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钢铁基地建设是内蒙古发展史上的大事,如今的包头已经是全国著名的钢铁之城、稀土之城。祖辈的血汗甚至忠骨洒在这片热土上,父辈也已白发苍苍贡献了大半生,年轻的一代确实感到那已是遥远的过去。然而在发黄的档案史料中,包头这座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从无到有、从“婴孩”到“巨人”的历史足迹和时代剪影,却依然是那么鲜活,那么生动感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草原钢城轶事》就是从那浩瀚的历史档案中,去感觉那火红的年代。用历史的眼光、史学的语言,把人民群众曾经参与和经历过的大事小事再现出来,把曾经有过的时代风云和人性的光辉描述出来,让读者品味到真实、自然、好读的档案文字。
《草原钢城轶事》一书共设八篇,每篇各有叙述重点,从社会史角度展现了包头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社会形态。
第一篇,涵盖了从辛亥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包头社会状况;第二、三篇,记述了包头人民解放初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当家做主人的新气象,以及在民主法制进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旧闻、轶事;第四篇则着重聚焦了作为“一五计划时期”,全国156个大型工业项目之一的包钢,在风风雨雨的创业过程中留在档案中的历史遗痕;第五篇反映了生活在包头这个新兴工业城市中普通百姓留在档案里的民生民俗、趣闻轶事;第六篇让读者从文教、卫生、宗教等方面领略不一样的包头往昔;第七篇专注了包头下乡知青的青春岁月;第八篇凝聚了档案所焕发出的时空魅力。各篇文章时空相连,为读者呈现出各个历史时代的风貌,同时展现蕴含其中的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