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记忆·文旅印象
打拉亥村民间秧歌调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20 10:17:39]  点击:137次

包头市级非遗项目—打拉亥村民间秧歌调

项目简介

  秧歌——在我国北方广大农村十分流行,主要在春节到元宵节这个期间进行表演,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秧歌包含演唱秧歌调(即高跷调和旱船调)及秧歌表演,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秧歌中所演唱秧歌调。它现在流行于包头市昆都仑区卜尔汉图镇打拉亥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村村民高玉柱与其女儿共同收集整理了26首秧歌调(包括11首旱船调和15首高跷调),且自费出版了《秧歌调》一书。该书不仅介绍了秧歌调的演唱形式及曲调分析,还有秧歌表演的队形以及举办秧歌时的祭祀﹑风俗﹑礼仪等。

  秧歌调的流传并没有具体的史实记载,只是通过民间艺人口传身授的形式代代相传流传至今的。大概推测打拉亥村秧歌创始于1892年(清末年间),创始人是根旁头﹑王四召。现在高玉柱已是打拉亥村秧歌调第5代传人,其女儿高青是第6代传人,再接下来的传承工作还处于后继无人之中,濒临失传。

  看着秧歌调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即将濒临失传,秧歌调第五代传人的领导人高玉柱和其女儿,历经3年之久,通过高玉柱口头传唱的形式,其女儿收集整理,最终自费将《秧歌调》一书出版成功,暂时延缓了这朵民间艺术奇葩的流失。

  《秧歌调》一书虽然出版了,但发行却受到了重重阻碍,大多数人难以欣赏,于是便无人问津了,作为打拉亥村秧歌调的传人,希望通过专业部门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认识到民间文化的精神所在,让秧歌调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能够真正成为市级、区级乃至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得到真正的保护与传承。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昆都仑区位于阴山脚下,黄河北岸,昆都仑河畔,昆都仑区因河得名。区内设有13个街道办事处,106个居委会。城区面积103平方公里,人口57.20万,由蒙古、汉、回、满、达斡尔等,28个民族构成。昆都仑区(简称昆区)是包头市的中心城区和自治区最大的企业包钢(集团)公司所在区,位于呼包银经济带和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是包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打拉亥村所在地昆都仑区卜尔汉图镇,打拉亥蒙古语意思为“美丽的湖泊”的地方,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方向大约20公里处,该区域气候干燥、春秋两季风沙大,年降水量不足350毫米。打拉亥又分为上村和下村,共有村民2000多人。

历史渊源

  秧歌调的流传并没有具体的史实记载,只是民间艺人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将其代代相传下来的。民间艺人通过推测打拉亥秧歌创始于1892年(清末年间),创始人是根旁头﹑王四召两位老艺人,之后便一直流传在打拉亥村,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到目前为止有6代传人。秧歌队演出的服装﹑道具都由第5代传人高玉柱保管已20余年。

基本内容

  秧歌调是打拉亥村老百姓的文艺“特产”,它拥有26首曲调包括15首高跷调(这里面又包括20个曲调,因有的曲子一曲多调),11首旱船调又包括24首曲调,也就是说这26首秧歌调共有44个曲调,252段歌词。秧歌调的调名主要有马头调﹑长趟子﹑海满州调﹑大定钢丁﹑末排骨调。

  这些歌曲不仅是一曲多词,而且是一词多曲。例如:《水漫金山》原有36板歌词现有30板,共14个调,这就属于一词多曲。再如:《珍珠倒卷帘》共有26板词,而且只有一种调式。秧歌调的歌词内容主要歌颂古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及人物特征﹑又有对命运和生活给人物带来的不公平的描写。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在扭秧歌这种歌舞表演中所需要的道具,及演唱秧歌调时的乐器,都是在清末年间第一代传承人置办的,有部分道具及乐器至今保留完整。

  例如,飞虎旗是老一代艺人用纯手工缝制的,并用手工绘画而成。其意是虎虎相斗,虎虎生威,起到避邪的作用,至今保存完整。还有就是踩高跷用的高跷﹑划旱船中的船车车,因为年代久远有些破损的部位,老艺人们都进行了及时的修补,才保存到今天。与其同一时期的木质船车车因为时间原因破损难修,没有保存下来,现已更换为铁质材料。再有就是秧歌调的伴奏乐器:锣﹑鼓﹑釵留存至今,有破损的地方也及时修复了。还有的锣﹑鼓﹑釵已经磨损得几乎不能再使用了,但是艺人们还是舍不得丢弃,将会一直保存下去。

  秧歌调的传承经历了起源﹑发展﹑兴盛三个时期,到了第5代传人这里,他们意识到了秧歌调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所以艺人们聚在一起,把所有的秧歌调都唱一遍,并有记录人用笔一一记在了纸上。又过了几年由于翻阅频率高,纸张单薄部分的曲调已被磨损,字迹也模糊了。第5代传人们索性到镇里的打字复印店里将其打印在A4纸上,这样便于保存及传唱。通过这样的形式保存秧歌调这只是暂时的办法,要想系统地保存还得再想办法,秧歌调第5代传人高玉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与其女儿通过3年艰辛的努力,于2003年出版了《秧歌调》一书,也算是以一种自我保护的形式及时抢救了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吧。

传承谱系

  包头市昆都仑区卜尔汉图镇打拉亥村秧歌调传承人(按年代顺序):

  第一代,1892年:根旁头﹑王四召

  第二代,1920—1950年:潘宝云﹑崔新风﹑苏三科﹑贾润狗

  第三代,1951—1980年:何金良﹑贾贵﹑王六元﹑王团元﹑郝有元﹑张方外

  第四代,1986—1989年:贾保成﹑崔二根﹑许保小﹑任淖小﹑花区﹑王海生﹑高占元

  第五代,1990—至今:高玉柱﹑崔建明﹑潘子义﹑赵二﹑郝保柱﹑高猪换﹑贾埃达﹑贾宏伟﹑刘二

  第六代,2000—2003年:高青出版《秧歌调》一书

代表性传承人

  第五代,1990—至今:高玉柱﹑崔建明﹑潘子义﹑赵二﹑贾埃达。这一代传人思想先进﹑主动意识强﹑传承时间久﹑传承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对秧歌调挚诚热爱。

  第六代,高青,2003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秧歌调》专著。

主要特征

  秧歌调的腔调简单豪放﹑旋律动听﹑耐人寻味。曲调简洁明快,表现出了古人的豪爽﹑勇敢﹑坚强的精神风貌,而其演唱特点:男女演唱都用真嗓子,并用打拉亥村的乡音土语进行演唱,这样更加彰显了秧歌调流行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独特风格。

重要价值

  秧歌调的歌词内容主要歌颂古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及人物特征﹑又有对命运和生活给人物带来的不公平的描写。

  在几十首秧歌调曲目中,从调式上来看它是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没有角调式的曲目,其宫商徵羽四种调式比较普遍,其中,徵调式居多,宫和商调式次之,出现较少的是羽调式。每种调式的应用各具特点,在出现最为普遍的徵调式中,除调式主音外,突出地强调的是调式的正支柱音,由徵音构成了大三和铉。秧歌调中的徵调式歌曲,多为民族五声调式以12356这几个音为框架。

  从曲式分析:多数以两乐句居多,中间有间奏反复最后一句,而长趟子(秧歌调调名)则不反复,直接结尾,有的以三乐句为主,有的以四﹑五乐句为主不等,秧歌调以马头调和长趟子调为主,秧歌调有间奏所以突出了它的特性。秧歌调有些曲目在二人台里也有,例:《红云 》、《十爱》、《珍珠倒卷帘》其歌词有所相似,而曲调确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这也是秧歌调的特性所在。

  秧歌调的传人们有个推测:秧歌调《张生戏莺莺》和我们现在传唱的《茉莉花》很相近,按年代推理秧歌调早于现代民歌,只是单一地推测《茉莉花》是由《张生戏莺莺》改变而来的,但是没有史实论证。

  原始的秧歌是只扭不唱的,而我们这里的秧歌是先扭后唱,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歌唱和舞蹈二者兼有的“歌舞”,而这些秧歌调曲调简洁明快、容易传唱,音高没有固定要求,乡亲们在扭完秧歌之后再来练练嗓子,这样既活动了筋骨又陶冶了情操,使人心情娱乐,身心健康。乡亲们在下地劳动或闲暇时也随意哼唱,既可以减除劳作带来的疲惫,也可以神清气爽,这也是打拉亥村民们健身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方式。

濒危状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侵蚀,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在不断地提高,现在的年轻人们嘴里哼唱着听不懂的流行歌曲,没有人会在意秧歌调,更不会去学唱,反而嫌它古板﹑老套﹑不入流。

  虽然秧歌调历经了100多年的风雨,流传到了第6代,但是老者终有离去的一天,面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却后继无人……

  只靠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秧歌调第6代传人——《秧歌调》作者高青是将秧歌调整理成书并将其出版,但其结果却是:这些珍贵的艺术资料或被保存在档案馆里,从此无人问津;或结集成册,束之高阁。或许在若干年后,在其真正赖以生存的民间,已经难觅其踪了……但怎样地利用和保护才是让我们真正思考的问题,并不是结集成册就是传承文化?我们应该采取有利的措施让它发挥其应有的热量,永远流传下去……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秧歌调》这朵艺术奇葩,秧歌调第5代传人的领导人高玉柱和其女儿,于2003年11月已将流传了100多年的秧歌调整理成书籍,并自筹资金由远方出版社出版,自行发行。

 


上一条:固阳剪纸
下一条:达尔罕呼麦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85 总访问量: 314599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