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志宏:绿色军营锻造出的草原作家
14年的军旅生涯,从呼伦贝尔到巴丹吉林,冰霜、烈火锻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钢铁战士;他钻研文学、钻研草原文化,把爱好当成为之奋斗的目标。十余年之间,他写出了十几本畅销书,从最初的纯文学作品《雪河男子汉》《哈拉哈河岸的暑秋》到探索草原文化的学术性很强的文学著作《鹰的影子》《蒙古轶事》《蒙古之谜》再到创造了包头作家销售奇迹的《阅读草原》,他的成长之路,本身就是一本内容深邃并充满着生命激昂的励志大书,散发着绵长的芳香。2004年,他的作品《哈拉哈河岸的暑秋》获内蒙古文学界最高奖项“索龙嘎”文学奖。他所创作的《阅读草原》创出销售十多万册的包头奇迹,至今仍在内蒙古图书大厦排行榜前列,而且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贺志宏,1963年出生于包头市九原区哈德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草原文化协会理事,包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鄂尔多斯学专家委员会成员。
童年的记忆里,楔入哈德门沟深处的宝格剔是一片春来葱茏、入秋金黄的牧场。贫穷的日子里,他和弟弟妹妹一起陪着父母,守着贫瘠的土地,于日升月落间,一起播撒着美好的希望。排行老大的贺志宏从小就是一个有担当的孩子,长到六、七岁,就帮着当牧业队长的父亲放羊。那时,阴山深处还有着水草丰美的模样,羊群在暮春的暖阳里悠闲地吃草,他就在初绿的树荫下看山上山下的风景,聆听远处传来的悠扬婉转的爬山调。歌声是单调的岁月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故乡的山水,尽管苍凉,却也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间,以至于多年后依旧不能忘情地投入对它的挽救与保护。
宝格剔及其周边是蒙古族人的游牧地,贺志宏一家虽然是汉族,但是因为常年和蒙古族人为邻,生活习惯渐渐融合。“我们家好客,一些周边游牧人或者寻找丢失牲口的蒙古族牧人经常在我家吃饭喝茶,夜深了,父母就留他们就住下来。那些寓意深刻蒙古族名字和简单的蒙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也是后来贺志宏致力于草原文化研究的最初原因。
9岁,贺志宏走出深山老林在哈德门小学上学了,他的第一个老师是他的姑姑贺玉花,白天,她给他和同学们讲课,晚上则躺在被窝里给他一个人讲故事。一个偶然,他在自家的凉房里找到了一本已经没有封皮的《烈火金钢》。伴着这部铁血抗战、励志育人的小说,贺志宏长大了,这时他对文学与阅读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热爱,只要撞到他手边,无论什么书,他总会如饥似渴地去阅读,这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史》这样连成年人都可能读不完全的著作。初中时,贺志宏读到了翻译巨著《第三帝国的兴亡》。广泛的阅读带来的是视野的开阔与写作水平的提高。从小学到中学,贺志宏的文章都是同学们学习的范文。
1982年初冬,贺志宏抱着改变自己现状、改变家人现状的理想应征入伍,来到内蒙古极寒地带的草原城市海拉尔。
冷硬的西北风疾劲地扫过灰色的小城,嘹亮的军号响过,贺志宏的青春以全新的面貌拉来帷幕。不一样的生活,贺志宏首先想到用文字去表达。他说:“第一次写作源于一个梦。”那天晚上,他梦到了母亲送他入伍的情景,醒来后他便将梦里的一切写成一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散文,而这篇叫做《目光》的散文,当天就在早操时间被指导员当成激励新兵的美文在新兵连朗读,因为这篇文章,贺志宏赢得了战友们的崇拜和领导的重视。从此,贺志宏训练之余最快乐的事情是发现军营生活的美好与构思写作。一天,他的战友在暴风雪中把一个迷路的孩子送回家,贺志宏将这件小事写成一篇通讯投到了《呼伦贝尔报》,文章很快发表;一个雪天,看到司令员和战士一起扫雪,他又将这件事写成文章投到报社并顺利发表,从此,原本高大英俊的贺志宏从高颜值的被欣赏变成了大家眼里的大才子。训练结束,贺志宏被分到警卫排。与此同时,他的写作才能也被部队领导发现并得到重视,写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从1984年5月1日起,贺志宏开始写日记,再苦再累再忙,他也要求自己必须记满一页。如今,贺志宏那时曾写过的日记仍陈列在自家书房的书柜里,整整齐齐,共117本。
1986年5月,贺志宏在第一次回家探亲期间接到电报,要求他尽快返回部队到政治部报到,匆匆结束探亲,贺志宏应要求来到政治部,欣然接下了负责部队新闻报道的工作。期间,他开始接触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战友报》《解放军文艺》等新闻媒体的资深记者以及成名作家,他陪同他们深入中俄蒙边境线采访、采风、体验生活,也独自前去各种需要的地方采访写作。原本笔耕不辍的贺志宏如鱼得水,他的作品连连发表并获奖,他个人也连年被内蒙古军区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之后不久,贺志宏被部队派往《中国青年报》学习并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武警部队成立内蒙古森警总队,在军区已小有名气的贺志宏调往森林警察阿拉善森警大队,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守护巴丹吉林沙漠里的胡杨林。在森警大队,贺志宏一边是不怕吃苦的武警战士,一边以生动的笔触创作着。期间,《野人出没的巴丹吉林》发表于《内蒙古法制报》;报告文学《驼乡橄榄绿》发表于《解放军报》。四个月后他调回总队政治部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并在1990年8月被武警总部破格提拔成军官。结束了短期的军校生活后贺志宏被任命到大兴安岭一线作战部队带兵。
这回,他所在的部队防区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火窝子”,最繁忙的“春防”常常是一天转战几个火场。但每次扑火他都率领突击队冲在第一线。一次,他抱着风力灭火机追赶火头,竟36个小时没有合眼也没有吃饭。36个小时后,大火被扑灭,看着草地上和衣而卧的战士们,他坐下来,不是休息而是从作战服的衣兜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详细记录这一次扑火的过程。他写作的素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积累而来。因出色的业绩,他所在的部队被公安部授予“英雄扑火大队”荣誉称号。
解放军6年、森警8年,贺志宏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他的足迹遍布蒙古高原,因获得“英雄”称号,贺志宏在全国巡回演讲,与此同时,战地日记也积累到了60万字,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的稿件一年多达一百余篇。
1992年,贺志宏的第一本书——报告文学集《雪河男子汉》出版发行,那年,他28岁。
军营,对于贺志宏来讲,不仅是锻造意志的绿色大熔炉,更是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1993年,因为父母年事已高,贺志宏调回包头森警大队,接着转业进入包头市国税局。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生活素材的积累,贺志宏的第二本书散文集《西部情怀》出版;描写亲情与草原情怀的集子《相思谷》出版;十几天跑遍新疆多地,写出行走文学《掀起你的盖头来》。2002年,《哈拉哈河岸的暑秋》在《草原》杂志发表,2004年,获“索龙嘎”文学奖。
2003年非典期间,贺志宏把单位与税务相关的资料阅遍,将古今中外的税务故事集结成册,整理出一部名为《流金税月》的税务著作。《流金税月》出版后,贺志宏在内蒙古国税系统名声大振,自治区国税局让他为干部做两天培训。他感觉两天的课程,如果只讲《流金税月》显然内容贫乏,贺志宏决定将草原文化渗透其中搬到讲堂,和同仁们分享。
课间,内蒙古国税局培训中心主任到贺志宏的房间看他的课件,看后赞赏不已,提议说:“你把这些内容整理出书吧。”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贺志宏很快将讲解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并集结成册,这本书就是后来销量突破了10万册的《阅读草原》。
从此,贺志宏有关草原文化的研究与写作一发不可收拾,《蒙古族》《达斡尔族》《鹰的影子》《蒙古轶事》《蒙古之谜》等书相继出版。2006年,贺志宏顺利进入中国作家协会。2008年,《蒙古轶事》获得了自治区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2012年,《蒙古之谜》再次获得了自治区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至2015年军旅文学著作《雪野北纬53°》《在陇原大地》先后出版发行。
有追求的人生才是美好的。而今,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贺志宏的文学创作日臻完美成熟,他说“时光不老,笔耕不辍。”因为这一生,文字就是他最挚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