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级非遗项目——踢股子
项目简介:
踢股子是走西口的晋、陕北部的移民将当地的舞蹈形式带入后,与固阳县民间风俗文化、生活相交融,经民间艺人创作而产生的一项民间舞蹈形式。踢股子是固阳秧歌的一种形式,每年春节期间,固阳县的一些镇、村都要办“红火”(也称“办秧歌”,主要是敬神、扭秧歌、踢股子、唱大戏等)。踢股子分布于固阳县各镇及县城周围村落,因其内容丰富、娱乐性强而倍受当地老百姓喜爱。
踢股子时,先要在村里选一处宽敞、平整的场地(大院),敲起锣鼓,吸引观众围观。一般由一男两女组合为一对股子,男的踢,女的拉花子(做出各种花样舞姿配合踢的人)。踢股子包括出场、舞踢、谢场三部分。同场表演可是一对股子,也可以是多对股子。
踢股子具有舞蹈研究、民俗、文娱活动等民间文化艺术价值。
本世纪初,固阳县城周围的村落办秧歌仍然有踢股子的内容。近几年,踢股子中敬神驱邪的寓意,以及深刻的民间文化内涵已荡然无存,只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有逐渐被大众化的扭秧歌取代的趋势。随着固阳县乡村人口减少,多数乡村的股子队难以维持。当年的舞蹈者,还怀揣着踢股子技艺,但已无力舞踢。年轻人中愿意舞踢和懂得者很少,因此此项活动总体面临失传的境地。需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一传统民间舞蹈。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固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阴山山脉北麓,属包头市管辖。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0',北纬40°42'。东与乌兰察布市武川县交界;南与包头市郊区、土默特右旗毗邻;西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中旗接壤;北和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相连。县城金山镇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210公里,距包头市区58公里。全境南高北低,东部又高于西部。阴山山脉横穿县境。东部春坤山为全县最高点,海拔2321米。境内7条季节性河流。全年降水量少,光照充分,气温不高,为典型大陆性气候。
全县总面积5025平方公里,辖6个镇,104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7万人,由汉、蒙、满、回等11个民族组成。县政府所在地金山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分布区域:
踢股子分布于固阳县各个镇,在县城大部和农区有较广泛的开展,近二十多年来主要分布于县城周围村落。
历史渊源:
踢股子源自走西口的晋、陕北部的移民,他们将当地的舞蹈形式带入后,与固阳当地民间风俗文化相交融,结合固阳本地的民俗生活等多种元素,经民间艺人创作而产生的一项民间舞蹈形式。
踢股子是固阳县民间办秧歌时的一项主要活动内容,在固阳开展普遍且历史久远。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村村办秧歌必有踢股子内容。
固阳县地广人稀,尤其在交通和信息闭塞的年代,在没有用上电的年代,娱乐活动十分有限。又因为当年进入固阳县的移民逃荒者居多,科学文化层次很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村民敬神理念极浓极盛,办秧歌既能起到娱乐、放松、访亲、会友、交际的作用,也是村人集体敬神必不可少的过程,闹三官、驱魔疾、图吉利,办秧歌成为年俗文化中的主要内容。所以,年年正月初十之后到二月初二,大村独办,小村联办。从十五六岁的少年到七十多岁的老人,参与范围很广,
水平高低不同,但村村都显示着原生态文化、民俗、娱乐方面的状态。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境内办秧歌充满了敬神、驱邪的色彩,女性一般不参与踢股子活动。现在,因女性舞姿优美,与舞踢者形成刚强与柔和的鲜明对比,而成为踢股子必不可少的参与者。)这种“敬”和 “驱”,不是简单的羔羊式的虔诚和顺从,而是站在和神同一高度或比魔更高的层面上,力求达到人神互尊互敬并使魔惧怕的程度。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踢鼓子的舞蹈语汇中。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民俗活动在与时俱进的娱乐文化的浪潮中,受到了冲击和洗涤,旧时的特点几乎面貌全非,而阴山深处的固阳相对封闭,尽管新的娱乐文化内容对踢股子有所冲击,但仍然留有过去原滋原味的东西。
基本内容:
踢股子是办秧歌(办红火)时必不可少的内容。该活动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及县城周围村落,因其内容丰富、娱乐性强而倍受当地老百姓喜爱。
踢股子时,先要在村里选一处平整的场地(或是在一户人家的大院里),敲起震天的锣鼓,吸引看“红火”的人们簇拥而来,等围成一圈后,就可以开始了。一般由一男两女组合为一对股子,男的踢,女的拉花子。踢的人没有道具,一般要做一些规定的动作,如翻跟斗、踢腿等;“拉花子”的人一手拿花扇,一手拿手绢,做出各种花样舞姿配合踢的人。踢的人是主角,双臂展开舞动着,如雄鹰在蓝天展翅翱翔,并且踩着大鼓的鼓点做着各种踢的动作,故名“踢股子”。踢股子包括出场、舞踢、谢场三部分。同场表演可是一对股子,也可以是多对股子同时进行。每舞踢一场大约需要二十分钟左右。
出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鹞子翻身、一马三箭、童子拜佛、旋风腿、凤凰三点头等七八种形式,每一种形式既显示了刚健的一面,也弥补了死板的缺陷。
舞踢时,行进线路和舞踢套路视场地大小、欣赏人群不同也各有千秋。线路有踩“8”字法、滚边法、旋风步法等。步履则是飞快而矫健的“一”字步。两手臂要么左右平举着,随着“8”字线路里外拐弯,两膀左右倾斜成大鹏展翅翱翔状,要么身子前倾,左右侧身成拉船用力状。变换身位和手位时,两手在胸前做出摸球的架势,称为拉船膀子掏云手。还可加进一些放七叉、八叉及扫堂腿、踩萝卜等动作,民间称为“加旋儿”。为了烘托出“闹”的气氛,也可参杂进二多,浪漫的多。
踢股子是“踢”和“鼓”有机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原始舞蹈。这种舞蹈在固阳开展普遍且历史久远。最初只是民间一种敬神、驱邪的活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每逢正月,村村一年一度驱邪恶、尊天地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它和喇嘛教定期在召庙上举行俗称跳鬼活动有着相近的寓意。主要用踢飞脚这一“飞舞”动作,用以展示人雄健的一面,以此显示出比邪恶更技高一筹的功力和威风。踢股子和震天的鼓声、通天的旺火相匹配,人、鼓、火巧妙合作,力求站到比魔更高的层面上和邪恶斗法,起到魔高一尺人高一丈之功效,旨在闹三官、驱邪恶、保平安。难怪疯公子(相当于活动的主持人)每年在三官社前,开场戏之前唱有:三官爷爷你坐正,一班子秧歌来敬神,敬神不为别的事呀,只为咱村定太平。这充分体现出民间渴求太平、和谐的欲望。而拉花子只是配角和补充,显示出阴阳搭配,刚柔结合,以刚为主的理念。
每个村的踢股子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县城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调演”。每当新春佳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股子”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与踢股子相关的配套设施有鼓、镲。舞踢者一般穿有马褂,拉花者手中拿有两块绸质手绢或是扇子,有的腰中系长长的绸腰带,两手握着腰带两端,替代手绢等。
传承谱系:
过去境内办秧歌活动普遍,所以踢股子活动也普遍,村村有一帮传承骨干,随着农村人口的外流,踢股子活动主要集中城郊一些村中,有代表性的是巨和城村股子队、车铺渠村股子队、下渠子村股子队、小召子股子队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小召子股子队,代表性传承人有:
祁有权,男,1926年出生,1978年逝世,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小召子村办秧歌的主要组织者。
祁正升(祁有权之子),男,现年64岁。上世纪五十年代,十岁的祁正升开始从父学习踢股子。如今,祁正升踢、扭、唱等样样精通,成为该村踢股子的又一代传人。
代表性传承人:
祁正升,男,64岁,银号镇小召子村人。早年从父学习办秧歌踢股子,现虽已六十余岁,但对秧歌的组织及踢股子技艺样样内行,也特别爱好。
主要特征 :
踢股子是固阳县民间办秧歌时的一项主要活动内容。此项活动在固阳已有悠久的历史。其特征体现于以擂鼓的震天威慑,利用人的蹦高、踢飞脚这些雄健、扑辣的动作去体现魔高一尺人高一丈,显示人的威武、雄健,以达敬神、驱邪、保一方平安之目的。近年来,延伸为一种纯娱乐活动。踢股子的出场、舞踢、谢场,整场舞姿雄健、扑辣、粗旷、连贯、浑然成为一体,内容及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重要价值:
1.舞蹈研究价值:固阳县的踢股子,在我国民间舞蹈中的舞法和文化内涵方面讲自成体系,对它的研究是探寻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生动素材;
2.民俗价值:固阳县踢股子活动的举办,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在这一方面也有着重要研究和保护价值。
3.文娱活动价值:踢股子也是当地群众,集文化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活动形式,可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娱活动。
濒危状况:
1、本世纪初,固阳县城周围的村落办秧歌仍然有踢股子的内容。近几年,踢股子中敬神驱邪的寓意,以及深刻的民间文化内涵已荡然无存,只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有逐渐被大众化的扭秧歌取代的趋势。
2、随着固阳县乡村人口减少,多数乡村的股子队难以维持。
3、人亡艺绝的现状是制约踢股子发展的重要因素。老艺人相继去世,存世的艺人越来越少。
4、怀揣着踢股子技艺舞蹈者,因年事已高,无力舞踢。年轻人中愿意舞踢和懂得者很少,因此此项活动总体面临失传的境地。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踢股子是办秧歌时的主要活动内容。固阳在没有用上电的年代,是每年正月的主要活动形式,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内,及电视机的普及,由过去村村办秧歌转化为只有城郊的七八个村办秧歌。既是办秧歌也是扭扭秧歌。为了做到有效保护,现正向懂得的老人收集整理成书籍,并推广、学习,使这项活动得以传承,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