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记忆·文旅印象
吴式太极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14 10:37:57]  点击:400次

包头市级非遗项目——吴式太极剑
 

  项目简介:

  中国剑术,神乎其技!上古即已有之,属短兵器一类,主要用途是战争格斗。剑术套路名目众多,元明后有太极拳产生,随即产生太极剑,太极剑法在冷兵器时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它是太极拳法的一种延伸,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在古代剑术的基础理论上揉进了太极阴阳理论形成的一种更具传统文化内涵更加完善的经过技击实战考验的剑术。它具有高超的技术性和独特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及健身养生功能。吴式太极剑是更具有吴式太极风格特点的一种以意领剑,剑身合一,剑法细腻,剑势连绵,轻灵沉稳,柔中寓刚的一种技击意义极强的剑术。曾有习练者用其术击败了当今保留在世界体育运动竞赛项目中的西方击剑和日本剑道,显示了新时代下传统中国剑术仍然具有的神乎其技的奥妙。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土默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地处包头市东部,与呼和浩特市毗邻,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北有大青山西段山地,是土默特平原最开阔地段,素有敕勒川之美誉。地理坐标为东径110°14′32″~110°07′02″,北纬40°14′38″~40°51′06″,东西直距74.1公里,南北直距67.5公里,面积约2356.05平方公里,人口35万。

  因其北靠大青山,南临黄河,故属典型的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山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余为一望无际的平原。境内渠道纵横,四通八达。受黄河水的滋润,这里的人们既有黄河儿女的灵感又有大漠人的粗犷豪放,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下了一幅幅神奇的画卷。

  分布区域:

  吴式太极剑自满族人全佑创出后传授了三位高徒,一为其子吴鉴泉,一为其徒王有林(既王茂斋),还有一位叫郭芬。

  随着时代的变迁,吴鉴泉在上海地区发展壮大,王有林在北京地区传拳,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区托克托县著名回族武术家吴桐先生随吴鉴泉先生学的吴式太极拳剑,使将吴式太极拳剑传入我区托克托县和土右地区,而吴桐先生所传太极剑的套路与上海北京两地又有区别,成为独秀武林的一种剑法。

  历史渊源:

  剑术是古人用剑搏击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其产生可追朔到夏代,其来源有四:第一是人与人相互搏击;第二是对飞禽走兽水族爬虫的模仿;第三是吐纳导引术的修炼;第四是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最早的记载是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之《越女剑法》:“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这表明,早在春秋时期,剑术已经相当完善,技术非常高超,理论也很完备。

  吴式太极剑据考证为元代张三丰所创,定形于吴鉴泉先生,主要剑法有乾坤剑,七星剑和太极粘剑。土默特地区主要是乾坤剑,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托克托县吴桐先生传入,后由吴桐先生之子吴斌孝与其徒李智老师传入土右旗。

  基本内容:

  演练太极剑,最好是在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剑法与拳法要求基本相同,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动静相间,剑身合一。基本内容有:一、握剑方法 二、步法 三、眼法 四、基本剑法

  1.刺法,刺为剑之魂,要求力贯剑尖,剑行轨迹为直线,有平刺、直刺、上刺、反刺、下刺等。2.劈法,劈使用剑的下刃,竖剑,自上而下,力达剑身,多用小臂与腕力。3.撩法, 撩使用剑的下刃,由下向上杀伤敌人,分里撩和外撩。4.剪法,使用剑的下刃,竖剑,自上向下剪,出剑前稍向上,再向下击敌之腕,有里剪外剪。5.点法,使用剑的锋部下刃,向前下点,靠手腕向下运劲,击敌之穴位。6.豁法,使用剑锋部的上刃,向前向上豁,针对敌人的面部或裆部。7.挑法,使用剑的上刃,向前自下而上挑敌之手腕。8.扎法,使用剑尖,平剑面向前扎,针对敌之头喉胸腹裆。9.拔法,拔如“抽鞭”,是用剑脊抽打对方攻来的剑,属防守法。10.挂法,挂是防守敌剑刺喉或面的剑法。11.提法, 提起剑柄,上举护头,使对方劈来或抹来之剑循我剑脊滑出。12.钩法,钩如镰刀收割庄稼击敌。13.砍法,用剑下刃举全身之力挥大臂砍敌。14.斩法,使用剑的下刃,平斩杀伤敌人。15.抹法, 用剑的下刃杀伤敌人的脖颈。16.截法,使用剑的下刃,截击敌持剑的手臂。

  剑法名目,古来繁多,本套剑法大致如此。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吴式太极剑宗师吴鉴泉之女吴英华(南派)所传吴式太极剑(乾坤剑)为九十四式,北京地区流传吴式太极剑(北派)有六十四式,八十七式等。土默特地区吴式太极剑由吴鉴泉亲传弟子、托克托县吴桐先生所传,为七十五式,名称与套路有很多地方与南北二派不同。

  吴桐先生所传吴式太极剑(乾坤剑)动作名称(剑谱)

  1.起势 2.揽雀尾 3.搂膝抝步 4.七星5.搂膝拗步(一 二 三) 6.分剑七星 7.卧虎挡门 8.犀牛望月 9.上步遮膝 10.翻身劈剑11.挡门剑 12.魁星提斗(倒挂金钟) 13.指裆剑 14.扬鞭伏虎 15.劈山夺剑16.白蛇吐信17.回身点18.沛公斩蛇 19.翻身提斗 20.指裆剑 21.樵夫问柴 22.猿猴舒臂 23.单臂索猿咽24.退步撩阴(一 二三) 25.挡门剑 26.艄公摇橹 27.顺水推舟 28.眉中点赤 29.退步翻身劈 30.白蛇吐信 31.玉女投针 32.退步连环挂 33.进步连环劈34.挡门剑 35.逆鳞刺 36.翻身提斗 37.回马鞭(反手劈) 38.跳步栽剑 39.天王托塔 40.左右手提鞭(一二三) 44.斜飞刺 42.迎风掸尘 43.白蛇吐信 44.落花待扫 45.拨云见日46.白蛇吐信47.回身点48.云照巫山49.风飘落叶(海底捞月)50.夜叉探海 51 .肘底剑 52.左扫千军(上)53.右扫千军(中) 54.左扫千军(下)55.灵猫捕鼠 56.右怀中抱月 57.左怀中抱月 58.蜻蜓点水 59.云摩之舞60.左右卧鱼 61.反臂伐竹 62.分手小云摩 63.凤凰旋窝 64.拔草寻蛇 65.乌龙摆尾 66.金鸡点头(上中下) 67.转身擒虎 68.迎风掸尘 69.白蛇吐信 70.挡门剑 71.鹞子穿林(一二三) 72.进步撩阴 73.悬崖勒马 74.钩挂连环 75.收势

传承谱系:

  第一代:全佑,男,满族,1834—1902,河北大兴县人。

  第二代:吴鉴泉,男,满族,1869—1942,河北大兴县人。

  第三代:吴桐,男,回族,1899—1962,内蒙古托克托县人。

  第四代:吴禀孝,男,回族,1932年生,内蒙古托克托县人。

  李 智,男,蒙族,1935—1987,内蒙古托克托县人。

  第五代:陈雪麟,男,汉族,1958生,内蒙古土右旗人,代表性传承人。

  第六代:李永平,男,汉族,1956年生,土右旗人。

  白卫平,男,汉族,1959年生,土右旗人。

  代表性传承人:

  陈雪麟,男,汉族,1958年生,原职教师,2000年退休。自幼喜爱书画、好武,曾从家叔学长拳。上世纪50—80年代,吴桐先生高徒李智老师在我旗工作并将这趟独具特色的吴式太极剑传入我旗。1977年我从李智老师学画习武,遂得此剑法。2000年又受吴桐师祖之子,内蒙古医学院体育系教授吴禀孝先生亲授,剑法大进,深得其妙,成为目前土右旗吴式太极剑绝无仅有的传承人。

  2011年,本人又亲传两位50多岁的高龄徒弟李永平、白卫平。

  主要特征 :

  先师所传吴式太极剑,除具备传统吴式太极剑的意领剑随,身剑合一,剑法细腻,剑势连绵,轻灵沉稳,柔中寓刚,手空剑活,弧圈相连外,练起来更具动静相间,快慢适度,上下相随,并在整趟拳路中有着与南北二派明显不同的动作。一趟练下来,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如一曲阳春白雪,韵味十足;如指挥一场战斗,见智见勇;如一枕黄粱,回味无穷,更具出神入化之妙。

  重要价值:

  中国剑术有七大理论支柱,易之阴阳,老子刚柔,兵家虚实,儒家中庸,道家吐纳导引,中医经络,诸家之动静论,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演绎,是传统人文精神抽象和具象的表现,特别是太极剑,把古代易道阴阳理论演绎的淋漓尽致,是神州大陆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民族击剑之术。没有任何外来的技击理论和技术的掺入,所使用的剑器也完全是中华民族自己发明创造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基于上述七大理论支柱,太极剑有如下重要价值:

  1、哲学价值,是中国古代易学、儒学、道学、医学等诸家学说的智慧结晶体现。

  2、内功价值,修炼时注重养气聚气,意在剑先,气沉丹田。

  3、养生价值,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体现,以吐纳原理为支撑,有着极强的养生功效。

  4、技击价值,太极剑产生于冷兵器时代,技击价值是其核心,是灵魂。吴式太极剑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以化为进,柔中寓刚,每一招式都有其技击作用,如影随形,以化为攻,以攻为守,攻击性极强。太极粘剑如太极推手,更具实战性。

  5、艺术价值,吴式太极剑套路严密,动作连贯,剑姿优美,如行云流水,是一种无声的音乐,快慢结合,动静相生,韵律极强。

  6、益智价值,吴式太极剑在修身养性方面,通过长期的修炼,可开发智慧,启迪人生,能使大脑皮层高度灵敏,动作敏捷,长期演练可入定生慧,使自己的人生充满睿智,能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濒危状况: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具有悠久历史的敕勒川上的土默川平原,武术文化历史可考的已有三四百年,并出过很多的武术高手,曾一度是内蒙古地区武林的荣耀。宗师吴桐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是全国武术擂台赛的冠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剑术已退出了战争格斗的历史舞台,神乎其技者早已难觅踪影,习练者多是健身养生的高龄老人。国家做为一种体育运动表演项目,虽然保留了剑术套路,也只是做为一种表演艺术,仅仅是一种表演而已,不再用于技击。相比之下,作为一种世界性体育竞赛项目的西方击剑和日本剑道,不仅保存了其格斗技击技术,而且有所发展。这就造成了今天年轻一代误认为中国剑术只是一种“花架子”的观念。这种传统的、充满中国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非常完善、高雅和独具魅力的实用剑法亟待拯救、挖掘、认识和推广。而吴桐先生所传吴式太极剑招招落实,可惜的一点是在土右旗目前来讲所知者只有我一人和我的两个徒弟习练且我的两位徒弟也已年过半百。拯救一种文化遗产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

  土右旗流传的吴式太极剑与现在南北两派的套路不同,更具有地方性。国家体育项目的表演套路更没有此剑法,所以就更显弥足珍贵,更需进一步的保护、挖掘、拯救。2003年,曾有台湾同胞专程来学此剑,这是一种荣耀。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整理收集太极剑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和音像资料。

  2、在各种媒体上宣传推广太极剑,展示太极剑的魅力。

  3、加强培训,开办太极剑、太极拳培训班,培育新人,从年轻人做起。

  4、政府支持,投入资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普及太极剑、太极拳。

  5、挖掘保护太极剑已有的套路,不断创新。

  6、保护和扶持懂太极剑法的传承人。

 


上一条:五哥放羊传说
下一条:驼骨雕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85 总访问量: 314599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