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简单地说,就是四周有房屋的院子,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院落式民居住宅。
走进老包头北梁的356个四合院,就会发现很多特色。
从地形上看,老包头正处于山地与平地之间的台地。最早来包头的晋商大都在北梁平缓地带建房居住(今刘宝窑、刘柱窑、先明窑一带),只有少晋农在转龙藏(龙泉寺)以南的平地上种地建房。自从包头筑起了城墙,人们又纷纷开发城内的西滩、召梁、南圪洞、永合成和南城区的大片荒地,到清朝末年才基本形成了城区的规模。这时的四合院在建筑设计、风格等方面比过去的土墙宅院有了很大改进:零居散户变为一个个四合院;土木结构被砖瓦石建筑取代;一把苒泥抹到顶变成了外砖内坯的墙体;房屋的泥顶秃檐也被雕刻精美、匠心独具的各种飞檐码头、花栏女儿墙代替,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又反映了人们居住理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人看到了当时的良好社会治安秩序。
山西人来包头大多从事经商活动,他们建起的四合院就是商号,既区别于山西的外店里宅和前厂后宅,又不同于北京的只住人不经商的纯民居四合院。早期的包头四合院内,一般正房为柜房,是掌柜的办公、住宿用房;两侧的东西厢房是账房、伙计们的办公和住宿用房;南房则是厨房、货仓、杂物间、厕所。山西的宅院一般是“两出水”的“马脊梁”房顶(硬山顶或歇山顶),但晋人在包头建房确为了挡风、流水、防匪的需要,将房屋都建成前低后高的“一出水”的坡形屋顶,极少讲究廊庑设计,多采用半园形砖碹式大门,门柱与墙面平行,体现了山西建筑风格与塞外生活的完美结合。
虽然在1996年5月3日6•4级地震中,北梁许多古民居四合院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可见到院落成片、墙脊相连、宅门对视的幸存院落,顽强地护佑着院中的主人。
每当我走进旧街巷倾听四合院的故事,站在大门口,凝神静气,就会深深感到:
门墩,镌刻着老包头历史的年轮;
门洞,见证着老包头历史的风雨;
门槛,迎送着老包头历史的过客;
门柱,护佑着老包头历史的主人;
门钹,传响着老包头历史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