时期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固阳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而久负盛名。
乾隆年间,随着大青山以北地区放垦,使得固阳地区成为走西口人群聚居地,经走西口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击、碰撞、融合,由此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文文化和地域文化。经大量史料记载,固阳县民间艺术同这块土地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剪纸是用剪和刀在纸上剪刻缕空的图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传统民间工艺。固阳民间剪纸可追随到走西口时代,据记载在19世纪末至20实际初,晋北、陕北移民大量涌入固阳,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走西口现象。晋陕移民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带来了老家的多种民俗技艺,剪纸便是该文化中的一种技艺,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技艺。该技艺一直流传于当地民间,经代代民间艺人手口相传流传至今。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基本内容
固阳剪纸艺术是经走西口来到内蒙,再经过当地的人文文化、地理等条件的磨合适应,演变成今天的固阳剪纸艺术。
固阳剪纸主要以红纸为原料,经过剪刀、剜刀等工具,以阴刻、阳刻、单刻、碟剪、相结合的手法,构图简练、线条流畅、造型逼真、形成了固阳剪纸的独特风格。
如今的固阳剪纸不仅仅有传统的窗花、喜字、花鸟鱼虫等主题,也创作出了很多表现现代生活、固阳风景、固阳民俗等新式的剪纸艺术作品。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王宏霞老师代表作:《固阳风味》4幅组图
《黄米糕》:固阳县当地水土滋润下的黄米味道独特,再配上当地的胡麻油炸出的糕,劲软爽滑,比糯米味道香醇的多,是婚丧嫁娶、搬家、上梁、过节、待客必备的上品,每逢喜事都吃糕——代表步步高(糕)升,有喜庆吉祥之意。(尺寸:33×33㎝)
《荞面饸饹》:荞面饸饹是固阳当地的一道风味,每逢婚丧嫁娶时的卯宴、早餐都吃荞面饸饹。这幅作品就是大饸饹床子架在锅上,两个人在压荞面。(尺寸:33×33㎝)
《捏莜面》:捏莜面展示了莜面的几种捏法。在饥肠辘辘的年代,莜面最耐饿,“早晨酸粥个托托,晌午莜面推窝窝”,便是当年老百姓每天的食谱了。莜面因低糖多维生素今天终于翻身蹬上了大雅之堂。来人待客莜面是尊贵的营养大餐。(尺寸:33×33㎝)
《糜米饭炒猪肝》:糜米是抗旱作物,在土壤贫脊的固阳县糜米是当地特产,糜米有浓浓的米香味是大米比不了的,每年卧室(杀猪宰羊的季节),家家吃炒猪肝焖糜米饭,是美食一绝。(尺寸:33×33㎝)
2、徐海凤老师代表作:
《固阳春耕》:春光正好,春意正浓,农人脱衣下地,春耕农事正忙。此图展示了固阳人民春耕播种的画面,寓意着固阳农民的勤劳及对生活的热爱。
《滴灌马铃薯》:2008年以来,固阳县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使用滴灌种植后,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和劳动效率,确保了作物生长期的灌溉用水,产量是普通种植的3倍,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滴灌马铃薯不仅产量惊人,味道更是甘甜可口,非常受欢迎。
《大仙山》:大仙山位于内蒙固阳县城西北10公里处,方圆1 5平方公里。山上奇峰突兀,怪石磷峋,有八戒小憩,巨鲸吞食、金鸡脱冠、仙人洞、仙人床、仙人台、飞来石等,颇为雄奇壮观。远远望去,大仙山像一躺卧的神仙,关注着固阳县的沧桑巨变。
3、邢广清老师的代表作
《云龙贺寿图》:把民间象征吉祥长寿的腾龙与瑞云,惟妙惟肖的组合成一幅细致、唯美的剪纸作品,有着吉祥如意,长命百寿之意。
传承谱系
几十年以前,主要由民间以家族谱系代代向下传承,大多以妇女往下传承,剪纸的内容风格以传统窗花、喜字为主。近年来,剪纸已变成了全民参与的艺术项目,不管男女老少,只要喜爱便可参加固阳剪纸艺术家开办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其内容也不仅仅是窗花、喜字等,更是添加了个人风格的创作因素,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多元化。固阳剪纸艺人徐海凤老师已在职高等场地开办剪纸培训班多年,培养了数百名剪纸艺术能手。固阳的某些小学及高校也邀请剪纸艺术家们为学生们授课,传授剪纸技艺。固阳剪纸艺术的传承拥有美好的前景。
代表性传承人
邢广清,男,汉族, 1949年出生,固阳县金山镇农民,民间剪纸艺人,从小喜爱书法、绘画,20岁开始学习剪纸,采用先画后剪的方法进行剪纸创作,作品以民俗、婚庆内容为主。2012年获得“包头市剪纸艺术能手”称号
王宏霞,女,汉族,1975年出生,毕业于吉林省工业大学,固阳县下湿壕镇干部,剪纸作品选材广泛,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发展、变化为主题的作品。2012年获得“包头市十大剪纸艺术家”称号
徐海凤,女,汉族, 1970年出生,固阳县金山镇居民,民间剪纸艺人,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作品想象丰富,选材广泛,写实风格突出,并创作有大幅剪纸作品。2012年获得“包头市剪纸艺术能手”称号。
主要特征
固阳民间剪纸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影响交融的产物,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固阳剪纸作品给人纯真、质朴、清新的美感,显得犷达而浪漫,构思上独出心裁,带有极大的独创性。风格单纯质朴,古拙而健美,富有浓郁的固阳民间气息。
重要价值
1.民俗价值:过去的固阳剪纸主要是由农村妇女所创作,她们没有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只凭直观或想象进行了剪纸艺术的创作,这样更能真是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是、直观面貌。这正是研究固阳当地民俗的最佳实物;
2.艺术价值:固阳剪纸没有细致唯美的细节处理,有的只是纯真、质朴、清新的美感,它与江南水乡的精致奢华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北方民族及固阳人的朴实粗犷的美感,这美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4.收藏价值:固阳剪纸作品现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收藏馆和收藏者的关注,很多作品都被当做美术艺术品收藏;
5、广告宣传价值:固阳剪纸带来的比仅仅只是艺术、收藏等价值,还在无形中宣传着固阳的名号、固阳的民俗特色、地理特色、风土人情等等,固阳剪纸将会对固阳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濒危状况
固阳剪纸面临的濒危状况总结起来大致有四条:
1.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固阳剪纸的使用有一定影响。现在人们普遍住进了有玻璃窗的楼房,再也不需要剪纸窗花等装饰品;
2.近年来,接受西方文化冲击,更多的年轻人喜爱西方的欧式文化,室内的装饰艺术品配合现代的欧式家具的影响,人们大多选择油画、水彩画等欧式艺术作品等,传统的剪纸艺术显得极为孤立无援;
3.剪纸老艺术家的减少逐渐让人忘却了固阳剪纸的传统风格。老艺人相继去世,存世的艺人越来越少。现在知名剪纸艺人受到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影响,作品风格逐渐失去了传统的美感,越来越现代化。不是说这样的趋势不正确,只是希望传统的东西也能留存;
4.由于时代进步,印刷业的发展,印刷剪纸以其价格低廉冲击着传统剪纸。固阳剪纸艺术不再是艺人谋生的唯一手段。
虽然近几年固阳剪纸艺术市场有稍许恢复的势头,但大多都是印刷式剪纸商品,真正的剪纸艺术品的销路仍是十分困难,剪纸艺术家们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的动力,但愿多年的传承保护工作,能起到一定的宣传弘扬效果。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根据目前固阳剪纸项目的开展情况,固阳县文化馆与传承人就保护措施进行了认真地探讨和研究,采取了如下措施:
1.材料上,全面、准确的收集、整理、保存项目的所有文字、影像资料和技艺技法,建立完整档案;
2.传承上,扩大宣传范围,吸引更多爱好者学习固阳剪纸艺术,逐步扩大和确定传承的后人;
3.在项目展示上,为项目的展览提供专用房间和购置相关设备。在举办大型活动的同时进行项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