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
《沙尔沁史话》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10 10:36:57]  点击:76次

留住乡村文化的根与魂——村史村志是乡村文化的缩影,是记录一个村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村史村志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助于保存乡村记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与振兴。

村史村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方志书,这些志书详细记录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的出台,更是为村史村志的编纂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方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很多村镇已经启动了编修志史的工作。今天为读者朋友们介绍的这本村志是讲述塞北名镇沙尔沁历史沿革与传承发展的《沙尔沁史话》。

沙尔沁,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其名称来源于蒙语,意为“挤奶的地方”。该地区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素有“山尖水清,人杰地灵”的美誉。沙尔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代,长城遗址见证了这里的史前文化。

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为保证军队供应,设置了35台驿站,其中第5台沙尔沁兵站就位于今天的沙尔沁村。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政府实行放垦政策,吸引了大量山西忻州人走西口来到这里,他们看中了这里山清水秀、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的自然环境,并逐渐定居下来,形成了村庄。

沙尔沁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革命历史的一部分。1926年,老一辈革命家吉雅泰、奎壁、李森等同志在这里进行地下活动。1945年11月12日,第一次绥包战役期间,贺龙元帅的攻城总指挥部设在沙尔沁召里,为这里的革命历史增添了光辉一页。

沙尔沁镇绿色工业蓄势待发,农耕文化厚重,是包头境内重要的农业重镇、果蔬之乡,当地民间文化独特,如剪纸、抬阁、脑阁、幌、二鬼摔跤、高跷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

让我们一起从这本村志中感知沙尔沁村镇变迁历史,感受人情世事沧桑,感悟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在继承历史文明与丰厚文化积淀基础上与时俱进,更上一层楼。

640.png


上一条:《兵工地图》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939 总访问量: 3173129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