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记忆·文旅印象
布贴艺术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17 08:36:39]  点击:94次

包头市级非遗项目—布贴艺术

项目简介

  布艺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瑰丽奇葩,它是以布、绸、绢、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品类的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贴、托、挑、拔、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完成的一种布质工艺品。

  中国古代民间布艺涉及服装、鞋帽、床帐、挎包、背包、枕头、玩具和其它小饰品(如头巾、香袋、扇袋、荷包、手帕),布艺遍及全国各地,各个民族都能够在作品中体现本民族的特征,这些日常生活用品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增强了布料的强度和耐磨力,极具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土默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包头市东部与呼和浩特市毗邻,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北有大青山西段山地,是土默川平原最开阔地段,素有敕勒川之美誉,地理座标为东径110°14′32″~110°07′02″,北纬40°14′38″~40°51′06″,东西直距74.1公里,南北直距67.5公里,面积2356.05平方公里,人口35万。

  因其北靠大青山,南邻黄河畔,属典型的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山区占全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属平川,是农作物生长好地方,同时也是养殖业发展的好地方。由于此地天灵地杰,故保留着非常丰富、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有关布艺的起源,可以说自从人类学会了织布,布艺就已经诞生了。缝贴布艺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皇后的衣服上就剪贴雉鸟。商周时期织绣已普及在衣裙上。三国时期吴王赵夫人因织绣技艺高超,被喻为“三绝”——机绝、针绝、丝绝。到南北朝,织绣已从衣裙发展到被褥和枕头等物品上。魏晋到隋唐,佛教鼎盛,代表尊荣的刺绣,称为绣佛,遍及佛寺各种物品。到了文化兴盛的唐朝,绣工已经相当精致、细腻,堪称巧夺天工。布艺延续到明清后得到更大发展,明代吉祥图案达数百种之多。清代民间工艺是历史上最繁荣时期,代表作荷包、香囊。近代及当代民间布艺可谓百花齐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布艺作品,这意味着民间布艺创作进入了另一个高峰。

基本内容

  中国民间布艺多用一些隐晦的、象征性的图形,以花卉、虫鸟、植物、动物等表达作者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老人用品多用“福、禄、寿”;儿童用品“老虎、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狮子等图案;新婚夫妇喜用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鲤鱼闹莲(象征婚姻和谐)的图案,期盼家庭美满,多子多福;姑娘送情郎定情香包、手帕等,以蝴蝶翩翩起舞之形成并蒂莲花图案储蓄地表达隐藏在姑娘心底的秘密,中国民间吉祥寓意,图案所体现的语言丰富性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民族。

  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和人类不可逆转的生、老、病、死现象,人们希望自己能够借助一些外在神力改变不理想现状,如借助猛兽提高抗击疾病、灾难的能力,借助鱼类、蛙类的生殖能力来延续子孙,在布艺作品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谐音、吉祥图案和具象征性、寓意性的吉祥符号。其手法的应用主要有四种:谐音法、会意法、象征法、综合法。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民间布艺与刺绣的关系极为密切,几乎每种布艺均有一定程度的绣工,以此体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湛技艺。

  中国民间布艺工艺主要有刺绣、拔花、缝贴、缠织四种。

  1、刺绣法:刺绣手法很多,各具特色,有平绣、包绣、套绣、网绣、十字绣、打子绣、割绣、堆绣等数十种,常见于枕顶、窗帘、帐沿、鞋面、荷包、扇套、针扎看包。

  2、拔花工艺:拔花又称扎花,其工艺技法近似纸扎。通过巧手将彩色绸缎或布料,拔弄为花、鸟、兽、虫等造型,拔花工艺广泛应用于儿童帽栲栳顶上,男帽多有“麒麟送子”、“相公帽”、“福、禄、寿三如意”,女童帽有“凤凰戏牡丹”、“秋叶海裳”、“腊梅报春”、“蝶恋花”。

  3、缝贴工艺:这是民间最普遍采用的布艺技法,它不限于平面的刺绣,而是通过刺绣、抽缝、剪贴、叠衬等手法创作出立体或半立体形式的,具有一定动物、植物或人物外观造型的民间艺术品。其手法是先用彩布终缝制各种造型外壳,然后填饱棉花、谷糠、药用绿豆皮、菊花、灯草及香料等。如布老虎、老虎枕、荷包、香包。针扎香包就是典型的缝贴布艺,分阴、阳两层,阴层内填香草,阳层精工巧秀,用作外套。挂件也是典型的缝贴布艺,通常用于居家装饰。

  4、缠挑工艺:如帐沿坠花和香囊,缠彩粽子、“团圆饼”、“彩线”等,先用硬纸叠成形,然后把五色丝线缠绕形成菱形方格,产生色彩推移效果。

传承谱系

  第一代:高在女,女,生于1928年,土右旗双龙镇双龙村人。

  第二代:陈玉梅,女,生于1945年,土右旗双龙镇双龙村人。

  第三代:崔香香,女,1968年11月27日生于城墙壕村,现住土右旗双龙镇双龙村。传承众位老师精湛技艺于一身,作品曾经多次获奖。

代表性传承人

  崔香香,女,汉,1968年11月27日生于土右旗城墙壕村,现住土右旗双龙镇双龙村。自幼爱好绘画、缝剪、贴画,1987年毕业于包头市蒙古族中学,初中就读于土右旗第二民族中学。曾经做过十几年裁缝,一直与自己心爱的布头朝夕相伴。曾经在八、九岁时就敢把自己新穿的条绒长裤用剪刀剪成下腿带网眼的凉裤,为此气坏了妈妈,被爸爸狠揍一顿。高中毕业后就开始自己“民间布艺”的创作,作品多达几百件,件件让人爱不释手,直至今天还在继续专心创作研究自己的作品。

 

主要特征

  民间布艺主要有三大品类,包括服饰、室内用品和室内陈设。

  1、服饰中的用品主要适用于儿童与妇女。工艺技术十分高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服装、鞋帽、香包和挎包。母辈们将希望和祝愿倾注于新生儿,缝制各种用品于一针一线中。花衣、花帽、花鞋、花肚兜、花围嘴、花褥、花被等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在北方孩子满月时,亲友送给男孩的童帽多绣虎头,俗称虎头帽,希望他们能像老虎一样健壮成长;送女孩则是莲花帽、石榴帽、凤凰帽等,上绣花卉,美观大方。

  2、室内用品中的布艺,以造型多变的枕头为主,最常见的有虎枕、耳枕、鱼枕、孩儿枕。虎枕显得活泼可爱;蛙形耳枕典型地表现了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蛙与娃不仅同音,意也相连,蛙枕背上的洞是女阴的象征,是生命的源处,既是造型,又可保护新生儿的耳朵。民间布艺的枕头既可当摆设,又是小孩绝好的玩具。

  3、室内陈设中的布艺,主要包括摆件、挂件,较雕塑和布贴画等。摆件一是以剪贴、刺绣等手法制成外形,内填棉花的各种立体、半立体造型的布艺,传统摆件以布老虎、十二生肖为主。

  挂件—是端午节胸前配挂小香包的基础逐渐演变来的一类较大的、新型的,具有吉祥意义的壁挂。挂件常做成对称造型,也有连缀型挂件,如:双喜、十二生肖、绣球、挂灯、五毒、八卦等动物造型。

  软雕塑—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大型的、立体的现代布艺,它脱离了实用功能,而且有纯粹的观赏价值,如《老鼠嫁女》。

  布贴画—是一种剪贴为技法的布质装饰画。将各色彩布剪成所需要的形状,通过边缝贴手法排练,组合成一个具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绘画品。布贴画色彩鲜艳,喜庆而热闹,具有古朴、沉稳极富装饰趣味,布贴画是表现人物的绝好题材。

  此外,在民间艺人巧手摆弄下,通过绣花、割花、砌花等手法,使日常坐垫、跪垫也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装饰艺术品。

重要价值

  布艺是一种既传统又新颖的民间美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丰厚,祖先创造的物质和无形的遗产数之不尽,教我们炎黄子孙用之不竭,尽情享受。有关布艺的起源,可以说自从人类学会了织布,布艺就已经诞生了。从仰韶文化和其它文化遗址中,都发现陶、不仿轮和骨棱等纺织工具。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采到野麻纤维,捻制麻纱而织成麻布,后来有了针的发明,布艺艺术又向前迈了一步。缝贴布艺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代,《周礼》中就有“刻绘为雉翟”的记述,意思是指剪贴切雉鸟于皇后的衣服上。以后剪贴切工艺不断发展完善,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用通草片贴制成的装饰品。商周时期,绣已经逐渐普及在衣裙上。汉代刺绣十分繁荣,汉代以前,不仅绣工技艺在民间流传,香囊、荷包、帕袋之类的手工艺品也有所流传。魏晋至隋唐,到了文化兴盛的唐朝,布艺更为普遍与繁荣,而香囊、帕袋等布艺技艺则更为高明。传说杨贵妃死后,玄宗难忘其情,密令商力士移葬其尸。挖开一看,尸体完全腐烂,惟有其胸前佩带的香囊依旧存在,因为它是由冰蚕丝织制的绸缎面料,上用金丝绣制彩色花朵,内装防腐避瘟的材料,不但完整无损,而且闪闪发光发出异香。清代民间工艺是历史上最繁荣时期,特别是清代宫廷贵族身上佩带的九大件中的扇套、荷包等也多为刺绣与缝贴的布艺珍品。

  综上所述,“民间布艺”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瑰丽奇葩,我们要唤起民众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展示民间工艺美术之精华。

濒危状况

  中华民族已有5000多年历史,祖先创造的物质和无形文化遗产数之不尽,可是从19世纪末,中华民族遭到了东、西方帝国主义者侮辱和侵略,祖宗传下来的文化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到海外各国,陈列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外国人有组织的拥入中国,勾结民族败类盗卖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可悲可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于中国民族民间传世之文物,一律不准走私出口,出土之古物亦不得私人占有。因此,幸存于国内传世之宝和新近出土的历史文物,得到政府各部门的保护。未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既所谓“破四旧”,在这一运动中,全国各地收藏的民间文物遭到彻底破坏。中华民族文化遭到破坏之惨,心悸犹存。

  古训有“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在此非常严峻形势下,我们要唤起民众保护传统优秀文化遗产,展示民间工艺美术之精华。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 制定相关政策,对民间布艺从业者给予奖励。

  2、举办土右旗民间布艺大赛,从中发现优秀人才,并对表现优异者给予奖励。

  3、举办布艺爱好者培训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掀起学习布艺的高潮。

  4、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鼓励创新,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民间布艺的学习创作中来。

 


下一条:没有了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85 总访问量: 314599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