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英杰人物库
此生最爱马头琴——齐布赫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16 14:03:06]  点击:77次

齐布赫.jpg

齐布赫:此生最爱马头琴

 

 

在马头琴艺术圈儿里,许多人喜欢把从事马头琴演奏30余年、已获得马头琴硕士学位的中国马头琴协会常务理事齐布赫称为“大师”,但是每当听到这个称谓,他总是赶紧摆摆手制止:“千万不能这么叫我,愧不敢当。”他说:“这绝对不是谦虚,是发自我肺腑的心里话,我就是个沉迷在马头琴声里不能自拔的追随者。”不论到哪,齐布赫都背着他心爱的马头琴。

 

1967年的初秋8月,齐布赫继7个兄弟姐妹之后出生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一户贫寒的牧民家庭。源于蒙古族的能歌善舞,齐布赫一家都对草原艺术情有独钟,耳濡目染,齐布赫从小就是在父母及哥哥姐姐的琴声与歌声里长大。6岁那年,他开始学习四胡,对于一个小孩来讲,练琴无疑是枯燥的,但是因为喜欢,齐布赫却乐此不疲,记忆里,他从来都没烦过练琴。10岁的时候,齐布赫就是村里的琴手了。草原上的人们热爱文艺,常常举办各种活动,齐布赫就作为琴手和父亲及哥哥嫂子一起演出,许多民歌、经典曲目,他都能驾熟就轻。

 

除了拉琴,他的歌也唱得非常好,他音域宽广、宏厚,成年之后,曾一度被包头的音乐爱好者及听众誉为“包头的腾格尔”。

 

那时的牧区还很落后,齐布赫上到初中都不知道学乐器、学唱歌还能考大学这么一回事,只是一味地喜欢这些艺术元素。在学校,齐布赫是文艺骨干,大小演出都少不了他。眉清目秀的他唱歌、拉琴,活跃在简陋的舞台上。他是全校的明星。

 

初三那年,他第一次接触马头琴。琴是乌兰牧骑的一位老师参加学校庆祝活动时带来的,因为有多年四胡演奏的基础,齐布赫当时就用老师的琴拉了一曲《嘎达梅林》。老师在惊诧之余,喜欢上了这个有天赋、有基础的孩子。老师对他说:“想学马头琴吗?来找我,我教你。”但那时,年少的齐布赫生怕自己难以驾驭这高雅艺术,与马头琴的第一次缘分,就这样擦肩而过。后来每每忆及此事,他都无比遗憾。

 

高中,齐布赫考到了旗里。这时的视野逐渐打开,学习的压力也逐渐加大,但对马头琴的念念不忘仍是他心里的一个结。也曾跟家人表达过这个愿望,但是哥哥说,家里兄弟姐妹几个都没赶上好机会,就希望他能好好上学,将来考个大学,出人头地。那时,父亲已去世,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哥哥和母亲的肩上。哥哥的心愿他不能违背,只好忍痛割爱暂时放下了这个心愿。

 

1987年,他的一个同学考到了内师大音乐系,常年生活在牧区的他这才知道,原来唱歌、拉琴也能考大学。这时的齐布赫已高中毕业,他深知,单凭文化课考大学,自己并没有多大希望,如果凭借音乐,那就另当别论了。决心已定,齐布赫回到家乡,找到初三那年曾答应教授他马头琴的老师开始学习马头琴。这时,齐布赫已20岁,到了自食其力的年龄,再加上贫困的家庭也不能长时间地资助他学习。马头琴只学了两个月,他就回到了家,一边帮着家里放羊,一边练习马头琴。广袤的草原孕育了他牧人的勤奋执着,空寂的草原上,他悠扬的琴声天籁般空灵高远,他再次下定决心要一生与琴相伴。

 

1988年,齐布赫第一次参加内蒙古师范大学艺考,他的马头琴演奏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但是,来自牧区的他因从未见过钢琴而在听音、视唱环节失分,大学再次与他失之交臂。走在回家的路上,面对苍茫草原,他难过地哭了……

 

母亲不忍心儿子在失意中消沉,就对他说:“儿子,心气儿不要那么高了,你已经长大了,就在这里成个家,静下心来好好生活吧。”可是,齐布赫有自己的理想,他想拉琴,想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了实现梦想,齐布赫说服家人离开家外出打工,在旗里的一家砖厂,他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他要挣足学费,继续参加考试。那段日子是失意的,他常常在收工后的黄昏找个幽静的地方练琴,悲怆的琴声常常让他泪流不止,许多时候,胸前的衣服是湿的。半年后,他终于攒够了生活费,又回到学校补习。老师喜欢诚实、上进、执着有理想的齐布赫,也知道他家庭贫困,教他马头琴从来没收过学费。

 

1989年,齐布赫如愿以偿,顺利通过各项考试,被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录取。大学,曾是他梦想中的天堂,齐布赫感觉,整个青春时代最辉煌的岁月来临了。大学里,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各科知识都让他如饥似渴,尤其是马头琴。在他的意念里,马头琴的魅力是无穷的,蒙古族人的情感都蕴藏在这悠扬动人的琴声里。因为课程众多,学校每周只安排一次马头琴课,为了学得更多,他慕名找到齐·宝力高老师讨教,老师很欣赏他的勤奋,愿意传授他知识,从此俩人亦师亦友20余年,深情厚谊无人可及。

 

大学4年之中,班里最下苦功的就是齐布赫,操场上、树荫下、花池边、走廊里、楼梯旁甚至回家的火车上,无不成为他练琴的场所,手指破了,血流出来染红了琴弦,他却全然不觉。一次,一个女同学看见他流着血的手指,吓了一大跳,她惊呼:“齐布赫,求求你,别再这么练了。”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后来的一切证明,齐布赫的付出是值得的。

 

1993年,齐布赫毕业了,为了检验四年寒窗苦学的成绩,他和另外两个马头琴手共同在师大举办了一场马头琴音乐会。音乐会办得很成功,十多个经典曲目演奏下来,全场皆惊。这场毕业告别音乐会,表达了齐布赫对马头琴与草原音乐的狂热之爱,受到了老师们的赞扬、同学们的追捧,而且惊动了呼市的大小媒体。通过这场音乐会,齐布赫进一步认识到马头琴的魅力,他说,是马头琴成全了他,让他的人生有了最惊艳的色彩,他未来的方向在那一刻明晰起来,那就是要踏上更广阔的舞台,将马头琴的魅力传扬。

 

当时,内师大毕业的分配方向是教育系统,一心向往舞台的齐布赫,费尽周折辗转来到了包头市白云区的文化中心,转正后即因出色的马头琴演奏水平调入包头市漫瀚剧团做了一名马头琴演奏演员。晚会、那达慕、商演,齐布赫在灯火辉煌的舞台深处,动情拉响马头琴,梦想一步步接近。时光如梭,忙碌中,8年一晃而过,期间,齐布赫与一个同样爱音乐、爱唱歌的蒙古族姑娘结了婚,有了英俊的儿子,生活的逐日平淡让他有了些许恐慌。

 

2001年,经过长足的思考,齐布赫辞了职,加入了内蒙古老乡创办的“腾格里塔拉艺术团”,带着妻儿来到北京打拼。2002年,他发起成立了“八骏”马头琴乐团,同年在京举办了专场音乐会。乐团的8位成员因酷爱马头琴演奏而走到了一起。人生地疏的京城,那些一起为艺术狂热的日子是生命里最美好的回忆。那些日子是艰难的,没有排练场地,就去他家,儿子没地方学习就在阳台上放个椅子,在山响的琴声里、昏暗的灯光下完成作业。租来的简陋房子,甚至连凳子都不够他们8个人坐,没办法,就趁着天黑去小区里捡别人扔出来的破旧椅子拿回家用。

 

2004年,“八骏”马头琴乐团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苍狼记”专场演奏会;2005年,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参加第五届现代音乐节并举办专场演奏会,同年10月,应邀赴日本演出。2008年,“八骏”马头琴艺术团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参加国家大剧院开幕式,举办3场演奏会。几年之间,“八骏”成功在北京、日本、深圳、河南演出逾百场,在业界引起热烈反响。

 

2009年,自感知识欠缺的齐布赫来到马头琴音乐兴盛的蒙古国学习,并用3年时间拿到蒙古国文化艺术大学硕士学位。2011年,马头琴演奏名家齐·宝力高应邀来包头演出,特地为齐布赫写了《包头圆舞曲》让他演奏。演出结束后,市里主管领导表示,想要一位马头琴老师在包头师院任教,结束师院音乐系没有马头琴专业的历史。于是,齐布赫回来了。虽然离开乐队、离开已在京稳定幸福的家庭,对于他而言是一种牺牲,但是,马头琴要传承、要发展,必须有人放弃“小我”去推动,齐布赫做到了。2012年8月,包头师院有了马头琴专业与专业的马头琴老师。回到包头,他重新组起了“八骏”马头琴乐团。

 

“艺术,要有植根的土地,马头琴要发展,必须要在故乡的基地,有一个良好扎实的开始。辗转许多年,最终选择回归是与一些东西告别,并且开创又一个新的开始。”齐布赫如此总结他的回归。如今,齐布赫依然奔忙在追求马头琴艺术的道路上。近几年,他写了30多首曲子并出了自己的专辑。2021年,作品《东归英雄》在国际艺术节获金奖。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117 总访问量: 3145723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