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记忆·文旅印象
阴把缠枪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14 10:39:46]  点击:166次

包头市级非遗项目——阴把缠枪
 

  项目简介:

  八卦缠枪(俗称阴把缠枪),是中华武术绝技枪法流派中的一种。该枪法在今土右旗地区的流传其渊源,根据谱系记载、口头传说、专家考证,可追溯至清咸丰年间(1865年)。农民起义军黑旗军领袖宋景诗起义失败后,只身逃往塞外,来的萨拉齐地界(今水涧沟门村),隐姓埋名,化名“赵老同”,收徒游四喇嘛、关兴保、霍茂密传八卦缠枪武术,从此八卦缠枪这门武术绝技枪法根植于今土右旗地区,至今已传承六代,有王治农、张志让等,其二人可演示枪法技能。

  一百多年来,八卦缠枪在土右旗以外的地方别无所传,或有分支,亦由土右旗传出。如第四代传人云连珍(字中海),任绥远省国术馆教导主任、总教练。程全忠(小名程老二,绰号铁胳膊程)任教员时,呼市传出部分。当时在省国术馆习此枪者,如国术馆馆长吴桐(1933年南京擂夺冠),内师大武术教授,国内著名武术家刘恩绥先生(1933年南京擂阴把缠枪第一名),云连珍呼市教出此枪部分者还有杨植霖(原内蒙副主席,后任青海省主席),白海峰(青海省主席),王永光(前任萨中校长),陈佩等也有所涉。在萨县(土右旗)的门徒中,佼佼者有孙继贤、董吉昌、杨元成、张联璜(曾任阎锡山部少将参谋)、潘温、韩富、胡文广先辈等。云连珍先生在各学校授课时曾讲缠枪要义(今存缠枪要义一书),百年来练功大杆一对,特大单人练功杆一只,原谱注释遗失。当时听者甚广,学者稀稀,或有笔录皆出于此。

  此枪植根土右,正传土右传承数代。由于此技之长,前辈功满艺精,

  临阵实战,夺魁占位,均已此枪为主。如第四代传承人程全忠先辈1934年参加青岛举行的国术擂台赛(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在青岛立擂,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亲临),以59岁的高龄夺冠,曾授金牌一项、硬口宝剑一柄(宝剑遗存、金牌遗失),当时在场者无不叹服先生功力之深厚,技艺之精髓。

  由于代代人才涌现,习武之人众多,故土右旗被称为武术之乡。至今土右旗民间仍流传着:游四喇嘛的杆子(阴把枪)、霍茂的刀、海禅和尚会起高的谚语。

  八卦缠枪(阴把枪)枪大力宏,主为马战所用,以一百零八法为母,势以齐枪、托枪操练,随功夫深浅可变为许多用法。步下以花枪习练,初习者有其形而无其质,但也为习此枪基础一法。此枪实为中华武术奇技一种,数辈心血之结晶,是中华文化艺术之中少有的奇葩之一,特此介绍,广为流传。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土默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包头市东部与呼和浩特市毗邻,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北有大青山西段山地,是土默川平原最开阔地段,素有敕勒川之美誉,地理座标为东径110°14′32″~110°07′02″,北纬40°14′38″~40°51′06″,东西直距74.1公里,南北直距67.5公里,面积2356.05平方公里,人口35万。

  因其北靠大青山,南邻黄河畔,属典型的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山区占全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属平川,是农作物生长好地方,同时也是养殖业发展的好地方。由于此地天灵地杰,故保留着非常丰富、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布区域:

  土右旗、土左旗、呼和浩特市

  历史渊源:

  八卦缠枪(阴把枪)的形成历史,可上溯至汉代,即古代丈八长矛之说、九枪之法。唐以后绝世不传。清中期以后,鲁冀地区的六家拳师合演传世,山东宋景诗即是其传人之一。直至清咸丰年间,宋景诗化名赵老同来到今土右旗地区传习授徒,八卦缠枪从此根植于此。第四代传人云连珍出任绥远省国术馆总教练,程全忠任教员(此前曾任阎锡山部少将武术教练)。抗日战争时期,云程二人回到家乡萨拉齐继续教授当地的门徒弟子习武,开设武术研究社,传授阴把缠枪及各种器械、拳术,当时门徒众多,直至仙逝。云连珍、程全忠师兄弟二人从小习武学艺,各自拜师甚多,除阴把缠枪外,精通各种武术器械、拳法,如对劈剑、绵掌刁打(已面临失传)、八卦掌、八法拳等等。二人一生从事武术教学,一生以此为业,毫无保留地把宝贵的武术财富遗留在萨拉齐故土,实为土右旗培育了众多武术业余爱好者。八卦缠枪(阴把缠枪)第五代传人孙继贤先生,继承衣钵,发扬光大,把阴把缠枪功法、技法遗留在第六代传人中传承。孙继贤先生于1977年去世,潘温先生于1999年去世。

  基本内容:

  基本功法:1、单人徒手:顺势桩功、吊膀、愰膀、马步活肩缠腕。2、持枪掰腕:扣指、上架扎杆、四围四扎天地人三才枪法,齐枪、托枪法。

  双人对练:二人对缠,圈枪、互拉、互扎,分定步、活步、行枪、运枪、齐枪七十二、托枪三十六法变化演示。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1、现存第四代传人云连珍、程全忠所用练功大杆一只,长一丈零八寸,后把直径七厘米,杆头四厘米,现今光滑油亮,质地坚韧,约百多年历史。

  2、 对杆:九尺之长,后把六厘米,前杆头三厘米半,光滑油亮,韧性好,约百多年历史。

  3、《八卦缠枪杂要》一书。

  4、五虎四门枪。传承谱系:

  第一代:宋景诗,化名赵老同,男,汉族(1865年来萨县时人正中年,生辰不详),黑旗军领袖,山东堂邑(今聊城西)小刘贯庄人。

  第二代:游四喇嘛,男,汉族,1839年—不详,萨拉齐水涧沟门村人。

  霍茂,男,汉族,1837年—不详,萨拉齐南园村人。

  关兴保,男,蒙族,1837年—不详,萨拉齐吴坝村人。

  第三代:郭誉宏,男,汉族,生年不详,死于民国十二年(1926年),义和团首领,本地人。

  第四代:云连珍,字中海,男,蒙古族,1875—1938,萨县北只图人。

  程全忠(俗名程老二),男,汉族,1875—1946,萨县水涧沟门村人。

  第五代:孙继贤,男,汉族,1899—1977,萨县本地人。

  董吉昌,男,汉族,生辰不详,本地人。

  张联璜,男,汉族,1909—1988,水涧沟门村人。

  韩富,男,汉族,1908—1994,本地人。

  潘温,男,汉族,1915—1999,本地人。

  胡文广,男,汉族,1909—1990,本地人。

  第六代:孙中才、王治农、张志让、赵新业、冯鸿超、张达平、

  葛登祥、郅鸿刚、郭继彦等。

  代表性传承人:

  孙中才,男,汉族,1938年—现在,土左旗刻字社退休。(孙继贤侄子)

  王治农,男,汉族,1940—现在,包头起重设备厂退休。(孙继贤徒弟)

  张志让,男,汉族,1958—现在,萨拉齐镇和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主任医师。(孙继贤、潘温之徒)

  主要特征 :

  器长力大,适于马战,为古代骑兵主攻器械。其持枪法适于人体自然功能,四围四扎,上下左右,其势皆顺。其枪有三刚五长,灵巧多变,枪棍混使,力撑可越障碍沟渠。

  重要价值:

  起源于汉代,历史悠久。历代传承,兼采众长,完善于清中期,清咸丰年间由六家枪法合演,臻于完善。赵老同在萨县传授,代代传承,堪称绝世奇技,武林奇葩。

  阴把缠枪是土右旗武术之乡的重要支撑,敕勒川文化的组成部分,冷兵器时代的作战器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有效载体,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濒危状况:

  由于失去使用价值,再加上器长耗力,枪法习练有一定难度,现仅有少数人在习练。而且习练之人群年龄偏大,年轻人习练者后继乏人,已濒临失传的危险。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保护人才,积极地保护少有的传承人,提高生活待遇及各方面的关照。

  2、保护资料,将现有的资料复印,口头传承的练功心得整理成文献。

  3、积极举办阴把缠枪培训班,创办阴把枪武馆,培育新秀,后继有人,莫使失传。

  4、参加群体表演活动及各种武术运动会。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85 总访问量: 314599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