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英杰人物库
麦秸画的魅力——肖俊光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09 12:51:05]  点击:216次

肖俊光.jpg

肖俊光:麦秸画的魅力

 

在百度上输入“麦秸画”,资料显示:麦秸画是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品,和剪纸、布贴同为剪贴艺术。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多道工序剪裁和粘贴而成。麦秸画古朴,富有有立体感、层次感,入画题材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还可以开发现代人物、历史名画等。据了解,目前国内规模比较大的麦秸画生产基地位于河南省汝县,已形成当地特色产业。

 

在包头,有一位叫做肖俊光的退休干部正在执着地从事着麦秸画的创作与教学。走进肖俊光家,原本不大的两室楼房,作品几乎占据了所有可占据的空间:墙壁上寒冬的腊梅盛放,立柜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袅袅娜娜……一幅幅作品美轮美奂、栩栩如生展现在观者眼前。这些精美的作品便是用乡下人烧火的麦秸精制而成。肖俊光说,自2008年开始创作麦秸画以来,已有多幅作品问世。

 

肖俊光出生于土左旗,他的曾外祖父曾是清末秀才,书法造诣了得,他题写的“九边第一泉”至今仍挂在呼和浩特大召寺。肖俊光的母亲酷爱剪贴,她常把做衣服所剩的布头,精心制作成各种布贴画,闲暇的日子也做一些麦秸画,尤其擅长领袖头像。耳濡目染,肖俊光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来包头后,肖俊光师从包九中著名美术教师兰尚濂学习美术字,后来又跟着温六恩学过两年国画,这为他后来创作麦秸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加工作后,肖俊光在包钢集团公司工作,多年从事党务工作,美术字一直作为爱好不曾丢弃。2008年开始创作麦秸画后,肖俊光还先后去到河南、杭州、苏州、北京等地拜师学艺,并且还专门学习了刺绣、剪纸、雕刻、布贴、美术绘画等相关美术知识。

 

2008年,由于单位改制,肖俊光提前退休了。“内退回家那年,我才51岁,去八一公园和退休人员们聊了几天、打了几天麻将,我觉得日子不能这样继续,那么,该干点什么呢?这时,我突然想到了母亲曾做过的麦秸画和自己在一次展览上看到过的作品。”

 

为此肖俊光特意回到了土左旗老家寻找原料。“创作麦秸画不同于普通的水彩或其它类型的画作,首先材料搜集过程就很复杂。原来,产麦子的地方是人工收割,麦秸脱粒后还是完整的,而现在使用收割机,收割完毕,麦秸已被粉碎,所以,取材成了大问题。”为了找到原料,每到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肖俊光就出发了,这些年,土左旗老家、固阳、白云、巴盟这些麦子产地,肖俊光几乎跑了个遍。“麦秸有三种颜色,一种是没有成熟的青麦秸,一种是成熟后的黄麦秸,还有一种是较为寒冷的地方落过霜之后的麦秸,这种麦秸色泽发红,非常难找。”谈到麦秸画,肖俊光如数家珍。材料取回来之初还是麦秆儿,先要把麦秆上的关节剪下来,为了保持颜色,必须趁麦秆还嫩的时候从中间破开,把里面的瓤刮干净,只剩下麦秆皮成了麦秸,然后平整地粘贴到准备好的宣纸上。有时候为了柔韧度好,麦秸还要经过蒸煮。因为麦秸材质轻薄尖利并且耗费大量手工,肖俊光的手经常会受伤,时间长了还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

 

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麦秸画更是如此。肖俊光说:“我国的麦秸画大多数为烙画,我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我的特点,即不同地点采麦杆儿、不同季节采麦杆儿。一次去青岛,我无意中发现当地麦田里有零零星星的麦杆儿颜色与其它的不同,我就试着采了一些,在旅店里就迫不及待地把它们进行了简单处理,处理后,这些麦秸的颜色居然是莲花一样的红色,非常有特色。四子王旗的麦子要比其它地方晚,如包头在7月左右,而四子王旗的麦子成熟在10月左右,在这里,我发现了金黄色的麦杆儿,同时还发现了近似白色的麦杆儿。”2020年初冬,肖俊光无意中在呼市一个地方发现了一小片大概是野生的冬小麦,麦穗已形成,但无颗粒。他采集了一些,这些麦杆儿呈绿色,作画效果非常好。

 

他说麦秸画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虽已年近古稀,但仍不想放弃这个爱好。“大多数日子,我早上6点起来开始创作,晚上做到11点,通常创作一幅画需要310天的时间,大型的画作时间就会更长。”在肖俊光家的大茶几上,平展地铺着他正在制作中的骏马。“可能是因为兴趣的缘故,我从来感觉不到累。有的时候一幅画做不完,就连吃饭睡觉的时候也会琢磨,梦里也会梦到。每当一幅作品完成,看着它们,我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创作之初,肖俊光所创作的麦秸画大多以树、竹、花、鸟、鱼、虫等为主。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肖俊光做了20余幅麦秸画参加包头市双百活动,又结合我国的版图,在祖国60岁生日来临之际,制作了麦秸画《和谐》。同年年底,为迎接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制作了《中华美女》。

 

将人物融入麦秸画创作是一个偶然。一次,肖俊光去好友家做客,无意中看到好友家中摆放的“四大美女”画像。他想,为何不尝试用麦秸来制作人物?于是2010年,肖俊光利用5个月的时间,用麦秸制作了《中华美女》图,意欲献礼上海世博会,因未及时报送到转而参加了昭君文化节。内蒙古民协副主席白金昌为他题写了“麦秸艺术,源远流长”。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作了《莺歌燕舞颂和谐》。2012年,喜迎十八大召开,创作《百鸟图》,再次参加昭君文化节。2013年年初,肖俊光创作《继往开来》悬挂于昆区教育局新大楼。20136月,肖俊光参加包头市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麦秸画被列入包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开始创作麦秸画到现在,肖俊光先后制作了《梅兰竹菊》《梅笑春归》《南国美景》《大展宏图》《和谐》等作品数十幅。通过不断领悟和摸索,他创作的麦秸画以逼真的形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参观他的麦秸画。“每一次展览,都会有人向我询问麦秸画的制作并赞叹。在包头,做麦秸画就我一个,麦秸画还不被大众所熟知。”

 

肖俊光是内蒙古文学联合会民间艺术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包头市青山区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而且麦秸画也被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未来的构想,肖俊光说:“麦秸画源于民间,利用民间自然资源,通多道加工处理工序,在保持麦秆自然光泽和纹理的基础上,又大胆吸收了国画、剪纸、贴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制作出的画品古朴典雅、惟妙惟肖,被海内外誉为中华瑰宝、中国手工艺术中的精品。我希望和我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们可以和我互相交流,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麦秸画、喜爱麦秸画。最大的愿望是传承,要后继有人,不能让这么好的艺术门类走向衰亡。”

 

确立为非遗之后,肖俊光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秸画推广中心”,虽然空间还有些狭小,但是肖俊光竭尽所能展示了他的作品和对麦秸画的介绍。推广中心吸引了许多关注的目光,也先后有不少对麦秸画有兴趣的孩子们拜到肖俊光门下,向他学习麦秸画的创作、制作方法。肖俊光对此深感欣慰:“只要有人学,我就会竭尽全力去教。麦秸画,有一千多年的的历史了,不能失传啊。”

 

2014年,肖俊光被包头市评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5 年被包头市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传承人;同年作品《美丽的中国一一圆梦图 》荣获包头市第十届文艺振兴三等奖 2017年,作品《吉祥草原上的梦》入选迎十九大草原儿女心向党——全区传统工艺精品大赛展览

 

2018年,肖俊光终于盼来了更多的传承人。这一年,他给内蒙古师范大学进行了两个班的教学,对近80名学生进行了培训,给内蒙古农业大学的3名学生进行了培训。2020年,通过网络视频,给内蒙古大学的一名学生和山东青岛的一名学生及内蒙古科大的两名学生进行了培训。同时还给部分学生进行了硕士论文的辅导。有几名生的毕业论文取得的成果在内蒙古教育厅和文化厅举办的有关展览会上进行了展示。

 

2020年,肖俊光作品《中国必胜》获得呼和浩特“抗击疫情·你我同行”主题文艺创作作品一等奖,入选内蒙古展览馆和内蒙古美术举办的第二届全区传统手工工艺精品展。同时,作品《福满中华》在呼和浩特民间手工艺作品展中获得三等奖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喜庆之年,作为老党员的肖俊光,早早就策划起了麦秸画作品。《党啊,妈妈》系列画——《人民大救星》《美好的家园》《美丽草原》《为国争光》等相继问世。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67 总访问量: 3145552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