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英杰人物库
捏面人捏出个非遗大师——王富荣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0-09 12:49:02]  点击:135次

王富荣.jpg

王富荣:捏面人捏出个非遗大师

 

造型夸张、色彩艳丽、栩栩如生、质感生动……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塑大师王富荣的面塑作品,既传达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又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

 

面塑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旧社会的面塑艺人曾“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在街头叫卖,虽然作品深受群众喜爱,但却被视为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儿。新时代,王富荣不这么认为,在他的意念里,面塑不应该只存在于街头巷尾,更应该成为一种艺术品,被摆放在桌前案头。

 

在他位于青少年发展中心的工作室里,王富荣不断展示着新作品。每年春节前夕,他都会特意做一些颜色艳丽的面鱼,寓意年年有余;而胖妞,是在提醒孩子们,如果只吃不运动的话,就会长成这肥胖的样子。王富荣捧着色彩鲜艳的面鱼和胖妞,调侃地说。

 

“用鲜活的面塑作品表达情感,是一名面塑作者最基本的要素。”王富荣说。面塑是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捏、搓、揉、切、刻、划……原料的韧性和防腐、捏面人的技巧和方法、后期的修改和着色……种种高难度要求,让创作者不仅必须要有一双巧手,而且要具有艺术眼光。20年,王富荣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王富荣的面塑人物大多造型夸张,刻画表达出的都是心情的奔放和热情。这种表现形式,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王富荣的人生态度:“哭着过也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还不如笑对人生,享受生活。”回忆起自己20多年的学艺之路,王富荣感慨万千:“面塑是个非常不容易坚持的艺术门类,很清贫,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无怨无悔。”20余年的艰辛,漫漫学艺路,付出才有回报。

 

1995年,由于企业破产,王富荣和朋友摆摊谋生。一个夏夜,他在银河广场偶然看到一个挑着箱子制作并售卖面塑的人,箱子上插满了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每一个都让富荣爱不释手。自幼有过绘画功底的王富荣突然就着了魔一样地想学面塑。之后,他开始通过报纸、电视、书籍等渠道了解面塑,还曾于1997年进京拜师学艺。尽管这一厢情愿的拜师之举并没有成功,但他并不气馁。从北京回来后,他索性放弃了生意,买了十几袋面把自己关到家里,从和面、配料、蒸、煮等开始动手自学。“当时,我简单地认为,面塑既然是民间手工艺,潜心琢磨、反复实验,肯定会有一些收获。但事实上,远远不是这么简单。”整整3年,王富荣不厌其烦地做试验。“折腾”了无数个面塑作品后,还是觉得离自己心目中的艺术作品差之千里。“那时,很苦闷,又找不到出口,怎么办?放弃还是坚持?我矛盾了很久,最后还是不甘心。”

 

2003年底,王富荣通过中央电视台一位记者的联系,第二次进京,终于见到了新加坡归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燕。通过几次交流后,王燕被王富荣的执着所打动,开始手把手地教授他面塑的技巧。经过王燕的点拨,原本在几年“折腾”中有了一些基础的王富荣,居然取得了飞快的进步,终于,他捏出了像模像样的面塑作品。从此,面塑让王富荣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那时他已30岁。“选定了方向,还要下功夫潜心研究,艺术品必须要有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此,我又埋头苦做了好几年。”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几年的潜心研究、琢磨,王富荣的面塑居然自成一派,并逐渐有了名气。

 

执着坚持不放弃,让他最终成为非遗传承人。20078月,作为包头市民间艺术工作者与项目的代表,王富荣参加了中国西部第三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他带去的人像面塑、明星漫像面塑吸引了很多专家和参观者驻足观赏。特别是仅有1.5厘米高的观音圆雕和五福献宝圆雕安放在高3厘米的核桃壳中,让人叹为观止。在现场,王富荣为一个女孩捏的头像,被她的妈妈惊叹道:“简直太像了!”此次活动,内蒙古电视台滚动播出,王富荣的镜头最多,认识他的人也越来越多。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更是纷纷找到他索要面塑作品。王富荣因此认识了很多朋友,吃饭、喝酒、谈艺术,各种协会的邀请……“这个阶段,我确实有点迷失自我了。”后来,一个朋友点醒了他。朋友说,你是搞艺术的,如果手里没有艺术精品,你还算个艺术家吗?朋友的话让王富荣下定决心沉淀自己,他拒绝了所有的应酬,潜心创作。这一阶段,王富荣的作品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他的“后山老大”系列,全部取材于固阳、石拐等农村老农民的家庭或者乡村特色的娱乐生活,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比例夸张的嘴巴、手脚,热情奔放地反映出新时代农民的面貌;他的“五当召喇嘛”系列,刻画清晰,栩栩如生;他的神话、民间、寓言故事的人物,无不惟妙惟肖,传神逼真。

 

2009年,王富荣入选第一批包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面人”终于走入了艺术的大雅之堂。

 

王富荣说:“不为名利,只想将传承当做最终的艺术理想。”要想让面塑得到发展,就得找到传承人,2010年,包头市科技少年宫响应市政府的号召,开设了面塑班,从此,王富荣迎来了自己面塑生涯里的第二个春天,他对面塑的执着感染着他的学生。一名学生的作品《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曾荣获市委宣传部组织的2012年第九届文艺振兴三等奖。王富荣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们也许会慢慢忘了我,但他们忘不了学习过的东西,忘不了面塑艺术的制作和鉴赏的过程就好。”

 

2020年春天,王富荣为社区抗击新冠肺炎的社区工作者创作了《社区一线志愿者共抗疫情》的面塑艺术作品:34个人物,5个场景,包括上门入户排查、为居家隔离人员上门服务、严守卡口、宣传防控知识等,真实反映了抗击疫情期间妇女干部、巾帼志愿者勇于担当的感人故事,每个面塑人物都栩栩如生,每个场景都生动感人。按平常的进度,34个人的群像要耗时半年以上,但这回他仅仅用了7天。他深入社区,目睹了她们的工作场景。他说,是她们的无私奉献感动了他。所以快马加鞭地赶制了作品。

 

追求面塑艺术的20多年中,王富荣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而至今依旧清贫的他却这么说:“我从来没有想过面塑会带给我多大的名利,我享受的是创作面塑的过程。每次沉浸在作品中,反复观看,反复揣摩,反复雕琢,特别有意思。尤其是跟他们对话的时候,那种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版权所有:包头市图书馆  蒙ICP备2022002772号-1  技术支持:派司网络-自由发
地址: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与富林路交叉口  邮编014010  电话:0472-5218900  监督电话:0472-5227001

  今日访问量: 54 总访问量: 2760086

蒙公网安备 15020302000123号