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英杰人物库
一名农艺师的艺路花开——郑少如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09 11:08:00]  点击:435次

郑少如.jpg

郑少如:一名农艺师的艺路花开

 

郑少如,蒙古族,笔名秋子,1937年出生于北京。

 

193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纷乱年代的起始,但郑少如说,她以战火纷飞为背景的人生是从书开始的。郑少如出生于北京的大户人家。母亲是北京辅仁的才女,幼小的时候,母亲在她耳边唠叨的不是柴米油盐,也不是女红妇道,而是张恨水、冰心,是《路柳墙花》《塔里的女人》和《家》《春》《秋》。没有什么玩具的年代,郑少如喜欢翻母亲枕边的书,渐渐地开始从书里识字,进而开始看有意思的故事,再大一些便随着故事里的人物欢笑忧伤。

 

郑少如至今都记得母亲带她去看话剧《雷雨》的情景,舞台上,繁漪、四凤、大少爷、周朴园,他们动情的表演深深震撼了她幼小的心灵,至今,那些台词、那雷雨之夜被锁死的窗户仿佛还在眼前。书读多了,剧看多了,就有了自己的感知,春花秋月、风霜雨雪,别人司空见惯,她却会凭空多出些许感慨喟叹,也许这就是文学与文艺最初的启蒙吧,以至于她在田间地头奔忙了近40年,仍对此念念怀想。

 

为了看书,郑少如和家门前一个摆书摊儿家的小姑娘拜了金兰。从此,小姑娘的的哥哥李野便成了她人生中另一个指路人,他带着她进一步走上了书之路。郑少如在多篇文章中回忆过大哥李野对她的诸多影响。:“大哥李野是写剧本的,他的屋子里堆满了书,这个屋子也成了我的大‘粮库’,从巴金、茅盾、曹禺、列夫·托尔斯泰,到唐诗宋词以及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郑少如说:“也是从那时开始喜欢上外国小说与诗歌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雪莱、普希金、莱雷托夫……每次将目光落在这些文字上,内心就无比激动。以至于许多年后急着去欧洲,不是去旅游,去寻找我心里依然神交着的‘老朋友’们……”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能读到这些著作,不得不说郑少如是幸运的。

 

而动荡的年代也注定了每一个家庭的动荡。1949年4月,新中国的曙光渐露端倪,郑少如随着父母来到包头定居。“当时内战接近尾声,父亲作为一名一直积极在大后方战斗的革命者,主动承担起在包头发行《人民日报》的重任。我们一家从此成了包头人。”

 

1952年,郑少如初中毕业,考入呼和浩特农牧学校学农业。当时,农牧学校学制五年,是新中国首批农牧业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敏而好学的郑少如学习成绩优异,思想积极进步,担任着学生会副主席的职务。因饱读诗书、成绩优异,学校老师想让她毕业后留校,但郑少如作为学生会干部,曾信誓旦旦地演说,想要去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1957年,郑少如分配到了固阳,从此在大山深处开启了长达30余年的乡村生涯。

 

“那时的固阳可不比如今,那真是祖国最需要人才的边疆。因为气候寒冷,我们一年四季都与大风相伴。因为条件、设施落后,我这个农艺师跟个农民没有丝毫区别,田间地头、顶风冒雪是家常便饭。用一个来形容当时的状况,就是‘苦’,用三个字是‘非常苦’,但既然选择了,我也不后悔。走过来,再回头去望,是大后山的苦历练了我、成就了我。”回忆当年,已耄耋之年的郑少如如是说。

 

有人用“四分丘陵五分山”来形容固阳的地貌,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固阳究竟是怎样贫穷的样子,也许今天的人已无法想象,但当时郑少如的想法是:改变固阳,改变落后。那也成了她的一个梦想。有了这个梦想,她将手中的文学艺术著作换成了科学、农业方面的书籍。1957年起,固阳县的《政府工作报告》就都由她来写了。“从第三个五年计划一直写到第八个。从经济战略的研究到2000年的发展规划,从理论到实践,一项也不少。”郑少如在固阳工作了36年,36年的辛勤劳作是历练,同时也给她的人生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36年间,一个曾经酷爱诗词歌赋、曾经渴望风花雪月的女子成了高级农艺师、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熟悉她的当地农民大叔大妈们都由衷地称赞她:“这个女子甚也会做。”在她的精心研究实践中,杂交小麦逐日见成效,油菜籽、马铃薯丰产试验创下了当时高产全国纪录。集大家之大成,郑少如完成的《固阳县综合农业区划》获得包头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成果奖以及个人大奖。她说:“这算是我读科学书籍读出的成果,也算是对人生、对事业、对我热爱的农业、农村、农民的一个交待。”

 

1993年,郑少如在固阳生活工作了36年之后,回到了包头市农委,那时,她已56岁。一个梦想业已变成现实,那么,该是另一个梦想起航的时候了。其实,在固阳工作生活的这30余年,郑少如并没有放弃她对书本与文字的热爱。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余下的时光是书本的,即使只有昏暗的油灯照明,她也会如饥似渴地读书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014年,她将自己半生时光记录的60多万字变成一套五册的文集《秋子文集》,期间包含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论文等各种文体。儿时,郑少如曾有过一个誓言般的承诺就是“写一本书。”如今,她兑现了承诺,不是一本,是五册为一套的文集。她说:“热爱了那么多年,我对我的爱好有了个交待。”

 

1996年农历六月初六,大漠文化艺术中心在包头成立,社会各界的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吟诗作画、唱歌跳舞拉开了大漠文化的大幕。自此,郑少如和志同道合的好友们开始为包头的文化事业奔走呼吁。当年8月,大漠文化艺术中心就拍摄了专题片《中华之魂上笔端》并在接下来的十几年,牵头拍摄了35部电视专题片。

 

1997年,郑少如正式退休。也许退休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失落,对于她来讲却是一个新的起点。她说:“我终于有时间放手去做倾我毕生精力所爱着的文学与艺术了。”除了拍摄专题片、策划文化艺术类活动,大漠文化艺术中心还开启了“西口文化”研究。2003年8月,第一届西口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我市多位西口文化的热爱、探索、研究者加入。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写信给郑少如说:“向郑少如女士表示谢意和敬意,并希望你们能把西口文化研究做下去,多搜集第一手资料、多做调查、多收集实证,如果再过一二十年,上述这些事就无法再做了……”为了将“西口文化”良好有序地研究下去,2006年郑少如自筹资金出版杂志《西口文化研究》,2007年,郑少如被聘为内蒙古文史馆研究员。为更好地研究西口文化,2009 年 3 月“再走西口路”大型采访活动在阿尔丁广场起程,《包头晚报》派出5位记者全程采访报道, 4 月 16 日第二批“再走西口路”朝“旱西口”方向起程。“再走西口路”活动反响热烈,给包头这座移民城市的历史添上了一抹浓重的色彩。2009 年 7 月 30 日“中国·西口论坛”在青山宾馆隆重开幕。原内蒙古政协领导、内蒙古文史馆馆长、副馆长、包头市委宣传部、包头市政府相关领导及各地专家学者、包头有关部委办局及西口专家、西口后裔 200 余人到会并争相发表论文。

 

大漠文化艺术中心成立后,曾多次举办书画笔会、摄影书画展览、策划各类演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不仅为包头文艺界从业人员搭建了很好的展示平台,也为包头市民提供了精彩的文化大餐。其中,1998年出版的《大漠文化丛书》以及《西口文化研究》杂志的如期推出堪为典范。

 

一路走来,耄耋之年的郑少如都记不清她做了多少与文化相关的事业了,她说,做了多少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酷爱的这一切丰富了她的人生,厚实了她的人生,也美丽了她的人生。

 

“《西口文化》是一部地方史,我和众多西口文化的推广传承者为包头这座移民城市寻了根,找了源,捋顺了线,我对我这个‘故乡’有了一个交待。”有人说:“郑老师,您这么大年纪了还折腾个啥?”郑少如却说:“女性要自强、自立、自信,因为生活中的所有都得你自己来做。家庭、事业、爱情、友情、子女……别人谁都给不了你,只有自己去努力和追求,只有自信地去做才行。”这也许就是她至今仍孜孜以求地钻研喜爱的事物的最好答案。

 

如今,包头大漠文化艺术中心已走过了20余年,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还取得了数不胜数成果。艺术中心将包头热爱文学的民间人士如作家、书法作家、音乐舞蹈家等聚集在一起,他们到国内外多地进行文化和学术交流、学术展览等,促进了包头的文化交流。但她却谦虚地对会员们说:“何以为报,多少谢字载不下如此重量,还望相携手,共奋进,再创明日之辉煌。”郑少如说这一生曾历经许多艰辛,但她是个特别乐观的人,艰难归艰难,但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是幸福快乐的。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79 总访问量: 3145564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