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记忆·文旅印象
美岱召庙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14 10:44:02]  点击:141次

美岱召庙会

  项目简介

  美岱召庙会是土默特右旗地区明代古刹美岱召举行的民族民俗民间大型文化活动。该项活动的起源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土默特草原上的土默特汗国时期。内地明朝的嘉靖年间(公元十六世纪中叶),距今已有450年左右的历史。美岱召是一座城堡式古建筑群,始建于十六初叶,明史称“青山营”。初建时为土默特汗国时阿勒坦汗的汗国都城,后逐渐转变为藏传佛教的弘法中心,美岱召成为塞外草原的寺庙之源。美岱召位于土右旗旗政府所在地萨拉齐东北方向20公里处,美岱召庙会在历经450年左右的传承历史中,历经土默特汗国时期、清朝时期、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等不同历史时期,始终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并不断有新的文化元素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日益凸显,在土右旗及周边地区、外省区乃至全国都有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强烈,群众基础广泛。特别是近年来,土右旗对美岱召庙会活动予以关注和重视,除精心组织好一年一度历时七天的五月十三庙会外,还深入挖掘、研发出与美岱召庙会相关联的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如“三娘子旅游文化节”、“金杏节暨书画摄影艺术家采风活动”、“美岱召学术研讨会”等,这些活动均成为美岱召庙会的深度延伸,更加丰富了庙会活动的内涵。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土默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包头市东部与呼和浩特市毗邻,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北有大青山西段山地,是土默川平原最开阔地段,素有敕勒川之美誉,地理座标为东径110°14′32″~110°07′02″,北纬40°14′38″~40°51′06″,东西直距74.1公里,南北直距67.5公里,面积2356.05平方公里,人口35万。

  因其北靠大青山,南邻黄河畔,属典型的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山区占全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属平川,是农作物生长好地方,同时也是养殖业发展的好地方。由于此地天灵地杰,故保留着非常丰富、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布区域:

  土右旗美岱召镇美岱召村美岱召召庙内为核心区;美岱召召前广场,美岱召村为延伸区;与美岱召相邻的旅游景区、景点为相关活动区;

  历史渊源:

  十六世纪三十年代,明朝嘉靖年间,成吉思汗第十七世纪孙,土默特汗国首领阿勒坦汗主持兴建都城和汗廷,明史称“虏廷”或“青山营”。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阿勒坦汗和其夫人三娘子与明朝达成和议,引进藏经佛教,所建都城的军事功能弱化,成为蒙古草原弘法中心,后来名为美岱召。美岱召的庙会已有四个半世纪的历史,历经明朝、清朝、民国和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美岱召的庙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一直延续至现在。特别是近年来,美岱召庙会有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其影响力和知名度逐年增强,成为土右旗的一张地方名片。

  基本内容:

  从十六世纪中叶至公元1644年,美岱召庙会为土默特汗国时期庙会,其内容包括阴历每月初三,十五举办的法会,以及正月初一接神会,正月十五阿勒坦汗英灵与民同乐会,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祭祀日,五月十五灌顶会,六月二十四佛仙会,十月二十五千灯会等。一般举行喇嘛诵经,跳查玛舞等宗教仪规。

  清初至民国时期,美岱召庙会次数减少,保留了喇嘛诵经,跳查玛舞等祈福活动,融入了汉文化中的正月十五闹花灯转九曲、扭秧歌、舞龙、舞狮、高跷、说书、卖艺、唱戏等娱乐形式,在土右旗形成的二人台、漫瀚调也融入其中。还有蒙古族的“好汉三艺”项目。现代至当代,美岱召庙会逐渐形成一年一度的宗教文化活动,庙会日为每年的五月十三。近年来,美岱召庙会紧扣民族团结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主题,办成集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展示、文化娱乐、物资交流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体验活动,历时七天,吸引全旗城乡周边地区以及外省区的观光者和客商纷纷前来,每年的参与总人次都在百万以上。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明代古刹美岱召(照片)

  2、大雄宝殿壁画-为阿勒坦汗类灵祈祷图(照片)

  3、美岱召庙会(照片.)

  4、庙会诵经经书(照片)

  5、查玛舞、查玛舞面具(作品)、法号(照片)

  传承谱系:

  集体传承

  1、土默特汗国时期(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叶,约一百年上下),美岱召庙会由阿勒坦汗后来的继承汗位者及汗廷的蒙古贵族主持,活佛达喇嘛组织喇嘛僧众进行宗教仪式和其它活动。

  2、清朝时期(十七世纪中叶至公元1911年,约270余年时间)。这一时期的美岱召庙会由清朝先后设定的土默特右翼旗、萨拉齐厅、同知、同知厅满蒙官员主持,活佛、达喇嘛主持宗教仪式,蒙汉各族民间民俗加入。

  3、民团时期(1911年至1949年),萨县、土默特旗官员主持庙会,喇嘛人教逐年减少,更多的民间民俗活动融入。

  4、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一时期美岱召庙会的宗教色彩日益淡化,只存一些必要的仪轨在履行,现代文化元素大量融入。庙会主要由当地人民政府的相关民宗、文化、美岱召文管所、美岱召综合文化站等单位组织举办。

  代表性传承人:

  董振峰,男,1968年1月15日生,美岱召村人,现任美岱召村党支部书记,本人亲自组织策划美岱召庙会二十一届(次),有丰富的办会经验,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主要特征 :

  1、民族性和民俗性相融,特色鲜明;

  2、规模宏大,参与者众多,影响力强;

  3、蒙古佛教文化内涵丰富;

  4、多元文化完美结合,综合体现;

  5、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6、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凸显;

  7、地区文化名片功能。

  重要价值:

  美岱召庙会承载着十六世纪以来近五百年土默特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融入了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含着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建家园和民族团结进步的诸多文化元素,十分有利于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有利于形成同心同德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强合力。美岱召庙会在土默特地区、周边地区及外省区都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期望值都很高。

  濒危状况:

  美岱召庙会在土默特地区经历近四个半世纪的活性传承,由于时间久远,庙会的庙会的不少内容已经失传,仅存典籍记载。仍在传承的一些传统内容,特别是那些具有进步意义和优秀文化内涵的内容,如查玛舞等祈福仪式仪轨,以及人民群众高度认同的一些传统仪式,都濒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一些与庙会活动密切相关的、相对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同样濒临。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旗政府责成旗民宗、文化、旅游、文管所、相关文化站全力做好一年一度的庙会组织安排工作。

  2、旗政府财政拨款,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庙会“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

  3、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对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予以保护,为传承奠基。

  4、拓展庙会活动内容领域,丰富活动内容。

  5、创新庙会活动内容,加入了许多的现代民间民俗文化内容。

  6、延伸到“三娘子旅游文化节”、“金杏节暨书画摄影艺术家采风活动”。

  7、与周边地区联手合作。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85 总访问量: 314599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