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穆斯泰庙遗址
满清王朝人关后,为了全面征服强大、剽悍的蒙古民族,便处心积虑地推出一套“国策”,那就是:对蒙古族上层贵族实行安抚、封地、封官、嘉奖、晋级,给予特权,在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兴建庙宇,鼓励男性公民当喇嘛,给予优待。康熙皇帝说过,在蒙古地方修建一座庙,胜于养10万兵。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蒙古族王公贵族们争先恐后地掀起了一股建庙热潮。他们把修建寺庙视为有名声的崇高事业,如在修建百灵庙时,达尔罕执政王爷诺乃亲王就和西贝子爱木克的官员们发生了争执。执政王爷继承父亲本塔尔亲王的遗志,要在四面环山、三面环水的巴图哈拉嘎这块风水宝地上建一座旗庙,而西贝子爱木克也坚持要在这里建一座爱木克庙,双方各持己见,不肯相让。结果执政王爷凭借自己的实力,于公元1702年破土动工,在巴图哈拉嘎建起了百灵庙,康熙赐名“广福寺”,并赏给一块满、蒙、藏、汉四种文字的挂匾,批准该庙拥有15个度牒,180名喇嘛的编制。西贝子爱木克也不甘示弱,先在今天的腮忽洞乡庙沟村附近的山湾里建起了贝子庙,同样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赐,取名“盟克柏斯古郎头苏木”,批准该庙15个度牒,45名喇嘛的编制。接着,西贝子爱木克又一鼓作气,在艾不盖河北岸建起了吉穆斯泰庙的前身——“德都会堂”。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由于达尔罕草原及其附近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一时土匪四起,“德都会堂”几经土匪抢劫,财产损失严重,喇嘛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1731年前后,当时执政的扎萨克多罗达尔罕贝勒拉旺全尔济十分关心“德都会堂”喇嘛们的生活,便派自己的弟弟旦金扎木苏在本旗境内选一风水宝地,将“德都会堂”进行迁移。
旦金扎木苏接受了将“德都会堂”进行搬迁的任务,就到处选择新的建庙地址,当他来到吉穆斯泰时,一下子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山清水秀,怪石磷峋,草茂花繁,鸟鸣婉转,彩蝶纷飞。他认为吉穆斯泰这块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心里非常高兴。正当旦金扎木苏兴高彩烈地观花赏景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处山湾里新搭起一顶蒙古包,一位外地蒙古喇嘛在包前的青石板上坐禅,口中念念有词。抬头仔细看,山峰半腰有块石头象观音菩萨静坐于莲花之中。此情此景,让旦金扎木苏更加认识到此地确实是人间少有的仙境,如果修建一座庙宇,肯定是吉祥如意,造福后人。
旦金扎木苏回到旗王府,向札萨克多罗达尔罕贝勒拉旺多尔济详细地叙述了他在吉穆斯泰看到的一切,并建议尽快选择吉日破土动工,将“德都会堂”迁至吉穆斯泰。达尔罕王爷接受了旦金扎木苏的建议,决定兴建吉穆斯泰庙。寺庙落成后,“德都会堂”内的经卷、金佛、法器以及喇嘛,一并迁移到了吉穆斯泰庙。从此,吉穆斯泰出了名,庙堂香烟绦绕,游客日渐增多。蒙医经常进山采药、制药。牧民们也在庙的附近搭起蒙古包,建立放牧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吉穆斯泰庙的规模不断扩大。鼎盛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建筑群体,有主殿、迈达利庙、岗尼尔住所、仓库,还搭建了数顶蒙古包,供喇嘛们日常生活用。吉穆斯泰庙的喇嘛不多,只有十几人。
关于吉穆斯泰庙的主神和祭拜活动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穆斯泰庙的主神是那木斯来神。吉穆斯泰庙平时没有什么法会活动,只是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四日,祭那木斯来神,喇嘛们才到庙念经祷告。
另一种说法认为吉穆斯泰庙的主神是贡布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十六,一个喇嘛坐阵念“努乃经”,坐禅八天。
抗日战争爆发后,吉穆斯泰庙的喇嘛越来越少,甚至达到无人管理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旗王府下令拆掉了寺庙,并把吉穆斯泰庙里用黄金制做的“贡布神像”请回了百灵庙,供奉在百灵庙的满卜庙里,其余的佛爷塑像、经卷、法器等交给“广福寺”管理。
时至今日,在吉穆斯泰旅游区,吉穆斯泰庙的断壁残垣仍然清晰可见,成了这一历史的见证。庙北侧“悟空峰”悬崖峭壁上的那座天然观音菩萨石像,依然祥和亲切,好像在时刻保佑着花果山来客的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