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美兰:蕙质兰心文如其人
人们常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崔美兰来讲,“热爱”这位老师便是她的指引,岁月无声,光阴流转,她埋下头,辛勤耕耘却不问收获。
春秋冬夏,风雨兼程,她一步一个脚印,从青涩年华里的抒情小诗开始,一行行发自内心的书写,一篇篇真情流露的文字。从最初热爱文学的小女孩、散文作者,到杂志编辑、执行主编……她在通往文学的路上举心为灯,孤旅独行。
都说热爱生活的人会获得更多的阳光。上中学时,崔美兰喜欢上了现代诗,在那个书籍相对匮乏、文学热情却高涨的年代,崔美兰只要看到诗集就会如饥似渴地抄录、阅读、背诵。那些灿烂的日子,诗歌犹如阳光,照亮着年少的憧憬。阴差阳错的是,在大学,崔美兰学的是工科,但因喜欢文学,只要有时间,她就在看书,小说、散文、诗歌,看得多了便想试着抒写自己的心声。这种最初的播种,也成了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大学毕业,崔美兰来到了包钢,从一线的工人做起。那时,工厂的环境和如今可没法比,但她不怕苦、不怕累,业余时间依旧是书不离手、笔不离手。后来,她到了包钢工会主办的《铁花》杂志任执行主编,爱好成为职业,她更是如鱼得水,写作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需要。为此,她常常忙得饭菜马虎、衣着随意。
按惯常的思维,一个理工科专业的人,离文学创作可谓相距甚远,但崔美兰在阅读中升华自己。读书是她生活的重要部分,她常常随着书本的内容放飞自己的思绪,在阅读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分。“写作,是对生活的感悟与记忆。谁的日常不是平淡平静,但想要写好文章,就要从平静的生活中寻找不一样的感动。”一滴窗前飘落的雨滴、一片空中飘飞的落叶,都能激起她无限的遐想,她把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喜怒悲欢的情感都记录了下来,写出了对青春的畅想、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的诗歌与散文文风独特,看似平淡,极少使用华丽词藻,但细细品味,情思如酒醇香。她笔下的雨天是这样的:“伞下/假如有你/多希望/雨/再大些/黄昏后/我们一起伫立成/遥远的风景。”她笔下的思念是这样的:“那份长长的牵挂/如一束缆绳/把你拉回/到我心岸。”看她的诗会使人变得年轻,好似眼前燃烧着一团火,生命永恒不熄的烈焰,在跳动、在升腾。
在文学的道路上,崔美兰摸爬滚打,25岁时就出版了诗集《相思雨》。她的诗既不朦胧也不直白,而是从不同方位、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唱出了一首首爱的赞歌。她用委婉的方式唤起一片明丽,让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温馨。
崔美兰的创作道路及作品有一个漫长的蜕变过程,青涩年华的抒情小诗,开启了她的文学之门。此后经年,她不断耕耘、不断前进。《烛光·小雨》《相思泪》《遥望》《无奈的人生》《鹿城记事》《神树湾》《钢铁大亨》《像树一样生活》这沉甸甸的8本诗集以及散文集、长篇小说,就是她一个一个的脚印。崔美兰就是这样脚踏实地的走过来的。创作路上的称谓,也从文学女孩儿、散文作者一路走到杂志编辑、执行主编。20余年的漫长日子,有过激情四溢的慷慨激昂,有过徘徊犹疑的苦闷烦忧,但因一腔热爱,她一路披荆斩棘、脚踏实地地走过来。
2012年,崔美兰进入鲁迅文学院高级研修班学习,这是一次收获满满的学习,她说:“在鲁迅文学院,聆听了许多教授、导师、专家的解惑,好像一下子灌得太多了……来的时候还自认为会写点东西,走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写下去了。”而她认为,这种困惑正是一个作家必须经过一个坎儿,或者说是历练。不经历这样的困惑与努力摆脱困惑的挣扎,就不会是一个有深度的作家,当然作品也不会有力度。崔美兰经历了这个困惑,并且在困惑中自觉地寻找出路。这种自觉就是一个作家破茧成蝶、走向成熟的过程。
“对于这样一个多元并加速的年代,写作从来就不会影响什么,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也许这就是我体会到的文学的出口所包含的文学理想吧。”崔美兰这样总结她与写作这一份解不开的缘。而事实上,这样的心境特别有利于一个作家心平气和地审视所处的这个世界,然后平心静气地思考眼中的世界,最后才能达到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客观之眼观物”的境界。这个时候,作家的作品才是客观的,才是有利于读者观瞻的。“我内心深处的文学,它既不神圣也不神秘,它就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你既不要放大它的作用,也不要无视它的存在。文学就是文学,它是客观存在,它是可感的有体温有情感的存在。”崔美兰如是解释她热爱的文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9年,崔美兰被借调到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为冶金系统的院士殷瑞钰写传记,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30多万字的《殷瑞钰传》,成就了她写传记作品的新高度。从青春年少到渐知天命,崔美兰依旧初心不改,于平静中见壮美,于平淡中寻辉煌。
在空余时间,她将工作时期的文字整理出来,又一本散文集《钢铁之上》呈现出来。原鲁迅文学院院长白描为此书做序,他说,在崔美兰进行她的书写的时候,她是自豪的,如她所讲:“当‘呦呦鹿鸣’这古老诗句赋予了现代意义的时候,人们听到的是劳动的鼓舞和欢欣。当草原钢城迈开时代的步伐走向希望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创造的喜悦和憧憬。由衷的喜悦,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她遏止不住的真情流露,由此奠定了贯穿于这本散文集的总基调,即如草原上的空气一样清新透亮,恰似雨后的蓝天一般澄澈湛蓝。与其说我喜欢崔美兰的文笔,不如说我更喜欢她的情感的纯粹,还有文字背后所透现出的那份心志的笃定。”
在白描院长的印象中:她很多时候更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单纯女子,没有成熟作家的老辣,却葆有赤子般的心愫。在人心不古的尘世中,这份真,这份纯,殊为难得,亦尤为可贵。
的确,她的这份真,这份纯,让她在艺术的天空里自由飞翔,静享生命里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