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英杰人物库
台上台下交织谱写艺术人生——范晓枫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10 13:52:22]  点击:273次

范晓枫.jpg

范晓枫:台上台下交织谱写艺术人生

 

范晓枫,1947年出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原内蒙古话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71年考入内蒙古话剧院,2007年退休,共演出话剧、电视剧、配音广播剧百余部,先后多次奖项。现为包头市文广局专家咨询组成员。

 

因父亲是语文老师,范晓枫从小就酷爱读书学习。父亲喜欢戏曲,而童年时代又住在戏园子旁边,范晓枫说自己几乎是在戏园子里长大的。“那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但我家旁边东河红星的戏园子天天都演戏,孩子们没地方玩,就在园子里嬉戏。”《白蛇传》《玉堂春》《秦香莲》《包公》……看多了她就学着唱。后来,父亲因工作变动,从学校调整到包头市剧团拉京胡,更为她提供了熏染的艺术氛围。范晓枫说之所以选择演戏为职业,与童年时代的经历密不可分。上学后,范晓枫一直是学校的文艺骨干。

 

1968年,范晓枫高中毕业,下乡到巴彦淖尔的五原县农村插队。“我记得初到村里正是麦收时节,照现在的话来讲,干农活城里的孩子都是‘小白’,但是既然来了,硬着头皮也要上。”七月骄阳似火,无边无际的麦田像一个巨大烤炉,不干活都是汗流浃背,但范晓枫没有退缩。“成熟的麦子那个麦芒特别扎手,触到皮肤就是一片通红,出了汗又痒又疼,城里的青年哪见过这些呀,一天下来,浑身没有一个地方舒服……”但就在这种环境里,范晓枫生活了两年。两年时间,她和当地的农民一样,割麦子、起甜菜、挖大渠……业余时间,她还是村里的文艺宣传骨干,她唱歌、跳舞样样拿得起,她还把学校演过的剧目带到乡下教大家演。

 

1971年,一个好消息传来:内蒙古话剧院招演员。范晓枫激动了,考试现场,她满怀激情的表演打动了考官,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内蒙古话剧院剧团学员班。人生最大的的快乐莫过于能选择到酷爱的行业做职业,范晓枫说她是幸运儿。“进团不久,我就被选定担任大型话剧《槐树庄》中黑妮一角,与敬仰已久的老艺术家们同台演出,兴奋之余也有些惴惴不安,生怕演不好。进入剧团前,我算是有过一些业余舞台表演的经历,因此演出时常有一些过火的情绪表演,前辈们在肯定了我自有的质朴气质和外部表现力较强的优点同时告诫我‘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求真是艺术的必然。’失去充实的内心体验,外部表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导演也帮助我分析规定情境、矛盾冲突、角色核心等,力求寻找舞台角色的合理性、可能性。”范晓枫说。“黑妮”让她第一次踏上正规正式的舞台,也让她真正意识到,自己选择的并不仅仅是灿烂灯光下的光鲜亮丽,而是需要艰苦付出、不断探索进步的职业。

 

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下,范晓枫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从此开启了一条从体验到体现的创作道路。她通过片断、小品、短剧等培训、排练,学习在假定的舞台环境中真实的生活并创造人物形象,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员班的学习期间,范晓枫先后出演大剧《槐树庄》《塞外新歌》《年轻一代》《光辉道路》等。除了认真“演”,范晓枫还潜心“学”。老艺术家们排戏、演出她都在一边静静地看,认真琢磨、记笔记;除了现场学习,她还研读《演员自我修养》《我的艺术生活》《一个角色的诞生》《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书籍,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至今她还保留着当初做的几大本笔记,她说,一路走来,每一次经历都是财富。

 

艺术实践中,范晓枫特别注重培养分析、创造角色的能力,注重在抓取人物形象中调动自己心理和形体感觉与角色贴近。她说:“1977年至1979年是我的成长期,先后塑造了几个不同年代、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如《枫叶红了的时候》中科技人员徐虹、女秘书顾爱兰;革命历史题材的《曙光》中的赤卫队长岳菱姑;谍战剧《一双绣花鞋》中的国民党女特务林晶及茶房、酒吧女招待。在这些角色的创作中,我每次都会深刻认识理解剧本主题、内容,研究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揣摩人物内心情感,矛盾冲突的基础上,更注重抓取人物形象。”

 

接到一个角色,范晓枫首先会在脑海里为她们画像,赋予她们特有的心理、语言、行为、形体变化的节奏。她说,这些都是在排练中不断磨砺,一点点体会并逐步实现的。

 

导演在选择角色时,总是把比较适合的演员安排在A角的位置,配备B角是为了演出需要和培养演员。人们往往对B角演员是不太看重的,但是在范晓枫心中,B角却有着不可轻视的分量。

 

在《一双绣花鞋》超百场的演出中,范晓枫同时塑造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茶房和酒吧女招待。前半场,她穿着粗布衣,一手拿铜壶,一手拿毛巾,操着四川口音周旋于顾客之中,后半场,又身着粉色连衣裙,梳着马尾辫,高高托着杯盘,步履轻盈地招揽顾客,全然一个妩媚作态的女招待。这两个角色,观众反应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鲜明。范晓枫说:“所以,角色无大小,只要用心去创造了,都能闪亮出彩。”

 

1983年,儿童剧《朱小彬》上演前夕,剧中扮演陆玫的演员突然病倒了,团里决定由范晓枫在两天时间内顶上去。当时,她已是三十多岁,去扮演一个“红领巾少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凭借以往创作角色的积累,她硬是在两天之内找到了“陆玫”的原型,成功出演。已故著名电影导演吴永刚这样说:“增加一点,减少一点都不是艺术,艺术是内在的美和力的自然流露。”这句话被范晓枫视为座右铭。

 

1984年,由剧团推荐,一直对大学充满向往的范晓枫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内蒙古管理干部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深造。“我一度以为,这辈子上大学就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梦了,可不曾想到的是梦想突然变成了现实。真的很高兴。”那年,范晓枫已经37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阿云嘎上小学,女儿才3岁。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怎么能放弃。范晓枫权衡再三,决定暂时放下所有牵挂,来到学校学习。两个孩子全部交由丈夫照顾,她心怀歉疚,三岁的女儿想妈妈却见不到,她亦心怀歉疚。在学校,范晓枫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还光荣入党,两年后以全优的成绩毕业。

 

再次回到剧院后,范晓枫被分配到人保科工作,她一边做着管理工作,一边排练演出。1988年起任办公室主任;1989年任演员队队长。期间,话剧《旗长,您好》中,她扮演旗长的夫人奇大夫,该剧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届华北话剧节优秀剧目奖;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1991年,包头市电视台拍摄的以杨圪楞煤矿郑宝宝为原型的电视剧《燃烧的太阳石》,范晓枫扮演男主人公的妻子毛女。这次电视剧的艺术实践,让她给包头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演好这个人物,她到郑宝宝家与郑妻相处,深入生活体会角色特点。同年在喜剧小品《灯蛾》中,范晓枫扮演女秘书,获得内蒙古戏剧小品比赛表演二等奖。1992年10月,由内蒙古文化厅任命,范晓枫担任话剧团副团长,分管业务工作。1993年,剧团排练了《司法局长》,范晓枫在剧中扮演司法局长的大女儿赵婉秋,该剧演出近百场,在北京演出引起极大关注,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内蒙古党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这个人物塑造之后,她写过一篇总结《角色创作随想》在报纸发表,表达了关于表演的诸多观点。1995年,话剧团自创了儿童剧《我爱309班》,年近五十岁的范晓枫,成功塑造一个十几岁的学生角色。穿上短裤、运动鞋、梳起翘翘辫,她就是那个可爱的小班长。该剧共演出百场,获得中宣部等六家单位“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超百场奖励;1996年全国儿童戏新剧目评比三等奖;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范晓枫个人获得了1996年全国儿童戏新剧目评比个人表演奖。范晓枫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我得出结论:所有人物形象,不是在‘演’,而是在‘做’。”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艺术的兴起普及,话剧走入低谷。范晓枫说:“有时大幕拉开台上演员比台下的观众多。”这无疑是让人心痛的情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在积极创作。1997年排出大剧《红岩》、短剧《交警一家人》、英国短剧《母亲的节日》;1998年排演了自创剧目《红莓花又开》。”精心排演的好剧没有观众,他们便全团总动员去“跑观众。”工厂、机关、学校,冰天雪地,骑着自行车去发票、动员观众去看剧……回忆当年,范晓枫说,虽然期间艰难过,但这一时期团里获奖最多。

 

1999年10月,在包头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文艺晚会上,范晓枫与表演艺术家汤捷朗诵了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获得赞誉。从此,另一片艺术领域在她面前铺陈开来。2000年,范晓枫被评为一级演员。卸任副团长后,范晓枫先后参加了《大爱如天》《乡村检察官》的排演。同时为剧院排演了许多诗歌朗诵节目。她先后在《人民日报(大地专刊)》发表了文章《抓住机遇,促进话剧发展》、在《呼和浩特日报》发表《伴着话剧艺术成长》、在《内蒙古文化》发表《在回顾和展望中体味话剧百年》等专业论文。

 

2007年9月,范晓枫正式退休,为了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辈青年、青少年,她在包头艺校担任影视、二人台表演专业的表演与台词以及声乐班的正音课教师,同时在少年宫担任少年儿童语言艺术教育教师、辅导培训艺考学生。2007年,范晓枫与儿子阿云嘎合作出版了《少年儿童朗诵、主持人指导与培训》一书。十几年之间,范晓枫先后带过上千名学生,许多青年还因此而成长为单位的艺术骨干,多名中学生考入理想的大学。

 

与此同时,她还将不少精力投入社会文化事业之中,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军营进行小戏、小品、朗诵的排练以及演讲比赛的辅导,多年来共有六十多个作品获得全国、自治区、包头市比赛优异成绩。

 

成为文广局专家咨询组成员后,她更是积极建言献策,为包头市的文化艺术建设发展义不容辞地做着贡献。

 

“如今,虽然年龄不饶人,但只要剧院需要、社会需要,我依然会积极参加演出。”范晓枫说。近几年,她先后参加、导演了包头市三届读书节开幕式并朗诵诗歌;在内蒙古文联文艺志愿者现场会文艺晚会上群诵诗歌;在包头市举行的“全国书博会《读者大会》”上朗诵;参加中国朗诵协会“重温经典”名家名篇朗诵会全国巡演。

 

总结自己的艺术之路,范晓枫谦虚地说:“我其实也没有创作出非常经典的、获得大奖的角色。只是在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孜孜不倦地刻苦努力过。”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115 总访问量: 314572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