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青山青 黄河黄》
索书号:I218.263/MBS-7
馆藏所在地:四楼地方文献区
推荐理由:
《青山青 黄河黄》是一部以文学之笔唤醒历史记忆、以英雄之魂铸就民族精神的史诗之作。在历史渐行渐远的今天,它跳出教科书式的刻板叙述,将大青山萨县抗日游击队的热血往事重新带回读者视野——这里既有李井泉、姚喆等真实英雄的身影,也有“王老太太乔培玲送子参军”“普通民众筑铜墙铁壁”等鲜活细节。地方作家马宝山、郭盛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资料选编》《青山烽火》等史料为基,融合口述史中“景仰与自豪”的情感温度,让英雄从故纸堆里“站”了起来:他们既是保家卫国的勇士,也是有血有肉的父亲、儿子、乡亲,其抉择与牺牲因真实而震撼,因细腻而动人。
这部作品的厚重,源于对地域与时代双重脉络的精准把握。作者以黄河为血脉、大青山为脊梁,将土默川子弟的抗战故事嵌入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的宏大叙事中:书中“九峰山”的险峻、“萨县”的烟火气,皆源自《土默特右旗志》等方志的扎实记载;而“滔滔黄河水”“巍巍大青山”的意象,更超越地理符号,成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身——它们见证过侵略者的铁蹄,也承载着“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抗争意志。这种将地域风物与时代洪流交织的笔法,既是对《青山魂》《烽火历程》等地方文献的致敬,更让历史叙事有了“扎根土地”的真实感。
在和平年代,《青山青 黄河黄》的价值早已超越“记录历史”的范畴,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书中英雄“放弃小家投身正义”的抉择,恰与当代青年对“个体与集体”“物质与信仰”的思考形成共振;后记中“英魂照耀心灵”的疾呼,更直指当下社会对精神信仰的迫切需求——当我们为“躺平”“内卷”焦虑时,那些“像松柏一样万古长青”的精神、“如黄河奔涌不息”的信念,正是滋养心灵的清泉。从史料中提炼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先烈的致敬,更是对“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深刻回答。
正如书中所言:“英雄从未远去。”《青山青 黄河黄》用文学的光芒点亮历史的星火,让每一位读者在触摸英雄体温的同时,更读懂“家国”二字的重量——这或许就是它最动人的意义:既是一部镌刻民族基因的史诗,更是一堂永远鲜活的“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