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古“楼兰”——赵王城
在包头,有一座类似楼兰古城那样神秘的地方——赵王城,位于达茂旗百灵庙镇以北约30公里的草原上。蒙语称:“敖伦苏木”,意思是“众多的庙”,它是汪古部赵王世家的首府,所以又称做“赵王城”,它也是元代德宁路所在地。这里的交通十分便利,通过驿路可东去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西抵报达,即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至丰州,即呼和浩特,北上和林,即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赵王城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夕阳下远远眺望敖伦苏木古城,就好似镶着金色霞光的古堡立于草原之中,近看,才知道是高大的城墙随城而立。东北处墙体夯土最高可达3米,底宽3米有余,为一处巨大的横向长方形古城废墟,南北宽约6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城址整体座北朝南略偏东,它的面积比现在所发现的古楼兰还大,足有近百个足球场那么大。四周轮廓、角楼、瓮城等废墟明显可见。
随着考古发现和深入研究,这坐古城在全国,特别是在包头,其历史文化意义越来越显现出来,受到了各界人士和爱好者的关注。
敖伦苏木古城距今最早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主要居住着元朝时的一个贵族部落——汪古部。元朝政府因为这个部落在配合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的战争中有功,因而对其后世子孙共八位首领先后封为赵王,并住于此,赵王城名称即由此而来。
古城中,夯土瓦砾、砖石瓷片比比皆是。建筑基础、街道走巷各类痕迹至今犹存。还有各类劳动生活的石制工具散落各处,说明当时此城热闹繁盛非同一般。
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看,紧靠古时被称为黑水的艾不盖河上游北岸,南通阴山山脉各大峡谷交通要道,东西联通各草原辖区,形成了一处揽要于手,来往通达的重要咽喉之地。
最早发现这座古城并进行考证的是民国时期考古学家黄文弼教授。他于1927年在古城废墟中捡到一块900字的石碑,从而揭开了古城之谜。
这个石碑名叫《王傅德风堂碑记》,碑记中明确显露出碑文是由汪古部后世首领赵王之一怀都命令所撰写的,加上实地堪察证实该处确为赵王城遗址。
汪古部是突厥族之后,宋代末年,其著名首领阿剌(la)兀思与成吉思汗友好,协助成吉思汗同乃蛮部、金国作战立下战功。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即大汗位时,为报答汪古部,封阿剌勿思为五千户,并将女儿阿剌海别古嫁给了他,相约“世婚世友”。
在此之后的几代蒙古帝王,如托雷、贵由、忽必烈、铁木耳也都将女儿嫁给了汪古部。至大二年,即公元1309年,汪古部首领术忽难被元朝封为赵王,以后七代均承袭这一王号。至元年间忽必烈统治时期,汪古部在自己封地原居住的按打堡子城塞附近的黑水上游北岸,另建新城居住,这就是后来的赵王城,历史上也称黑水新城。
从碑文中可看出,从第一位赵王术忽难起,到阿拉的纳八剌、阿拉忽实、马札罕、怀都前五位赵王均是治国以勤,抚民以仁,文武兼备的首领。特别到了怀都撰碑所在时期,怀都更是不负众人所望。虽然他平日不多语,却有英雄之气。他继承他哥哥马札罕的王位,当时马札罕的儿子还在襁褓之中。他袭位后能遵国政,保一方天下稳若泰山。他带领的一班人马,可说是忠心报于国,膏泽披于民,做到爱民之爱,乐民之乐。不论将相贵贱一律平等。故《王傅德风堂碑记》为人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打开了重要一页。
赵王城当时所管辖的地区主要为阴山以北广大地区,东边到达今天的集宁一带,西边到达今天的乌拉特中旗,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交通中心,在元朝时,起着重要的古丝稠之路作用。而要把这一广大地区治理好,赵王们除了行政手段外,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推广、利用宗教。
在考古中发现,赵王城确实是一处和宗教关系密切有着很多庙宇的地方。如天主教堂、景教寺院、喇嘛庙、佛教寺庙等等,均可在城中找到建筑遗迹。这些遗迹均为一些突出地表的土墩、平台、砖石瓦砾等等。尤其是城西北角的罗马教堂废墟基础高大,可明显看出原建有近百平方米的宏伟大殿。这里发现过天主教建筑的白琉璃瓦、古罗马风格的粘贴花砖。专家认为这座教堂遗址是亚洲地区13世纪仅存的一座天主教实物遗迹,很有研究价值。
上世纪30到40年代,美国人欧文·拉摩铁尔、马丁、日本人江上波夫、佐伯好郎等学者在古城还发现过景教墓石,石上文字内容说明,汪古部曾一度以景教为正宗,但后来又归依天主教。其中一个叫阔里吉思的首领于公元1293年受到罗马牧师蒙德柯尔维诺的教导,脱离了景教改信天主教,并说服动员部下均皈依了天主教,之后建立了壮丽的天主教堂。现在所见的教堂遗址大概就是阔里吉思所为。
赵王府遗址地处古城中央大街北侧,其周围有清楚可辨的条条街道通往四方城门。其府址为四合院式,院中有几米高的大型土台基,台基四周设有墙柱基础,今天在这里还可见到黄绿色瓦片等。《王傅德风堂碑记》石碑就是在这个地方发现的。
其它方面的遗迹,如石碾、石磨、石臼等,有的仍在原处遗留,有的已经搬到达茂旗博物馆。出赵王城东门外一里远的地方还有炼铁、烧砖瓦等作坊遗址。
统观赵王城,可以想见其当年何等辉煌灿烂,它包含有大量元代时的文化遗存、信息,其做为当时中原联结北方大漠、中西文化互动交流的门户或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意义。
赵王城废弃于元朝末年,第八代赵王八都铁木耳受元末起义军攻打逃出城塞,后来迫于压力率汪古部投降明朝,并被明政府分散安置。其后的行踪缺少史料记载,情况不明。有学者推测今天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蒙古人,既是汪古部的后裔,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