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记忆·文旅印象
二人台简介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31 09:15:21]  点击:655次

 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二人台

 简介

  二人台为传统戏剧,为流传于民间的地方小戏。流布于内蒙古西部(原绥远省)土默特(左、右)旗与准格尔旗之间的黄河沿岸、河套地区以及与内蒙古毗邻的晋北、陕北等地。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是二人台流布的核心区域。2011年11月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被命名为“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

  土默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东南部, 也就是东经110°14′~111°07′,北纬40°14′~40°51′。南临黄河,北靠阴山。 全旗总面积2 600平方公里,辖有5个镇,3人乡,3个管委会,总人口约35.3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地区。旗政府所在地是萨拉齐镇。

  远古时期,境内就有草原先民繁衍生息;战国时期,赵国势力扩于此;秦统一六国后,成为中云郡腹地;唐龙朔三年(663年),设单于大都护府,本区域位于其西北部;元朝建立后,归云内州管辖;明正德五年(151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建6万户,封其子统治,本区域由右翼三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驻牧,并产生“土默川”称谓沿用至今。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萨拉齐协理笔贴式,光绪十年(1884)改为抚民同知,统辖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广阔地域;民国年间设萨拉齐县。1958年,萨拉齐县并入土默特旗,合称土默特旗。1969年土默特旗分为土默特左、右旗两旗。

  二人台具有草原文化的特质,同时又与“走西口”,与内地人口大规模向北迁徙密不可分。她受到广大蒙汉族群众的喜爱,成为二者在文化史相互联系的纽带。在活态传承中,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汲取、融入,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促使该剧种成为研究内蒙古及中国北方小戏、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成、发展、演进的“活化石”;一种艺术,几个走向,愉悦大众,乐在民间。在戏剧本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作为一种“母体艺术”和“文化根脉”,可以不断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或输送营养,其影响呈日益扩展之势。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土默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东南部,南临黄河,北靠阴山,也就是东经110°14′~111°07′,北纬40°14′~40°51′。土默特右旗东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102公里,西离草原工业重镇包头45公里。京、包铁路、京藏高速、110国道东西横穿境内。全旗总面积2 600平方公里,辖有5个镇,3人乡,3个管委会,总人口约35.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29.47万人。有蒙古、汉、回、满等10多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聚居地区。本旗东连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西接包头九原区,南以黄河为界与鄂尔多斯市接壤,北同固阳、武川两县毗邻。旗政府所在地是萨拉齐镇。

  土默特右旗的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境内就有草原先民繁衍生息;战国时期,赵国的势力扩至这一区域;秦统一六国后,本区域成为中云郡腹地;唐龙朔三年(663年),设单于大都护府,本区域位于其西北部;元朝建立后,归云内州管辖;明正德五年(151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各部,建6万户,封其子统治,由右翼三万户之一的土默特万户驻牧,并产生“土默川”称谓沿用至今。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萨拉齐协理笔贴式,光绪十年(1884)改为抚民同知,统辖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广阔地域;民国设萨拉齐县。1958年,萨拉齐县并入土默特旗,称土默特旗。1969年土默特旗分为土默特左、右旗两旗。

  本旗北部为大青山山区,南部是土默川平原,分别占全旗总面积29.3%和70.7%。大青山挺拔俊秀,主峰九峰山座落在本旗的东北部,海拔高度2337.8米。最低处海拔高度为1 050米;土默川平原开阔平坦,面积1667.12平方公里。本旗属典型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5℃,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2.9℃,无霜期135天左右,年日照平均3 09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46毫米。自然资源丰富。境内蕴藏着多种矿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土壤类型以灰褐土、草甸土为主,盐土和风砂土零星全布,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均较高,是各类农作物生长发育最适宜的土壤,宜农也宜牧。

历史渊源

  关于二人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清咸、同年间”,在当时的土默特地区称这种在民间传播的艺术形式为唱“蒙古曲儿”,其主要曲目有[乌勒贡花]等,到民歌年间已经“传遍各厅矣”,“今省垣以西各县,尚有歌者”(《绥远通志稿》成书于1936年)。清廷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之后,内地汉族农民大批迁徙到土默川一带,其中以晋北河曲和陕北府谷、榆林者为多,其次为冀、鲁者。这些移民带来的家乡民歌以及其他民间艺术,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蒙古曲儿”。一方面,“蒙古曲儿”中的汉族民歌大量增加,而蒙古族民歌日渐减少,歌词失传,其曲调日后演变成器乐牌子曲;另一方面,由于“风搅雪”的演唱方式,“蒙古曲儿”中的汉族民歌受到蒙古族民歌的影响,曲调和音韵都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鲜明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基本内容

  属性:基本形态属于民间小戏,兼具“多栖”性质,包括民歌、说唱,舞蹈,器乐曲(当地称“牌子曲”)等。

  呈现:初为自娱性性质,民间谓之唱“蒙古曲儿”,村民三五成群,聚集“坐唱”。其后,有了简单的服装、道具和表演。约清末民国年间逐渐发展为半职业、职业性演出,时称“打玩意儿”、“二人台”。新中国成立后在剧本创作、舞台呈现等方面全面拓展。

  剧目:从民歌中汲取素材、创造性地加以改编;民间艺人取材当时当地社会生活编成剧目;1949年后移植、创作剧目。音乐:依托蒙汉族民歌,形成二人台音乐,以单曲体、曲连体为主。

  表演:初为一旦一丑,“两小戏”,多于两人,则由丑一人串演,谓之“抹帽戏”,后渐变为“多人多角”。

主要特征

  民族文化特征:初以蒙语编词,以三弦、四弦、笛子等合奏歌之,用拍板等调整节奏,音调激扬,别具一格;迨后略仿其调,易以汉词,百姓谓之“风搅雪”,为他地罕见。

  艺术本体特征:初期,仅为简单说唱,表演形式仅局限于走街串巷、打地摊,率真、原生、粗陋;随着向外传播,民间艺人的创造、新文艺工作者的介入使二人台在创作、舞台呈现和理论研究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更难能可贵的是二人台的原生样态,及其后不同阶段的艺术样态均在该地得以很好的保存。

  社会文化特征: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是二人台的核心分布区域,呈双向互动传播与交流之势。①由其源向四面八方扩散和辐射;②晋陕冀及内蒙古中西部民间艺人不断溶入、回馈,共性因素相遇,互相渗透、相互借鉴,互相融合形成了有很强的多元共生特征。

重要价值

  社会价值:二人台是萌发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原生文化,具有草原文化的特质,同时又与“走西口”,与内地人口大规模向北迁徙密不可分。二人台这一民间小戏形成之后,迅速成为内蒙古、晋、陕、冀等地流行,受到广大蒙古族和汉族群众的喜爱,成为蒙汉两个民族在文化史相互联系的纽带,这一传统从历史一直延续至今。

  艺术价值:在活态传承中,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汲取、融入,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促使该剧种成为研究内蒙古及中国北方小戏、民间音乐舞蹈等艺术形成、发展、演进的“活化石”。一种艺术,几个走向,愉悦大众,乐在民间。

  学术价值: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包括戏剧本体研究价值和非物质文化研究价值。此外,作为一种“母体艺术”和“文化根脉”,可以不断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或输送营养。

存续状况

  民间存续:①社区居民自娱,沿袭传统的“打坐腔”说唱形式;②民间团体在城镇广场或街心公园的非赢利演出,载歌载舞,有简单的人物、故事和服装、道具等;③以家庭为基础自创民间班社,在本旗内外盈利演出,观者“点戏”,点啥演啥、唱啥。近年来,当地的现代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以及娱乐形式呈多样化,二人台观众流失严重。喜爱二人台的群体多幼居住农村,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群。新群体、青少年群体的产生、培养面临诸多困难。新剧目缺乏也是二人台观众流失的另一个原因。此外,传播方式过于单一,后继乏人,生产性保护面临诸多难题,“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尚在探索。尽管文化积淀极为丰厚,保护成绩斐然,但危机依然存在。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①传统乐器有四胡、笛子(枚)、扬琴,民间称为“三大件”,后陆续增加梆子、四块瓦、笙、三弦、手锣等;②牌子曲有[绣荷包]、[巴音杭盖]、 [喇嘛苏]约百余首,经常演出的有30余首。③道具有手帕、折扇、霸王鞭、纸鞭(后发展成绸鞭)。④传统剧目(曲目)有70多个,经常演出的约40余个《走西口》、《打樱桃》、《水刮西包头》、《种洋烟》、《打金钱》、《打秋千》、《五哥放羊》、《挂红灯》、《牧牛》、《惊五更》、《打连城》、《十对花》、《扇子计》等,剧目与曲调同名,为其中之一大特征。

传承谱系

  1.云双羊(蒙古族)及同时代的云海宇(蒙古族)、秦亮(蒙古族)、阿力亚(蒙古族)、李万通、双毛鱼、张润月、孙恩(蒙古族)等。

  2.云贵(蒙古族)、刘海旺、钟杏儿、何三旦、王挨锁、张小四、潘五兰、王虎应、任流子、王二挨、刘继生、侯五庆、刘恒、刘八、王白钱、卢四等。

  3.刘银威、高金栓、刘全、周三眼、任富财、张羔换、周文义、任万宝等。

  4.宋振莲、温万、邸文杰、胡汉敏、郭威、温命、张满贵、何生云、张华、张海小、卢凤英、申爱鲜、高玉正、王板片和康占女等。

  5.霍伴柱、寇以正、任三女、李宏斌、侯玲玲、张锐英、黄占雄、郝艳华、王荣旺、张凤莲、李波、郑美明、梁斌等。

  6. 刘树宝、柴月华、任明、刘彩凤、李春霞、李春荭、乔盼、王红丽、张弋、任灵、郭双凤、张贝、田威虎等。

主要传承人(群体)

  2012年出版的《土默特右旗二人台志·人物名录》记载,生于1940年后的传承人有970人,生于1950年之后的传承人有704人,多数仍活跃在艺坛之上。霍伴柱为国家级传承人(土默特右旗巧尔气村人,现仍在故乡从事传承活动)。郭威、温命、贾全贵、张兰英、白云龙5人为二人台自治区级传承人。

  活跃在土默特境内外的传承人还有高玉正、杨旺、寇以正、杨福义、张毅、李宏斌、侯玲玲、陈英、张锐英、黄占雄、郝艳华、王荣旺、杨福义、何玲娇、张淑芳、郝华、郭建明、常小花、贾晓琴、樊艳梅、王永秀、李翠萍、火焱、张凤莲、李波、郑美明、梁斌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刘树宝、柴月华、任明、刘彩凤、李春霞、李春荭、乔盼、王红丽、张弋、任灵、郭双凤、张贝、田威虎、王茂林、白光保等已经成长为传承二人台艺术的中坚力量,他们均为土生土长的土默特右旗人。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实现的保护成效

  措施:①以编纂艺术集成志书为契机,从20世纪末开始进行全旗范围内的二人台资源普查,基本上摸清了“家底”;②根据刘云山同志关于二人台要“抓冒尖作品”、“抓冒尖演员”、“突出自己特色”和“注重理论研究”的指示精神,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成效:2004年,组团参加晋蒙陕冀四省区二人台艺术电视大奖赛获一等奖;2005年,组团参加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演出,土默特右旗二人台获“中国民族文化优秀品牌奖”、“中国乡土艺术特别贡献奖”、“中国乡土艺术演出成就奖”;2007年组团参加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展演中获特别优秀奖;2008年,土默特右旗被自治区命名为“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1年11月内蒙古土默特右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保护措施成效显著。

  2009年正式成立编制为25人的二人台艺术专业演出团,2013年又新招合同制演员25人,经费由旗政府拨付,广招优秀人才,形成民间与专业“两条腿走路”的工作格局和“一团两队”的运作模式;同年,承办首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和二人台艺术学术研讨会;2012年承办第二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和二人台艺术学术研讨会,二人台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旗政府从1990年至2013年共举办了24届消夏二人台文化艺术节。


上一条:已是第一篇
下一条:二人台牌子曲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70 总访问量: 3145555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