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记忆·文旅印象
达尔罕呼麦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19 10:16:40]  点击:84次

包头市级非遗项目—达尔罕呼麦

项目简介

  “呼麦”,(图瓦语:Хөөмей,蒙古语:Хөөмий,古蒙古文:kögemi“咽喉”AKA:Tuvan Throat Singing),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产物。

  蒙古呼麦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达茂旗盛行和流传了几百年。过去在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哼唱起呼麦来。近50年来,达茂旗呼麦一直处于失传状态,从未有人探讨研究和收集整理,会唱蒙古呼麦的人所剩无几,传承多少代人的民族文化急待抢救。通览现如今流传的几首民间呼麦,在内容方面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真、善、美和马背民族文化历史的深远内涵。呼麦中每一句朴实的语言,都充分的反映了当地蒙古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心地的质朴。直到2005年,失传多年的呼麦才从蒙古国老师那里学习传承回来。目前正在进一步的收集整理中。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辖的一个旗,地处祖国北疆,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23个牧业旗之一,距呼、包二市分别为150公里和160公里,北与蒙古国接壤,1996年1月由原乌兰察布盟划归包头市管辖,成为包头市唯一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旗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现辖7镇1苏木,总人口11.2万,其中少数民族1.66万人。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地处呼包两小时经济辐射圈,区位优势明显,素有“草原码头、陆路口岸”之美称。

  达茂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有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原,有长达88.6公里的边界线和向北开放的满都拉口岸,有1.66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和66.2万亩耕地,农畜产品丰富,主要有鲜牛奶、马铃薯、牛羊肉、皮毛绒等;地下蕴藏着大量铁、稀土、煤炭、石油等资源,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藏达33种之多;有闻名于世的乌兰察布岩画和印证蒙元文化的敖伦苏木古城遗址。

  达茂旗有着光荣的革命和爱国传统。1936年,乌兰夫同志领导的百灵庙暴动,打响了蒙古族人民武装抗日第一枪;傅作义领导的百灵庙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抗日的决心;上个世纪60年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荣事迹,就是从这里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上个世纪50年代,达茂人民献出世代祭奠的圣山——白云鄂博,以无私的胸怀支援了包钢建设。

历史渊源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

基本内容

  蒙古呼麦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达茂旗盛行和流传了几百年。过去在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哼唱起呼麦来。近50年来,达茂旗呼麦一直处于失传状态,从未有人探讨研究和收集整理,会唱蒙古呼麦的人所剩无几,传承多少代人的民族文化急待抢救。通览现如今流传的几首民间呼麦,在内容方面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真、善、美和马背民族文化历史的深远内涵。呼麦中每一句朴实的语言,都充分的反映了当地蒙古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心地的质朴。直到2005年,失传多年的呼麦才从蒙古国老师那里学习传承回来。目前正在进一步的收集整理中。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2007年创作作品《哈萨尔》

  2008年编排呼麦《两座山》

  2009年创作作品《哈萨尔赞》、创作作品《蒙古颂》

  2010年编排对口呼麦《美丽的新世界》

传承谱系

  民间流传

  代表性传承人

  2005年由布仁巴雅尔、敖其尔呼亚格与蒙古国刚·包力道老师学习呼麦。

  2006年由布仁巴雅尔、敖其尔呼亚格、胡亚嘎图、那木斯来、其日麦拉图、恩和与内蒙古歌舞剧院宝力道老师学习呼麦。

  2007年由嘎毕亚图同志整理谱写呼麦《哈萨尔》。

  2009年由阿日文同志整理谱写呼麦作品《哈萨尔赞》。

  同年,由敖其尔呼亚格整理谱写呼麦作品《蒙古颂》。

主要特征

  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重要价值

  蒙古呼麦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容、形式、历史背景、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研究价值极高,是一项值得传承的优秀草原文化遗产。挽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文化,对达茂旗蒙古族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的发展、形成与继承具有深远意义。

濒危状况

  近50年来,达茂旗呼麦一直处于失传状态,从未有人探讨研究和收集整理,会唱蒙古呼麦的人所剩无几,传承多少代人的民族文化急待抢救。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为了使这一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更好的发展,已采取了以下保护措施:

  1.经常外出学习和收集研究蒙古呼麦。

  2.对达茂旗蒙古呼麦申报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3.把民间蒙古呼麦的词曲编入达茂旗蒙古族民歌书中。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85 总访问量: 314599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