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记忆·文旅印象
民间吹打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14 10:33:00]  点击:74次

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民间吹打乐

简介

  土默特右旗的民间吹打乐,人称“鼓匠班”,当地把从事民间吹打乐的艺人称作“鼓匠”。据说,土默特右旗地区的民间吹打乐,早在清乾隆中期即随晋陕移民传入,后经当地一代代的艺人长期加工、丰富、传承、发展,已经成为兼容其他乐种,体现民俗风情、颇具土默特右旗地方特色的民间吹打乐,广泛流传于内蒙古中西部及广大西北地区。

  民间吹打乐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唢呐、鼓、锣、钹、铙、笙、咔碗、口哨、板胡等,现代也有电声乐器。演奏姿势有坐棚、走吹。演奏形式有独奏、齐奏等。音乐艺术表现:慢则深沉含蓄,快则火爆热烈。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出土右各族人民精悍豪放、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民间吹打乐伴随着民俗风情,常活跃于民间,颇受群众欢迎。默特右旗的民间吹打乐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土默特右旗民间吹打乐参加过高层次的音乐艺术活动——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全国吹歌展演,荣获了特别优秀奖山花奖,张福福获全国吹歌大王称号。现在已经形成以“中国吹歌大王”,“民间演奏大师”张福福为代表的实力雄厚的民间吹打乐演奏队伍,民间自发组合的小班多达几十个。

  过去红、白喜事宴会都要请民间吹打乐演奏,但多年来只有办丧事时用,其他场合很少用,特别结婚喜事绝对不用,严重制约着民间吹打乐的发展,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学习民间吹打乐的人越来越少,已处于濒危状态,必须抢救保护。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土默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和煤都鄂尔多斯市“金三角”腹地,北靠大青山,南邻黄河畔,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季风气候,山区占全旗总面积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属平川,是农作物生长的好地方,同时也有丰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旗辖5个镇、3个乡、3个管委会,总人口35万,总面积2600平方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土壤肥沃,资源富集,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土右旗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秦汉时属云中郡,并置咸阳、犊和二县,之后历朝均有建制。旗政府所在地萨拉齐镇是全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制历史近300年,人文荟萃,商贾云集,自古就有“塞外明珠”的美誉。

历史渊源

  大约100多年前的清光绪年间,萨拉齐一带出现了专业从事经营民间吹打乐的民间组织——鼓坊。民间吹打乐艺人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应邀为民间婚丧嫁娶、商号开业店庆以及传统节庆办社火、办红火进行吹打乐演奏。

基本内容

  民间吹打乐在早以前人们婚丧嫁娶、闹社火等大型活动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在解放后一般办丧事时用,其他很少用,特别结婚喜事绝对不用。民间吹打乐队由6-7人组班,有“吹尖”(唢呐主奏乐器)、“拉塌”(第二支唢呐辅助乐器)伴奏之分。其演奏形式分安鼓(下午5点开始曲)、刮灵(晚10-12点)演奏、叫夜(12点第二天早上6点),在此期间亲家们可以随便点曲子让乐队演奏。起灵(抬棺材时演奏规定曲目)、第二天摆街(沿街演奏,也可随便点曲子,这个环节是乐队显露演奏水平的最佳时候)、送灵(乐队不间断演奏送到坟地)、下葬(演奏规定曲目)。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最早的乐器有大唢呐、小唢呐、鼓拔、锣镲等,现在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笙、管子、口琴、铛铛(狗娃子),有的还与电声乐器合作演奏。传统作品主要演奏以下曲目:晋剧《打宫门》、《哭灵》、《打金枝》、《走山》等共50多首,二人台《打金钱》、《走西口》、《拜大年》、《十对花》等共80多首,传统段子《将军令》、《出古镇》等共60多首。

传承谱系

  第一代:白威:男,汉族,(1910-1976年)、萨拉齐人。

  四虎挠 :男,汉族,(1911-1978年)、萨拉齐人。

  第二代:李基换:男,汉族,(1923-1981年)、张子淖村。

  瞎三林:男,汉族,(1923-1981年)、张子淖村。

  第三代:二保世:男,汉族、(1925-1986年)、水圪兔尧村。

  瞎财员;男,汉族、(1924-1987年)、刘家营村。

  第四代:张福福:49岁,男,汉族,土默特右旗人。

  王文俊:47岁,二保世长子,

  第五代:二牡丹(女)、刘海燕(女)、樊红、张大雷、张二雷

代表性传承

  人张福福:现在以自己家庭组班从事白事宴吹打乐伴奏。曾参加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选萃展演,荣获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参加首届全国吹歌展演荣获全国吹歌大王,荣获自治区唢呐演奏大师。包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吹打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特征

  民间吹打乐在服务红、白喜事和年、节、庙会等民俗活动中。婚娶用民间吹打乐,以表达人们喜悦心情,作乐为欢。丧事用民间吹打乐,以表达亲人悲哀怀念之情。除此之外,用民间吹打乐还有炫耀之功能,越是富有之家,民间吹打乐之举越为盛大,它反映着社会等级观念。

重要价值

  民间吹打乐自古以来代代相传,已沿袭成风,渐渐演变成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俗活动。在它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礼仪活动还是艺术活动,早已形成自己的一整套机制,并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民俗各种礼仪形式、内容,做喜、乐、悲、哀各种情绪和模仿各种声音的音乐表演。以民间吹打乐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且给人以艺术享受。

  土默特右旗民间吹打乐曾参加过高层次的音乐艺术活动——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全国吹歌展演,荣获了特别优秀奖山花奖,张福福获全国吹歌大王称号。

濒危状况

  十年浩劫,民间吹打乐遭到了很大破坏,乐器、乐谱荡然无存。有些老艺人年事已高,体力较差,还有些老艺人已去世了。过去红、白喜事宴会都用民间吹打乐演奏,但近年来只有办丧事时用,其他很少用,特别结婚喜事绝对不用,严重制约着民间吹打乐的发展,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学习民间吹打乐的人越来越少。

  民间艺术始终存在着“人在艺术在,人亡艺术亡”的危机。现在老艺人健在的为数很少,中、青年后继乏人,亟待解决后续传承人的问题。民间吹打乐项目处于濒危状态,必须抢救保护。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对民间吹打乐,土默特右旗政府已立项保护。成立了保护工作业务组、专家组,确立了土右旗文化馆为保护责任单位。

  2、在旗委、旗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中,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在土默特右旗农村保护传承乡土特色文化——民间吹打乐。

  3、在土默特右旗历届敕勒川文化艺术节期间举办民间吹打乐大赛,为民间吹打乐艺人提供展示传播的机会,对青年鼓乐手要特别奖励

  4、对重点传承人及团队建立了档案和通讯录,明确了由保护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联系

 


上一条:木板窗花
下一条:面塑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85 总访问量: 314599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