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记忆·文旅印象
山曲儿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14 10:34:41]  点击:160次

包头市级非遗项目——山曲儿

  项目简介:

  内蒙古自古以来地广人稀,草原人多以游牧为主。自秦、汉时起,汉族人民开始移居内蒙开垦谋生。至清代嘉庆、道光以后,由于一度实行“借地养民”政策以及内蒙古王公历来贪图地租而私自招民放地,使汉族人口在内蒙古西部大量增加起来,特别土默特地区逐渐形成了蒙汉杂居的局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民间音乐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久而久之,一部分动听易唱、短小整齐的蒙古族民歌逐渐被汉族群众填汉族歌词来演唱,别有风味且有新鲜感,很快被蒙汉两族人民所接受,形成了土默特山曲儿。

  土默特山曲儿的演唱形式主要表现是对歌,男女对歌时,男女同腔,男声多用假声唱法。土默特山曲儿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旋律跌宕起伏,潇洒豪放。土默特山曲儿常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演唱者可以即兴发挥,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看到什么就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伴奏乐器有笛子(当地称“梅”)、四胡、扬琴等。

  土默特山曲儿是当地蒙汉两族人民长期共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产物,是蒙汉民族音乐文化的结晶。是两族人民抒发感情、增进友谊的一道彩虹,是民间的一条感情纽带,有着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演唱土默特山曲儿的老艺人逐渐离世,过去不少经典土默特山曲儿随着老艺人的离世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土默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和煤都鄂尔多斯市“金三角”腹地,北靠大青山,南邻黄河畔,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季风气候,山区占全旗总面积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属平川,是农作物生长的好地方,同时也有丰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旗辖5个镇、3个乡、3个管委会,总人口35万,总面积2600平方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土壤肥沃,资源富集,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土默特右旗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秦汉时属云中郡,并置咸阳、犊和二县,之后历朝均有建制。旗政府设在萨拉齐镇。建制历史近300年,人文荟萃,自古就有“塞外明珠”的美誉。

  分布区域:

  山曲儿广泛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一带,主要流行于包头地区及土默特平原土右旗境内。它是蒙汉人民文化艺术交流的产物,是蒙汉人民共同培养出来的艺术之花。

  历史渊源:

  土默特右旗的山曲儿,是土默特右旗草原蒙古族游文化与内地汉族农耕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叶的清朝乾隆年间,内地晋陕移民与当地蒙古族牧民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之余,共同娱乐,晋陕民歌与蒙古民歌逐渐相融,形成了一种以蒙汉民族为主、多民族文化元素共存的新娱乐形式,即山曲儿演唱。

  基本内容:

  山曲儿一般为两句体和四句体演唱,这些口语化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上下押韵,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唱词鲜明生动,曲调通俗而优美,随感而发,脱口而出,现编现唱,易传易学。伴奏乐器有扬琴、四胡、笛子、梆子等,俗称“三大件”,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山曲儿伴奏乐器有四胡、枚、扬琴,民间称为“三大件”,后又陆续增加了梆子、四块瓦等。

  山曲儿的主要剧目有《二少爷招兵》、《达庆老爷》、《王爱召》、《北京喇嘛》、《刮野鬼》、《拉骆驼》、《二狗湾》、《二道圪梁》、《双山梁》等
 

  传承谱系:

  第一代:云双羊(1857—1929),男,蒙古族,生于土右旗一个贫苦牧民家庭,自幼酷爱音乐,从少年时就经常参加土右旗一带蒙汉群众的“打坐腔”,唱山曲儿,精通扬琴、四胡、笛子(枚)等乐器的演奏。

  第二代: 何 三(1888—1956),汉族,党三尧村人,擅长演唱女腔。

  第三代:钟杏儿(1898—1954),汉族,生于将军尧村,擅长演唱女腔。

  第四代:刘银威, 汉族,何四营村人,男女角色都能演唱。

  第五代:郭 威,汉族,男女角色都能演唱,参加晋蒙陕冀四省区二人台大赛,其表演的坐腔《害娃娃》获特别奖,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兰英,女 ,蒙古族,明沙淖乡人。在参加中国十大乡土歌王演唱会中被命名为山曲儿歌后,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贾全贵 ,男,汉族,发彦申村人,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百灵歌手称号,在中国十大乡土歌王演唱会中被命名为山曲儿歌王,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任三女,女,汉族,1956年出生,小召子乡王保公人,13岁从艺,精通山曲儿的表演演唱,获自治区百灵歌手称号,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年轻学生。

  第六代:刘树宝、柴月华夫妇,汉族,土右旗小召子乡人,是土右旗中青年山曲儿表演者的杰出代表, 2006年参加CCTV青年歌手大赛,演唱山曲儿获原生态决赛优秀奖。

  王瑞生、王海燕夫妇 ,汉族,土右旗海子乡人,是土右旗优秀的中青年山曲儿优秀表演者,参加中国西部十三省花儿民歌大赛演唱的山曲儿《妖精太太》获银奖。

  代表性传承人:

  任三女,1956年出生,小召子乡王保公人,13岁从艺,山曲儿代表曲目有《刮野鬼》、《摇三摆》、《掏沙壕》等。

  多年来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年轻学生,目前有成就的代表人有:樊红梅、张飞、李春霞等。

  主要特征 :

  山曲儿常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最值得称道的是演唱者的即兴性,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看到什么就唱什么,走到哪儿唱到哪儿,而且所唱的内容还要合辙对称,上口押韵。歌词语言多用乡土重叠词,显得格外亲切生动,具有灵俏幽默的艺术风格,动人心扉,有着浓厚的山野风味

  重要价值:

  山曲儿它是当地蒙汉两族人民长期共处,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产物,是蒙汉民族音乐文化的结晶。除了具有句法整齐、节奏明快、热情豪放、委婉动听的音乐外,它的语言更是以幽默、诙谐、热情泼辣、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著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两族人民抒发感情、增进友谊的一道彩虹,是民间的一条感情纽带是流传于内蒙古西部独特的歌种之一,有着无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濒危状况: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过去的不少经典山曲儿随着老艺人的离世濒临失传;参与山曲儿演出活动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其原因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大部分年轻人都学唱痛俗歌曲, 学唱山曲儿越来越少,其次缺少正规培训,急需抢救保护.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号召各乡镇文化站和萨拉齐各社区以文化大院的形式组织二人台、山曲儿活动;每年的敕勒川文化艺术节组织山曲儿的专场比赛;积极参加全市、全区的各类文艺比赛和汇演,不断推出新人。

  2、加大对山曲儿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包括音像、图片),变口头文化为文字资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具体化,使之更加有利于传承发展。

  3、已出版发行《二人台山曲儿经典》(上下卷);《山曲儿精选》,出版发行了百万余张山曲儿MTV光碟、100多套二人台演出光碟。

 


上一条:踢股子
下一条:木板窗花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85 总访问量: 314599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