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位于中国大陆的北部塞上蒙古高原,中部为阴山山脉,南部为鄂尔多斯黄土高原,北依阴山,南临黄河,依山傍水,形成了北有阴山达茂大草原,南有1585公顷的黄河故道湿地,自北向南又分为山地、台地、平地三部分,是典型的北高南低的地形。因此,包头是自然资源丰富、气候环境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由包头向北,有经水涧石门沟、黄草沟穿越阴山到达蒙古的理想路程;又有向西经乌拉特旗,去往西域大漠的主要通道;还有向南渡过黄河,进入陕晋川的信步之途;乘船还有东达晋、陕、豫、鲁等省至出海口;向西通往宁、甘、青等省区的便利水路。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包头自古就是中国北方交通的九省通衢、“水旱码头”。
然而,在清朝康熙初年,包头地区仅是蒙古游牧民族放牧生畜的季节性牧地。自1679年康熙皇帝率军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后,才开始有了山西、河北、陕西等地的汉族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来到包头,在北梁的台地上垦荒种地、建肆经商、盖房定居,形成了第一次“走西口”高潮。此后,又在清朝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出现了二次“走西口”的高潮。特别是清同治12年(1873年)由驻防包头的大同镇总兵马升,组织全城军民,用5年时间筑起了全长14里、有五座城门的包头城垣,增强了百姓的安全感,促进了旅蒙商贸易、西域贸易和晋商发迹,使包头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包头城内的各色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百年以上结合了晋、陕、蒙民居风格的建筑遗产,成为了蒙汉文化共融的历史见证,也成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建筑风格的结晶。
走进老包头(今包头市东河区)北梁一带,如果用心观察分析82条古街巷,356个四合院,11座寺庙教堂,就会发现很多老包头的特色。老包头是个宗教活动场所比较多的地区,人们为了活动方便,在寺庙的巷道周边建起了宅院,从而形成了老包头北梁台地以下的坡地民宅街巷,先有庙再有巷后有院的历史。
1996年5月3日11时32分,包头发生了6•4级地震,许多古旧民居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包头市政府经过规划,从1997年开始对城区的旧街巷古民居进行大规模拆迁改造重建。第一期工程用5年拆迁改造重建和平路东侧的南圪洞地区、和平路西侧的新兴大街地区。第二期工程从2002年下半年起,对北梁地区(东门大街至西门大街以北)进行重新规划,逐步开始分期分区域地拆迁改造重建。
为了存留一些史料,我从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先后四上北梁,逐巷逐院地采访拍摄整整延续了一年。
一年中,我体会到了老包头人的亲情,我感受到了老包头人的朴实。84岁的大爷扶我爬上房顶拍摄,78岁的大娘为我说明“家什”的用途,五、六十岁的中年人则给我讲述前辈的经历和家族的兴衰。
本次展览,在包头市图书馆领导同志和工作人员的全力支持和倾心帮助下,在我保存了10年的2000多幅照片中,选出500余幅,分门别类,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展示给大家,使大家能够了解一点包头市东河区北梁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了解一点老街巷、古民居、四合院的特色、变迁,让这些已经逝去、正在逝去、将要逝去,曾经矗立在这片土地上几百年,哺育了我们几代人的栖身之所,尽可能长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本次展览突出了北梁地区老街巷、古民居、四合院的建筑特点。但是,由于我从未学过建筑专业,更不是民居规划、设计、建筑方面的专家,尽管我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专业资料,请教过数位专家,仍然是个民居古建筑的外行,特别是在文字说明和表述上难免存在错误和疏漏,恳请大家批评指正,特表万分忱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