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记忆·文旅印象
计氏羊皮画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22 10:28:07]  点击:216次

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计氏羊皮画

项目简介

  计氏羊皮画是在草原文化的孕育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内涵,吸收了华夏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融汇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等技法,道法自然,随类赋彩,写神传情。计氏羊皮画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时期,其形成可追溯到清康熙年,自同治年间由计氏家族发展传承,绘画风格独特,现如今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包头地区。

  计氏羊皮画选用特殊工艺处理的上等内蒙产羊皮作为绘画材料,在专用矿物颜料中又添加了珍贵色料,绘画技法独特,不仅重视色彩之美,而且注重意境之美。其艺术特点鲜明,风格上求新立异,技法上秉承家学,不仅注重表现立体感、更加注重形神变化,体现了人物的内在情感。计氏传统绘画技法与羊皮质感的有机融合,达到了绘画艺术与羊皮自然美的完美结合。尤其对人物的面部、胸、手和脚的渲染,使肌肤表现得丰满、莹润自然。丰富而浓郁的色彩运用,以及严谨工整的画风,体现出羊皮绘画深厚的艺术造诣,成为内蒙古民族艺术中弥足珍贵的精品。

  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计氏羊皮绘画技法、题材和专用色料的配制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失传。通过当代计氏传承人的潜心研究与挖掘,以及抢救性整理,濒危情况依然存在。计氏代表性传承人,为把这门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羊皮绘画艺术传承下来,做着不懈地努力。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包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包头的地理座标是东经109度50分至111度25分、北纬41度20分至42度40分,面积为27691平方公里。境内有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乌拉山(以昆都仑河为界),山峰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海拔2324米。全市由中部山岳地带、山北高原草地和山南平原三部分组成,呈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黄河流经包头市境内214公里,公路、铁路两桥并行飞架黄河南北。包头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包头市辖10个旗、县、区,总面积27768平方公里。人口245.76万, 居住着蒙、汉、回、满、达翰尔、鄂伦春等31个民族。

历史渊源

  羊皮画艺术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历史,素以“藏有唐卡,蒙有皮画”而著称,且年代早于唐卡。据文献记载皮画在秦汉时期有所发展,盛行于辽金时期。历经千年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12——14世纪进入成熟时期。现收藏于青海循化县清真寺一件元代早期羊皮古兰经,系迄今发现最早的手抄本;辽金时期的羊皮画《游猎图》距今八百余年,但色泽鲜明,人物描绘生动。14世纪的一些地图、人物花鸟、宗教题材等羊皮画卷流传至今,成为非常珍贵的羊皮绘画艺术传世品。

  计氏羊皮画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时期,早期(清康熙——同治年间)在察哈尔八旗右翼,“蒙汉聚集,相安融汇”;清光绪年间在两旗境内陶林厅,计氏羊皮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解放初期入绥远省(今呼和浩特)、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现如今主要传承发展于内蒙古包头地区。

  早期计氏家族在宗教绘画方面,深得真传,与道尔吉、劳布生汉锡(二、三世吉楞巴传世活佛)关系密切。自清代同治——民国年间(1873—1942年),计氏羊皮绘画形成独特的风格,主要以宗教、人物、花鸟、吉祥图案等为绘画题材,深受宗庙寺院之推崇。到了民国初年,由于年年战乱,严重影响了计氏羊皮画的创作与发展。1931年计氏传承人计维繁与刘珍走向了革命道路,是内蒙地区较早的地下革命工作者。1937年,抗战爆发,国难危机,计氏家族传承人全身心地投入抗日斗争中,《察右中旗党史资料——抗日斗争史料专辑》中有记载。

  1952计氏传承人计书中在呼和浩特学习,1957年内蒙古师范学院毕业到内蒙古伊克昭盟工作,1959年筹建伊克昭盟师范学校,以教育宣传工作来实现传承人的价值,并培养下一代计氏羊皮绘画传承人。

基本内容

  计氏羊皮画有着百余年的历史渊源,是在草原文化的孕育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内涵,吸收了华夏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融汇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等技法,道法自然,随类赋彩,气韵传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计氏羊皮绘画风格。其精选特殊工艺处理的上等羊皮作为绘画材料,在专用矿物颜料中添加了珍贵色料,设色雅致明丽,技法上秉承家学,风格上求新立异。不仅重视色彩之美,而且更注重追求意境之美。计氏羊皮绘画注重对人物的渲染,使肌肤表现得莹润自然,不仅注重表现立体感、而且更注重形神变化,体现了人物的内在情感。将计氏传统绘画技法与羊皮质感有机地融合,达到了绘画艺术与羊皮自然美的完美结合。丰富而浓郁的色彩运用,以及严谨工整的画风,体现出羊皮绘画深厚的艺术造诣,是内蒙古民族艺术中弥足珍贵的绘画代表。

  早期计氏羊皮画作品多以宗教、花卉、鱼虫、山水、人物等绘画题材为主,不题跋、不署名,部分以印章落款;现代作品多以仕女、人物肖像、宗教系列等作为绘画题材。

  (一)、计氏羊皮绘画在工艺、绘画材料等方面有以下主要元素:

  1、羊皮绘画材料的特制。主要精选上等内蒙产羊皮作为绘画材料,通过多次特殊工艺处理后方可用于绘画;

  2、羊皮绘画材料的定型。在绘画前必须经过定型处理,使羊皮画可保存上百年不变形;

  3、羊皮画专用矿物绘画颜料的配制。按(家传)配方进行调制,精细度与浓淡比例适中;

  (二)、计氏羊皮画以印章落款,作品完成后盖印卷藏;

  (三)、近代计氏羊皮画装裱注意事项:

  1、羊皮画外画框宜选用有着简练的凹凸线条、中性色调的高级国画框或油画框;

  2、羊皮画面底衬宜选用高档浅色的锦绫;

  3、羊皮画边缘与画框的天地距离约为10cm,左右约为5cm;

  4、宜选用2个厚的玻璃,背板坚实、平整并有“#”格木条作衬;

  5、羊皮画卷装裱时需要佩戴白手套进行规范操作,保持画面的干净。

  特别注意:因羊皮画卷贵重,杜绝使用胶水、双面胶带等化学胶质物于画面及其背面涂抹、粘贴,损伤羊皮画。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计氏羊皮画主要选用以下绘画材料:

  (一)、羊皮绘画材料主要采用上等羊皮;皮料经过几道严格工序加工处理后,才能作为羊皮画布;

  (二)、羊皮绘画颜料采用精研细磨的矿物颜料,主要颜色有红、黄、蓝、黑、青、松石绿、珍珠白、珊瑚红、赤金末等;

  (三)、羊皮绘画工具,主要有狼毫衣纹、叶筋笔、小、中、大白云、熊毫及羊毫刷笔、排笔等;

  (四)、辅助工具主要有画案、镇尺、砚台、印章、刻刀、笔刷、色钵、研磨器、笔洗、剪刀、手套等。

  代表作品有《太祖成吉思汗像》、《元世祖后妃彻伯尔像》、《维摩诘图》、《十六罗汉图》、《文殊、普贤出行图》、《海神图》、《一团和气图》、《猴侍水星图》、《朝元图》、《仕女图》等系列作品。其中《毗卢遮那》的创作表现了传承人很高的艺术造诣。将传统绘画技法与宗教艺术相融合,以独特的视角在有限的空间内使人物主体彰显高大;在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上,以线描与书法相结合,用古朴、沉稳的金刚经书法烘托出毗卢遮那的圣洁与威仪,同时画面在质感、空间体积感、光感等方面表现出色,堪称羊皮画精品。计氏传承人把对羊皮绘画的理解,对艺术的追求,以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深情地表达出来,写神传情、耐人寻味。《贵妇执笔图》高110cm,宽77cm,画中贵妇身穿华丽服饰坐于榻上,左手握纸,右手执笔,扭头回视,若有所思,神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右边一古木盘根的香几,上面摆放有天青釉笔洗。绘画精细,线条简炼、色彩凝重、仙逸雅致。

  作品《自在观世音图》荣获“中华妇女书画家大型作品展”一等奖,作品高92cm,宽73cm,自在观音头戴宝冠,身披薄纱,悠然自在地坐于青石莲台,左脚踏于莲蓬,右腿自然放于莲花台上,左手捻珠,右手持一支吉祥花于胸前,姿态优美,飘逸自在,如美妙少女跃然画上,自然而生动,整幅作品传达出健康活力、吉祥如意的主题。

传承谱系

  计氏羊皮画在家族内传承,世代沿袭。自清代同治到民国年间,形成了家族传承体系,较为保守。这种方式虽然使这门艺术得以传承下来,但仍有部分失传。有据可查的传承谱系是在清代晚期。

  第一代传承人:清代同治年计氏羊皮画传承人——计广亮(1873年——1929年),出生于察哈尔八旗右翼(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名门望族,自幼学习诗词、绘画,功底深厚,与其妻(布尔赤金·金花,蒙古族)共同创作,传承发展了家族技艺,多以宗教、花鸟、人物、吉祥图案等绘画题材为主,以其独树一帜的羊皮绘画艺术风格自成一家。

  第二代传承人:清末民初时期计氏羊皮画的传承人——计维繁(1903年——1942年),字国祯,出生于陶林厅科布尔镇(今察哈尔右翼中旗),民族不详。时任绥远省陶林县高级小学校长,教授国文、图画。他将传统绘画艺术融入教学工作中,以山水、花卉、人物为主,把绘画艺术与教育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北方局陶林县地下党支部书记;1938年9月与爱国人士郭象山在陶林县科布尔镇成立了“陶林抗日救国会”,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史料《察右中旗志》中记载着他们的革命事迹。1941年12月由于叛徒告密,计维繁被捕入狱,作为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人,他宁死不屈,被日伪酷刑致死。在抗战艰苦岁月中依然笔耕不辍,创作了一些羊皮画作,然而在被捕抄家中羊皮画作以及历代名人字画、瓷器、佛像等物被洗劫一空,使计氏家族的珍贵羊皮画资料流失殆尽。

  第三代传承人:计书中(1935年9月——1994年6月)汉族,出生于绥远省(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字迎喜,自幼深得祖辈言传身教,擅长书画、篆刻艺术。1955年在呼市二中高中毕业前被国家教育部和内蒙古教育厅特定为留学苏联预备生;1957年内蒙古师范学院毕业后支援贫困地区,到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教育处工作;1980年任伊克昭盟科委副主任;1983年任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委书记;1986年任伊克昭盟委宣传部副部长。繁忙的工作之余,研究计氏羊皮绘画技法,同时注重培养下一代绘画传承人。

  第四代传承人:计颖(1971年7月),汉族,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1992年毕业于包头师范学院美术系,深得父辈绘画技法真传,并通过系统专业的理论学习,丰富而浓郁的色彩运用,以及严谨工整的画风,体现出羊皮绘画深厚的艺术造诣,成为知名女画家。

  近百余年来,计氏家族传承人承前启后,潜心研究,使计氏羊皮绘画艺术得到更好地发展与传承。

代表性传承人

  计氏羊皮画代表性传承人——计颖,得祖辈家族真传,吸取了传统民族绘画艺术精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积累了丰富的绘画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计氏传统绘画技法基础上,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地将计氏羊皮绘画艺术推向新的高潮。

  2005年8月,被聘为北京华夏名流书画院院士、美术师。

  2006年5月29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教育部、全国妇联、团中央主办的“海内外中华妇女书画家大型作品展”中,计颖的羊皮画作品《自在观音图》荣获一等奖,并在国家政协礼堂被授予“中华知名女书画家”荣誉称号。获奖作品于2006年6月——12月期间在北京、南京、广州、台湾、香港、澳门、日本、美国等海内外巡展。参展作品拍卖所得捐献给贫困乡村女教师、失学女童及艾滋病患儿,奉献仁爱之心。

  计氏羊皮画代表性传承人——吴全永(1967年4月),字金石,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汉族,民进,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调研员,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北京华夏名流书画院,包头市美术家协会、包头市书法家协会。书、画、印俱佳,尤以“九叠篆”刻印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其刀法来源于书法,章法来源于绘画,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分朱布白,变化多姿。作品及研究论文多次发表于中央级报刊,篆刻艺术得到了专家高度评价。

  计氏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把计氏家族这门独特的民族羊皮画艺术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加以保护和发展。

主要特征

  具有浓郁色彩和民族特色的计氏羊皮绘画艺术,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民族绘画艺林中灿烂生辉,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吸收了唐宋绘画的风格以及元代民族绘画艺术的精髓,把中华民族文化与羊皮画艺术两者完美地结合,形成了超凡脱俗的计氏羊皮绘画艺术风格。精选上等羊皮经特殊工艺处理后作为羊皮绘画材料,并保持了整张羊皮的自然边缘,以矿物色及珍贵色料为颜料,进行绘制与创作。计氏羊皮画浓墨重彩亦或清新淡雅,线条简练,点缀精妙,表现出对神、趣、韵、味的追求和彼此的呼应协调;绘画色彩变化自然,画面层次感强,呈色持久;技法上秉承家学,风格上求新立异,达到了绘画艺术与羊皮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重要价值

  计氏羊皮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皮画艺苑中独领风骚。2003年9月24日的《西部时报》报道了“西部艺术瑰宝——计氏羊皮画”;2006年5月《中国地区开发》杂志报道了“计氏羊皮画艺术”;2006年6月18日的《包头日报》在头版对女画家羊皮画作品荣获“中华妇女书画作品展”一等奖进行报道;2009年6月《中国收藏通讯》杂志专题报道计氏羊皮画——“中国艺术瑰宝”。

  (一)、历史价值与鉴赏价值并举。羊皮画有上千年的历史,素以“藏有唐卡,蒙有皮画”而著称,且年代早于唐卡。计氏羊皮画有着百余年的历史渊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羊皮绘画风格。从早期作品和近代作品来看,主要以宗教、人物、花鸟、吉祥图案等为绘画题材,有着传统绘画和文人画的形式,使画面富有诗情画意,和谐统一的神韵。

  (二)、艺术价值突出。计氏羊皮绘画代表了传统民族文化精华,其艺术特点鲜明,风格上求新立异,技法上秉承家学,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力求创新,达到了绘画艺术与羊皮自然美的完美结合。绘画内容丰富,人物刻画生动,色彩运用娴熟,以及严谨工整的画风,体现出羊皮画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收藏价值高。2005年7月北京华夏名流书画院专家认定其润格价为每平尺6000元,多幅作品收藏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台湾)中华两岸文化交流基金会、北京华夏名流书画院、北京中庆书画院、青岛青城艺苑画廊。颇受海内收藏家的青睐,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等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濒危状况

  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计氏羊皮绘画技法、传统题材和绘画色料的配制等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有着不同程度的失传,尤其是羊皮绘画材料和专用绘画色料较为稀少,以及后续传承、教育资金、培训普及等方面力量不足,都会影响计氏羊皮画艺术出现濒危情况。虽然计氏家族传承人通过抢救性整理,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使计氏羊皮绘画艺术传承至今,但是保护情况仍不容乐观,濒危情况依然存在。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计氏羊皮画艺术,将首先开展系统的整理、研究、展示、宣传工作。

  (一)、1997年计颖、吴全永创办了计氏羊皮画艺术研究工作室,有效地保护了计氏羊皮绘画技艺。在创作过程中,技法上秉承家学,风格上求新立异,继承和发扬传统计氏羊皮绘画精髓,求新求变,创作出了精品之作。

  (二)、2006年5月29日在国家政协礼堂计颖的羊皮画作品展出,得到专家评委的瞩目!从2006年至2010年间参加了国家级和自治区美术馆、博物馆展览,并与台湾艺术家进行了艺术交流活动,与内地画院、画廊开展了广泛合作,使计氏羊皮画艺术得到更好地宣传和保护。

  (三)、计氏羊皮画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央级报刊、杂志、网络,通过多方宣传报道,让社会公众也参与到对计氏羊皮画艺术的保护工作中来,提高人们对计氏羊皮画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充分认识。在《中国今日收藏》网上全面、系统地宣传报道计氏代表性传承人与计氏羊皮绘画艺术,更为充分地展示它的重要性。

 


上一条:炕围画
下一条:黑豆油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85 总访问量: 314599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