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记忆·文旅印象
包头地区的战国赵长城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15 08:49:46]  点击:170次

包头地区的战国赵长城

  包头地区已知最早存在的行政设置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云中郡九原县。它是赵武灵王励精图治、胡服骑射的改革成果。因此包头这时期的历史也是赵国的历史。

  随着赵武灵王在阴山南麓的开拓和移民,对林胡、楼烦游牧民族向北方的挤压,赵国开始与渐渐强大的,不断南下的匈奴开始接触。匈奴的起源现在还有不同的观点,但其游牧掠夺的生活方式却毋庸至疑,因此赵国防御这种流寇的办法就是修建长城。修长城防御这种方式至少在战国初期就有了,赵、秦、燕都有修筑长城的记载。

  赵国在包头地区最早的活动,可能是赵国大将牛翦,他在现在的呼和浩特一带活动,并为赵武灵王扩充疆域千余里。他也曾当过平城大将,守卫过北方边境。赵国在北方长城的修建也应有他的参与或组织。但这些只是到了公元前300年,才有了确切的记载。

  包头地区因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成为赵武灵王向北抵御匈奴,向南窥视秦国的基地,九原也就成为赵国的重要县郡,而在包头地区现存的赵长城相对留下更清晰的遗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1961年来包后所作的诗-----《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是这样说的: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现在,我们由东河区到石拐区的路途中间,可以见到包头境内保存较完好的一段赵长城。

  我们看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是如何评论的,他说:“赵武灵王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的。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的秦、燕、赵的长城并加以增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不知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而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不能不令人惊叹。 ”

  这段话同时也说明赵长城在史料中记载确实较少,依据大多为《史记》中的很短的一段记载。现在已经被专家学者确定的观点是:在包头地区,在大青山南麓山脚逶迤而存的长城遗址就是战国赵长城。

  战国赵长城东起现在河北省蔚县到内蒙古的兴和县,向西南到卓资县, 再向西在卓资县福生庄乡,赵长城遗址断断续续沿着大黑河上游的这个山谷中向西穿行的。向西经过旗下营,进入呼和浩特市境内。接着向西,一直沿着大青山的南坡山脚下,进入到包头境内土右旗沟门乡,从沟门乡长城遗迹不再沿着大青山的南坡,而是进入到了山里。又向西进入石拐区。从石拐区出来,再向西经后营子乡,沿着战备路一直到兴胜乡,再到新城乡。因而在长城沿线有了“边墙壕、东边墙、西边墙”这样有着长城特色的村名。赵长城就是沿着这些村子一直向西。湮灭在王老大窑子村边现在已成为大面积的采石场中,再向西,面积巨大的坦克环型跑道也让这个遗迹无处寻觅。过了昆都仑河口后又隐约出现,然后沿着山脚到哈德门沟向西隐隐约约到乌兰特前旗的白彦花后,就再难寻其踪迹了。

  从赵长城以上的走向看,在包头境内是沿着大青山的南麓一直向西的,我们找一个在青昆两区的高楼,向北、向东远眺,就可以看到大青山象一个巨人张开的臂膀,形成一个半圆将青昆两区拥在怀内,而在九原区及东河区的北部,大青山在目力所及中没有了它青骢英俊的身影。因为在兴胜乡、后营子乡,大青山的前部成为丘岭、台地,大青山的险峰退到了固阳一线,所以当时的赵长城没有沿着这个走向,而是依山势之险而建,从沟门乡开始向北折拐进入山中,从石拐到大庙一线插回到大青山南麓。从这里推测可以有这样一个结论:赵长城的修筑在人迹罕稀的地方是依山而建的,主要是利用山势之险,在山脉的台地,也可以说是有城邑的地方是以障城为点随山的走向而筑。这也反证了在大青山台地,在赵国时人的活动是频繁的。这样在我们包头境内算来,赵长城断断续续有约100公里左右。

  赵长城在解放前、解放后破坏都很严重。据后营子乡的老人回忆,在三十年代,原来的地主挖掉了很多边墙平整为农田。解放后由于修建包石公路,虽然有一段与赵长城平行,但也将赵长城打断。由于修建青山区到大庙的战备公路,在修路时挖土、填土,也使赵长城遭到一些破坏。另外随着人口的增加,一些村子里的村民干脆借长城的城墙,在上面挖窑洞居住或做为凉房。有的把长城当作房屋的北墙盖了房,使赵长城遗迹遭到不断的破坏。

  近年来因修建呼包高速公路和110国道,正好在赵长城附近,由于赵长城遗迹本身并不明显,加之修路需用大量的土方和沙石及运输辅路,对赵长城的损坏也比较严重。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时间在赵长城上留给我们清晰的痕迹:现在在战备路上仍可以看到相隔两千年的,让人感慨的对照:一面是二千多年前修筑长城时的夯层,被岁月刻蚀出层层阶梯,如年轮般映衬着历史的厚重;一面是几十年前修路时铁锹、镐头切挖长城时的痕迹。似乎那黑色擦痕还历历在目,站在这里满目苍茫,历史正在如风声嚎呖地诉说。正如翦伯赞在诗中所言:“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现在赵长城是包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85 总访问量: 314599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