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记忆·文旅印象
蒙古马鞍子制作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14 10:31:41]  点击:106次

包头市级非遗项目——蒙古马鞍子制作

  项目简介:

  蒙古族制作马鞍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那个时候蒙古人的祖先把野马捕捉回来驯养,而后产生了骑马的愿望,在没有工具、工匠的条件下,就把一块皮子披到马背上当做马鞍。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蒙古马鞍的制作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蒙古族自古就有马背民族之称,马背是蒙古族的摇篮,蒙古人从小就和马一起生产和生活,于是和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蒙古人爱马、惜马,喜欢装饰马,于是就创造和发明了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马鞍。蒙古族马鞍制作精良,造型多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风格。 蒙古族马鞍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游牧文化的见证。虽然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用途的马鞍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马鞍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把马鞍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进行研究却很少。而且随着蒙古民族从游牧走向定居,曾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马鞍也逐渐走进博物馆,成为展示游牧文明的工艺品。马鞍的传承载体大幅减少,马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略显困难,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对蒙古族马鞍发展的现状、制作工艺、礼俗文化和未来发展进行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马鞍文化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马鞍则是蒙古人的精神摇篮。马鞍的发明,才使蒙古人跃上马背,成就了辉煌的业绩。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市)和23个牧业旗之一,东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相接,西与乌拉特中旗毗邻,南与包头市固阳县、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相邻,北与蒙古国接连,国境。

  分布区域:

  总要分布在达茂旗,四子王旗,巴盟

  历史渊源:

  蒙古族制作马鞍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那个时候蒙古人的祖先把野马捕捉回来驯养,而后产生了骑马的愿望,在没有工具、工匠的条件下,就把一块皮子披到马背上当做马鞍。经过千百年的锤炼,蒙古马鞍的制作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从时代上划分有匈奴时期的青铜蹬,有明代的简式马鞍,其余多为清代以来的各式马鞍和鞍具;主要有景泰蓝、鲨鱼皮、黄白铜、影子木和铁质马鞍;从工艺上区分有掐丝珐琅彩、骨质镶嵌纹、铁错金银铜、鲨鱼皮彩绘;从民俗图案上来区分有万寿无疆、五福捧寿、平平安安、节节高升、福在眼前、喜上眉梢等等;从造型上区分主要有大尾鞍、小尾鞍、鹰式鞍、人字鞍等;从用途上区分则有王爷鞍、福晋鞍、萨满鞍、喇嘛鞍、生活鞍、牧放鞍、狩猎鞍、仪礼鞍等。马鞍集中了蒙古鞍马文化的诸多内涵

  基本内容:

  马鞍选材讲究,造型美观,乘坐舒适,结实耐用。它的主要制作工艺是将砍好的四块上好鞍木用胶对接制成木鞍,称之为“四块玉”。所谓“四块玉”,指的是左鞍板、右鞍板前鞍鞒、后鞍鞒。对接好的木鞍前鞍鞒高,后鞍鞒低,木鞍主体长约50厘米,宽约26厘米,初步成型的木鞍经过打磨抛光后叫“白茬鞍”,白茬鞍再经过一番装饰(压条,鞍花,八宝等)配上捎绳、鞍腰子、马镫、马韂、肚带根儿、马屉等,就成了一副完整的马鞍。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马鞍子分为实用性和豪华型,还有用于赛马、狩猎、战争的马鞍,装饰马鞍。1、实用性马鞍是主要用在日常生活中,如骑马赛马时;2、豪华型也是就是装饰型马鞍主要用在举行那达慕大会上。

传承谱系:

  "马鞍”即以反映人马关系为内容,是蒙古族文化的分支。“马鞍”是草原文化的主要内容,它包括蒙古人对马的认识,驯养,时具备的用品、蒙古族人们有关马的美术,文艺,马术,及体育活动等内容。“马鞍”文化是草原上广为流传,因此本人传承着一项不改的习俗.

  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的马鞍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时代的变迁,基本上被人们所淡忘,几乎到了濒临的边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种绝技,保护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2012年由巴音毕力格着手收集整理了此项技艺。

  主要特征 :

  达尔罕马鞍主要特征是造型美观,乘坐舒适,结实耐用,左鞍板、右鞍板前鞍鞒、后鞍鞒。前鞍鞒高,后鞍鞒低,四个鞍花,八宝俩个,马褥子,捎绳的前后一般是10根和18根。

  重要价值:

  民族文化价值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被誉为 “马背上的民族”, 骏马是蒙古族的精神象征,马鞍则是蒙古人的精神摇篮。马鞍的发明,才使蒙古人跃上马背,成就了辉煌的业绩。

  濒危状况:

  如今蒙古马的数量在迅速减少,再加上草场退化,饲养成本增加,牧民养马几乎没什么效益,马文化也在逐渐淡化,马鞍的用处减少,但是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爱马的蒙古族人们都将马文化传承下去。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蒙古族自古以来就被誉为 “马背上的民族”, 骏马是蒙古族的精神象征,马鞍则是蒙古人的精神摇篮。马鞍的发明,才使蒙古人跃上马背.马鞍创造了辉煌的鞍马文化,这种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随着这项古老技艺的申遗成功,相信岁月流逝并不会淹没那些古老的传统,一切美好因此我们要维护我们的民族精神,马鞍的手艺不断的传承下去,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2、申报包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条:面塑
下一条:茂名安服饰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385 总访问量: 3145991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