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英杰人物库
读书藏书出书之书生活——冯传友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08 13:54:49]  点击:189次

冯传友.jpg

冯传友:读书藏书写书之书生活

 

2016728日,第二十六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十大读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我市爱书人冯传友光荣当选。其实一年前,冯传友就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书香之家”,二十六届书博会前又被评为全国第二届“书香之家”。但是他说:“读书是我自己的事,荣誉有没有都不会影响我爱书、读书、藏书。”采访冯传友,他说:“我其实是从一个卖酱油、臭豆腐的售货员成长起来的。”但事实上,多才多艺的他不仅在青山商厦做到书记的岗位还曾兼职电台主持人。

冯传友出生在胶东一个沿海的小村庄,当地朴实的世风铸就了他善良、认真、有韧劲的性格。难忘的儿时记忆为他日后的很多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第一次买书,第一本字典,第一次读的长篇小说……直到写出饮食文化散文《吃情岁月》,都曾是淳朴童年时代的积累。

冯传友的第一本字典,是小学语文老师帮他买的。五年级的一天,县书店拉来了一车书,在学校的当院摊开来供师生们选购。冯传友在令人目不暇接的书丛中发现了一本《新华字典》。他想:“我要有一本字典该有多好啊,在校听老师讲课,放学以后可跟字典这不会说话的老师学习,看课外书遇到拦路虎,也不用东问西问了。”
他蹲在那里翻呀读呀,忘记了身边的一切,直到卖书人提醒,他才抬头四顾,原本热闹的校园这时已安静下来,书摊周围也仅剩下几位老师。工作人员一边收摊了一边对他说,快点回家取钱来买。可是冯传友家离学校很远,他便问,您明天还来吗?对方说不来了,换别的学校摆。他恋恋不舍地将字典放下又拿起来,仔细地看了定价:1元。抱着一线希望,他问:“星期天我把钱送到县里行吗?”工作人员很为难地摇了摇头。突然,一只熟悉的手把它拿了起来,递到了他的面前:“传友,先拿着,钱我给你垫上。这字典就两本,现在不买,以后怕买不上了。”是他的语文老师杜老师。那一刻,感激的泪水无遮拦地涌出来,他说了一声:“谢谢杜老师!”然后深深地向老师鞠了一躬。这本字典从此成了他阅读路上的良师益友。至今还在他的书柜里。小学毕业时,冯传友从乡下老家来到包头读书。高中毕业待业一年后当了售货员。

冯传友爱书成痴。中小学时代买不到书,他就借书看,看到自己喜欢的就抄下来。郭沫若的《女神》、戈壁舟的《我迎着阳光》、李瑛的《红柳集》、严阵的《琴泉》等冯传友都抄过。许多内容至今都记得。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抄到一半,书就被人要回去了,一度让他懊恼不已。后来,他利用手抄的诗歌写了6篇《诗人笔下的包头》,在《包头广播电视》报连载后,被《鹿鸣》杂志、《铁花》杂志、《五月风》杂志、《人民文学》(副刊)以及网络转载。冯传友在他的《我的几部手抄本》一文中写道:“那时,图书园地一片荒芜,想得到一本书读谈何容易!一旦有所得,便如获至宝,不分昼夜,生吞活剥。我的几部手抄本,便是这时产生的。”一部近20万字的诗集《我迎着阳光》,抄完后感动了书的主人,将这部诗集赠送给了他。而这仅仅是冯传友所有手抄本中的一本。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能静下心来完成这些手抄本?只有一个答案:对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除了买书,冯传友还喜欢买各类工具书,大凡自己认为有用的、经济力量也能允许,就想方设法买下来,这样的工具书至今已有数百部。在《四角号码情结》一文中冯传友写道:“这些工具书对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大的帮助,也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可以说,它们使我受益无穷。”
 “南京大学徐雁先生主编了一部《中国读书大辞典》,由南大出版社出版发行。就是在这本书里,我初识了苏州的藏书家、书话作家王稼句先生。”这是冯传友在他的《辞书为媒结书友》一文中的几句话。正是通过辞典,他和王稼句先生有了书信往来,通过求书,结为书友。他的这篇文章还在包头市的一次读书征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追忆往昔,冯传友说,他的工作经历有点传奇:商店售货员、公安侦察员、公司秘书、局秘书、商厦副总、书记,而且在书记的岗位上兼职电台主持人,后来加盟包商银行编报纸。但无论在哪一个岗位工作,“藏书、读书”总是最爱的事。

1992年,冯传友被任命为当时包头青山商厦副总经理;19994月被局党委任命为党总支书记兼副总经理。在这之前,他曾和包头电台领导建议开设一个读书栏目,他允诺每周提供一篇稿件。结果电台不仅采纳了他的建议而且邀请他做兼职主持人。这业余的主持人一做就是整整10年。前7年在新闻综合广播主持和主编《558文学网站》节目,后3年到新开办的生活娱乐广播创办介绍包头历史文化、古今人物、方言民俗的《魅力包头》节目。而这10年之间,这两个栏目均是广电局的品牌栏目。
编辑地方文化节目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他不止一遍地读过《包头史话》,读过《包头史稿》,及多达15辑的《包头史料荟要》,还浏览了其它大量的包头史料。他说,仅仅读这些是不够的,还要读《史记》《汉书》《三国志》《魏书》《元史》里的相关部分。冯传友的书房叫“暖石斋”,里面有一书柜地方史料和边疆民族资料。他是学商业经济出身,但暖石斋仅二十四史就有两套:一套中华书局的繁体竖排点校本,一套地方出版社的简体字本。

冯传友说,他的中学时代几乎荒废了,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没有功底,人家基础好的人可以一目十行地读书,他却只能下笨功夫,而且离不开工具书。比如他读《论语》,就把杨伯峻译注本、李泽厚注释本、陈晓芬、徐儒宗译注本三种版本摊在书桌对读,而且旁边还要备上《汉语大词典》,遇到难解的词语随时查阅。

2005年在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起,冯传友已经参加了14届,其中11届是自费参加。他说,参加全国读书年会,既开阔了视野,又结交了书友,联络了更为广泛的作者。他在会上结识了《人民日报》前文艺部主任、著名作家袁鹰,拜访了人民日报出版社前社长、著名藏书家、作家姜德明。利用大会组织参观老舍故居和布衣书局之机,陪同资深翻译家文洁若;在南昌,他于会议期间组织参观古村落,陪同岳麓书社前总编辑、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在淄博年会,他结识了南开大学著名教授来新夏。这些老专家学者,都为他后来办《书声》写过稿件。所以他说,每一次参会,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电台主持文学节目和文化节目时,他就得力于这些全国名家的助阵,在节目中介绍他们的作品。如果有人来包头,他就请到直播间,丰富他的节目。

2009年,冯传友应邀加盟包商银行,编辑行报《包商时报》,同时创办了《书声》读书版。他充分使用全国的资源,发表知名专家学者、教授、藏书家、作家、读书人的原创文章,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和喜爱,读者和作者遍及除澳门、西藏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特区)。
甘肃省张掖图书馆馆长、学者黄岳年在《名家云集的〈包商时报〉》一文中写道:“一家企业报纸有4个文化副刊,这在全国企业界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它对中国梦中全力弘扬文化的意义,是一个有益的贡献。”

冯传友不仅自己读书,而且推广读书,经常受邀做读书演讲。近几年,他多次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包头医学院、包头铁道职业学院进行过读书演讲,给高校师生讲解读书的好处。他说,这样做看似在教育他人,其实是真正的自我教育,。他收到的感动也是无法言表的。一次他应邀到包钢某中学为还有一个月就高考的理科班讲读书,他和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一个月就高考了,可以听我讲,也可以复习功课,毕竟高考比听我讲重要。结果没有一位同学复习功课,而且原计划讲一节晚自习课,一节课讲完了,学生们强烈要求他再讲一节。那晚,他讲了两节晚自习课。事后他说,那天晚上他很感动,他说,孩子们不是不爱读书,是缺乏合适的引导;理科生不是不爱好文学,也是缺乏合适的引导。
包头图书馆开办“尚书讲坛”后,冯传友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他不仅在学校讲、在图书馆讲,还应邀到一些企业诸如神华、包钢等单位开讲,有几次还到内蒙古话剧院这样的文化文艺单位演讲。近几年,他先后在河北《藏书报》开过介绍出版十年以上老书话作品集的专栏《十年沉酿》;在内蒙古《北方新报·包头版》开过《鹿野书话》《鹿城名流》专栏。正是由于在读书方面成绩卓著,他被聘为包头市图书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当选副理事长。

除了酷爱读书,冯传友还非常关注文化方面的一些社会问题。某年南通图书馆研究员在网上呼吁新版《辞海》应取消四角号码查字法,冯传友认为不妥,他立即撰写反驳文章,投寄《中华读书报》,很快就被编辑部采用(见2008910日《中华读书报》)。之后出版的新版《辞海》依旧保留了四角号码查字法,证明冯传友观点的正确。

“暖石斋”藏书万余册,以文史、经济、地方史料、杂史、饮食文化、工具书为主。其中有3个书柜是书话类书籍专柜,约一千五百册。他说,他最珍爱的是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书话类和工具书,比如辽教社的“书趣文丛”前五辑50册,购自全国6个城市:包头、烟台、武汉、鄂尔多斯、北京、沈阳。为此,他曾写有专文《买“书趣文丛”记》。每本书都有不同的来历,每本书都有不同的故事。山东《新泰文史》主编、作家阿滢在一篇题为《造访暖石斋》的文章中写道:“那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其中书房占了两室一厅,两个朝阳的居室都被书侵占,客厅里也有一面书墙,靠北的一间做了卧室。书房外挂着原包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东生先生题写的‘暖石斋’匾额,两个书房中间挂了一幅包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文奇先生书写的‘书痴’二字。暖石斋的书橱都是放了里外两层书,沙发、茶几上也都摞满了书,伸手所触皆书也。”

“暖石斋”的另一大特色是签名本。姜德明的著作签名本有三十本左右;韩石山的签名本也有三十余本,还有文洁若、沈昌文、牛汉、袁鹰、钟叔河、流沙河、陈子善、黄裳、铁凝等名家的签名本。“暖石斋”成了许多爱书人造访的目标。《山西文学》前主编韩石山、十堰作家李传新、南京《开卷》主编董宁文、北京作家韩三洲、《芳草地》主编谭宗远、成都学者龚明德、甘肃学者黄岳年、山东《新泰文史》主编阿滢、山东《日记杂志》主编于晓明、深圳藏书家张洋,及已故长沙《书人》主编萧金鉴等专家学者、藏书家、作家都曾访问过暖石斋。

冯传友读书,经常把读后感付诸笔墨,多年来写下的读书随笔、买书记之类文字,多达四五十万字。继201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他出版了饮食散文集《吃情岁月》后,2018年,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为他出版了20万字的读书随笔集《暖石斋读书记》,不到一年时间,即进行了第二次印刷;前不久,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包头笔记》,书中收了他历年写的关于包头的系列文章。2021年,20余万字的《暖石斋读书二记》已与读者见面。除此之外,他还有近十万字的“旅途访书记”在电脑里躺着等待出版。

冯传友说,青少年时代没学到什么文化,所以,现在还要坚持不断学习、大量读书,活到老、学到老。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116 总访问量: 3145722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